吃苦耐劳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走向成功之基。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不如此,概莫能外。
古今中外,无论是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还是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无不具有吃苦耐劳的勇气、吃苦耐劳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
经常看到一些公司的墙壁上写着这样的标语:今天不吃苦,明天就命苦。
然而,现在在员工任用上却有一个很让公司头痛的问题,那就是新招来的员工吃不了苦,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人在企业里干几天,甚至干几小时就辞职走人,缺乏坚定的意志。
一个知名企业家说:一个优秀员工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有些青年员工,刚到企业里来工作时决心很大,可到最后总有一部分人被淘汰,而一部分人成为岗位操作能手。这是为什么?因为被淘汰的这部分人缺乏一种吃苦的精神。工作确实很辛苦,但美好的生活是靠我们用双手劳动去争取的。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尤其看重员工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比如,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就要求员工要有能吃苦的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凡来公司应聘者,公司会先给你一个拖把去打扫厕所,不接受此项工作或只清洗表面者均不予录用。他们认为一切利润都是从艰苦劳动中得来的,不能吃苦,就是隐藏在公司内部的“敌人”。
浪潮通软总裁王兴山曾在回答“什么样的员工是好员工”的问题时说:“什么是好员工,什么是不好的员工?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对我们来讲,首先是真诚,第二是踏实肯干。”
王兴山说:“好员工应该有一种吃苦精神,因为我们的客户很多都是全国性的客户,像中石油、中石化、中国航空集团、中国航天科技,而这些企业并不一定都在北京、上海,或者沿海发达地区,很多客户可能工作条件并不是很好。这个时候,我们的员工要去服务,必须要到现场,所以有的地方可能没有飞机,也没有星级宾馆,也喝不上咖啡。这时候,员工就要和客户打成一片,不仅肯干,而且能吃苦,让客户信赖你,用你的知识服务好客户,赢得客户的信赖。这种精神对我们企业是很宝贵的。”
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然而,现实中有些人因怕吃苦,结果因此而失去成功的机会。
在公司总部待了几年的小童,其机灵劲儿深得老板赏识,有心栽培。正好公司在扩大规模,为开辟市场,拟在西部边远地区设一个分公司,老板想派其去锻炼,刚一开口,小童就连连摇头:“老板,我才刚结识新女友,那儿太苦太落后,工作怕开展不起来……”老板见他不肯吃苦,很是恼火,自此再也没有扶植他。
社会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只埋怨工作辛苦,是不会出人头地的。没有辛勤,哪有成果?”
松下不仅自己靠这种吃苦精神闯出一番事业,在他当上老板之后,他告诫他的员工要有吃苦精神。在松下幸之助看来,不怕吃苦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吃苦耐劳是一个员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员工完成其本职工作的需要。要克服怕苦心理,要在思想上认识吃苦精神。
正确认识和看待“吃苦”精神,就要把“吃苦”精神落实到行动中,要养成“自觉吃苦”的精神。所谓“自觉吃苦”,一是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深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把吃苦当作磨炼自己的“磨刀石”,自觉投身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在磨砺中积累吃苦的精神财富。二是要自觉地找苦吃。要挑艰苦的工作去做,并有意识地与苦为伍,敢于与艰苦的环境和困难较量。三是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一个能做到以吃苦为荣为乐的人,才能始终保持坚定乐观的态度,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
古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应该说,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就必须具备能吃苦的精神。
人的面相就如同一个“苦”字,我们要学会吃苦,要在工作中找苦吃。事业做得越大,成就越高的人,他所吃的苦肯定要比别人要多。机会来自苦干,机会和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富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味惧怕吃苦,等待机会的人。
重庆晚报《赢在职场》版的“职场精英”栏目曾介绍过这样一位“精英之星”:赵常均——重庆大顺食府、钓鱼城餐饮管理公司行政总厨。
赵常均发表的精英感言是:吃得苦中苦,才能在职场中站住脚。
在16岁那年,赵常均独自一人来到重庆,开始了厨师生涯。没有技术的他最开始在一家豆花店帮人推豆花。每天早上5:30起床开始用石磨推豆花;晚上,所有人都下班了,他还要做清洁,直到凌晨。从早忙到晚,无比艰辛。很多同事忍受不了如此的辛苦,纷纷离开了。当时赵常均也打起了“退堂鼓”。一天,他告诉老板:“这活太辛苦了,我也想放弃。”
老板苦口婆心的对他说:“现在是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中成功,一是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二是靠自己勤奋学习,有一技之长。”
对这番话有所触动的赵常均留下了。他忍着劳累,工作更加努力。后来一位“川菜”烹饪泰斗的得力徒弟陈贞良赏识赵常均的吃苦精神,收他为徒。从此他在工作中更加埋头苦干。
为了自己在职场中能站稳脚,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赵常均不断向同行学习改良、开发菜品外,又不断学习厨房管理。管理也是一门学问,会炒菜不等于能管理好厨房。于是他在有限的文化条件下刻苦钻研成本核算、人力资源等知识。
如今,赵常均对厨房的菜品开发、厨政管理、成本核算等每一个环节已是驾轻就熟。除把本酒楼的厨政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外,还经常被人请去进行考核与培训员工。他认为,能获得今天在职场的一席之地,最重要的就是得吃苦耐劳。
吃苦精神,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为什么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是否具有吃苦精神是其中的关键。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工厂,为什么有人能坚持下来成功了,有的却落荒而逃,还是吃苦精神的差异。吃苦耐劳精神是成功的砝码,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这是因为苦吃惯了,便不再把吃苦当苦,能泰然处之,遇到挫折也能积极进取;怕吃苦,不但难以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会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样的人当然也就很难成功了。
敢于吃苦,这是一种思想,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吃苦耐劳精神的保持能使其受益终身。要知道,今天的辛苦,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老板发了火,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活中很多时候,有的人看似比别人多吃苦,甚至是有点傻,其实最终受益的往往正是这些人。有的人偶尔也能吃苦,但一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便轻易地放弃了,殊不知那放弃的,往往还会有自己非常渴望的机会。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吃苦和吃苦耐劳精神,不吃苦、没有吃苦耐劳精神,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成功;只有无所作为的人,不思进取的人才不需要吃苦耐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