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34700000005

第5章 第二讲(2)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是早翻译的,在他之后的那些译师们还要再去翻译呢?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又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比较:

第一个特色,因为鸠摩罗什法师翻译《金刚经》完全是站在大乘空宗的立场上。无非是分为空有两宗。空宗指中观宗,有宗指法相唯识宗。鸠摩罗什法师完全站在中观学派的立场上翻译此经,其余各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瑜伽行派观点的影响,就是受到法相唯识宗的观点影响。

比方说本经一开始的请法里须菩提来启请,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就是两个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把修行人正确安心和降伏妄心都定位在发无上菩提心上,无住啊,真心无住,以菩提心来安心,也以菩提心来降伏妄心。

义净法师是站在瑜伽行派的立场上,他会特重菩萨行,所以他的译本会有三问:“若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中间就加了一个云何修行。我们当然可以知道,一种原因有可能是梵本,一开始可能就有点差别。另外一种原因也是因为罗什法师是站在中观宗的立场上,因为他是属于意译。

中国翻译经典的大德当然很多,有从天竺和西域来的,也有求法回来的。中国自己的法师都有,当然最著名的是四大译师,四大译师之中也可以分为两派:一个是意译派,一个是直译派。罗什法师属于意译派,他是把意思翻译出来,文字跟梵文原本不一定完全相同。玄奘法师属于直译派,他是完全忠实于原文。

第二个特色,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所谓四句偈的问题。鸠摩罗什法师在“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之后接下来有四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北魏的菩提流支在此偈的后面还有一个偈子:“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义净法师的译本上也还有一个偈子译为:“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所以我们学习这部《金刚经》会以罗什法师的译本为蓝本,也会把其他几种译本都结合起来,真正以修行次第,本经的内层义为核心。

第三个特色,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明确地采纳了“即非,是名”这样的规范格式,好像中论一样。比方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整个经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句式,形成固定的一个规范格式,这就是属于中观宗扫除一切执著的一个方法。

第四种特色,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中缺少一段话:“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否?”一直到“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其他各家的译本里这段话都有,我们现在读到的罗什法师翻译的经本里也有,但罗什法师最早翻译的时候是缺少这段话的,从五代以后各种版本才都统一把菩提流支翻译的这一段总共62个字补录进来,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译本是加了一点点内容的。

第五种特色就是本经最后在流通分里面谈到的三十二分,谈到对一切有为生灭法作空观的时候,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为六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总共六喻。

菩提流支、玄奘法师、义净法师的译本里都是作九喻。玄奘法师的译本说:“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九个比喻。无著菩萨在他对《金刚经》的阐释之中就有详尽对应的解说,分别用九种事物来对应这九喻。

首先第一个是星,所对应的是见;我们能认识的主观如星;被认识客观的相如翳,云翳;意识活动本身这个识就如灯,身体以外的环境是指居处,是如幻;身就是众生的身体如露;苦、乐、忧、喜、舍这五受,受用如泡;过去如梦;现在如闪电;未来如云。这九喻也是非常具体的观修方法,能让我们成就空观,这是我们说译本的不同和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的特色。

正释经文

道安法师在解释经的时候,把所有的经都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如首,好像人的头脑一样;正宗分如躯干;流通分如手脚。本经的法会因由分第一属于序分,里面包括正信序和发起序。正宗分是从善现启请分第二,一直到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流通分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金刚经新眼疏》又把正宗分按照华严大经的架式分为信解行证四部分。大乘正宗分第三,一直到依法出生分第八是的示无住以生信,这个是属于信。一相无相分第九一直到能净业障分第十六,是推阐无住以开解,属于解分。信解行证的解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不能真正通达,后面的修持证悟都有困难。

接下来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直到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都属于修的内容。深观无住以进修,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一直到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属于证,究极无住以成证。我们可以看到都是讲无住,无住以生信、无住以开解、无住以修行、无住以证果,所以般若的内容,她的体相用就可以用无所求、无所住、无所得这九个字概括起来。

序分

接下来进入到通序,也就是证信序,这是一切经都有的六种成就:信、闻、时、主、处、众。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一句经文就把六种成就都具足了。通序有四义:

一、遵佛嘱,按照佛陀的嘱咐。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第一问是,佛陀住世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依何而住?佛陀回答:依四念处而住。第二问是,佛陀住世的时候,弟子们依佛为师,佛入涅槃,依谁为师?佛陀回答:以戒为师。第三问是,经典如何证明是佛陀金口宣扬的呢?佛陀就说要安六种成就来证信。第四问是,恶性比丘如何处置?佛陀说:默摈之。所以说遵佛嘱有六种成就。

二、断众疑。阿难升座来复述释迦佛所说的法时,因为佛陀威光加持,阿难相好庄严犹如佛陀,所以大众有三疑:一疑释迦佛再来,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来,一说如是我闻,众疑顿息。

三、息诤论。

四、异外教,区别于外教。外道的经典,他以阿忧,就是无有这些边见放在前面,佛法就以六种成就来证信。

〔如是〕是信成就。本经实相般若理体,即如如理,观照般若妙用,即如如智。以如如智来照如如理,就理智一如,体用一如,名之为如。如:如如不动,本具的性体。是:当下即是。

〔我闻〕“我”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说:

一是假名我,不同于凡夫的实执我,也不同于外道的邪我,假名安立为我,令众生容易理解。

二指阿难,我阿难当时亲从佛闻。

三指当机众,随喜众,护法众。我们在座听闻《金刚经》的根器有种种差别,一种是本来他已经通达了,但为了成就这次法会来护持,是护法众;一种是自己本来确实有一些疑惑,听本经正好对自己的根器,能断疑生信,绝相超宗,能破人我执、法我执,这是当机众;还有些是来随喜的。这些要当做释迦牟尼佛正在对我说一样,这样都可以假名为我。

四指一真法界,就是常乐我净之我。没有空间的障碍,横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

闻:反闻闻自性,背尘合觉,闻成就。

〔一时〕是时成就。一个是指当时。第二个是指机教相扣,师资契合之时。众生得度的时节因缘成熟了,佛陀观机施教,所以来说法,就称为一时。

第三个解释一时,因为时间、空间都是凡夫的执著而制造出来的概念而假名安立的,都是在凡夫位的一种错觉,我们如果学《中论》的时品就能突破这种时空的限制,我们不要把今天讲《金刚经》的法会跟当时释迦牟尼佛正在宣讲《金刚经》的法会截然分开,因为一个真正彻悟真理的人,他证得了佛心,已经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与限制了,三际心不可得,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叫一时。

真正彻悟真理就能现量见释迦牟尼佛说任何一法的法会都没有散,说金刚般若的法会也都没有散,这是一时。

但我们在凡夫位有限制,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逆转,如果能证悟空性,就可以穿越时光隧道。若看霍金的两本书:《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那对这个就更容易理解,能受到一些启发。

接下来就是主。

〔佛〕说法主成就。一个是指释迦牟尼佛。第二个是指自性天真佛,也就是指觉悟。学佛就是学觉悟。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就是因为不觉悟。所以六祖口诀说:“觉义有二,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知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染。外不见人过,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觉。觉即是佛也。”六祖大师对《金刚经》的阐释这个口诀都是直指心性,非常直捷痛快。所以我们学《金刚经》就是要学习在生活中来念无字的《金刚经》,不是你拿起一本经只管念下去,认为就会怎么样怎么样,你那不是求解脱。

有些人说,我天天又诵什么经,又念多少咒,又念多少佛,我这是在求解脱。但是你错了,因为你的心一直向外求,口念心不行,内心之中的贪瞋痴一点都没有转化,顶多是祈福,增长一点福报,并不是真正地求解脱。凡夫众生这个欲望是很狡猾的,一直向外求,这就是欲望。有时候他是求名,有时候他是求利,有时候他也会像变形金刚一样,变做另外一种形态,就是假装求解脱,其实不是,本质上还是一种欲望。

你抱着某一种目的一直向外求,如果没有得到感应,动力就减弱,念一下念一下没有动力,就扔到一边去了,原因是什么?你一下手就并不是真正地求解脱,并没有在心性上下功夫,而是一种欲望的变异形态。所以这就没有学会念《金刚经》,我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之中念无字的《金刚经》,下手的功夫就是六祖大师所开示的:“外不见人过,内不被邪迷所惑。”

凡夫众生,自我最容易现形的地方就是对别人看不顺眼,在家里看先生、看孩子不顺眼,走出来看师兄弟不顺眼,反正就她对。有时候是看不顺眼其他人,觉得那个人很爱表现,很爱炫耀,其实是因为别人有的他没有,通过批判别人来发泄他嫉妒的情绪。因为凡夫的自我永远要打败别人,容不下别人比我强,其实看人家不顺眼,归根结蒂是自己的我执、我见、我慢,有些时候对别人看不顺眼是因为觉得别人对我不够尊重,不注意我,让凡夫的自我觉得非常受伤,为了发泄这种不满的情绪,才批判对方,所以其实看不顺眼别人,主要是因为自己有种种负面的情绪。有时候是嫉妒,有时候是不满,有时候是傲慢等等。

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是遇到任何人,发生任何事都不应该发脾气,如果我们返观一下,发脾气的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很多的假设和期望。比方说我们期望别人应该怎样子对待我们,比如我们认为家人与我们很亲近,所以就不再尊重和礼遇他们,我们假设亲人永远都会关心、爱护我们,所以就不再去培养和照顾这一份关系,反而还一直去抱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期望他们永远都会在一旁待命,永远内心里面有一种假设,假设他们永远都会了解我们,有时候还会假设他们理所当然会知道我们的感觉和需要,不需要我说出来,如果没有达到的时候就发脾气,闹情绪了。所以要知道凡夫心之中这些种种的假设和期望,就是六祖大师所批评的“内被邪迷所惑”。所以夫妻之间争吵,互相看不顺眼,指责就开始了,不是冤家不聚头就开始了。

这时我们要能忆念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护正知品》中的教诲:“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要能忆念六祖惠能大师的《金刚经口诀》:“外不见人过,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觉。觉即是佛也。”能真正这样去实践,就是真正地会念《金刚经》,就能运用无所住的智慧如实观照觉知当下的身心状态,就可以看出心中那些假设和期望其实是非常不切实际。

所以无论我们发脾气,还是闹情绪,觉得小孩子不听话,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自己的内心被邪迷所惑,有种种的假设和期望,拿这么一个框框去套身边的人,当然就产生摩擦,产生烦恼,佛法就在日用生活之中来解决问题,消除烦恼。

所以内在的喜悦和宁静、智慧和慈悲,只有向内观照才能得到。遇到外在的困难,不顺利的时候,不要妄想在外面去解决问题,那永远解决不了。而是要觉察到,外在有困难,内在一定也有困难,要能觉知自己心智模式上的盲区,消除自己种种不切实际的假设和期望,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不会给自己带来烦恼,也不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和困扰,这是真正地会念《金刚经》。

所以内在的喜悦和宁静,不可能由外在的人事物中得到,有一些父母会对小孩子有种种要求,要求他学什么学什么,也不顾及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一直压着他做,如果不听话时就有种种失望,其实还是一个我执,自己没有实现的希望在子女的身上能帮助实现,希望由外在的人身上能得到满足、喜悦,这些都一定会产生烦恼。因为你一开始走的方向就错了,你用错误的方法在错误的道路上走,收获的一定是失败。

所以外在的因缘际遇,不管是怎样,我们都要完全地接纳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金刚经》其实告诉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就是这四句话:完全地接纳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在一切的环境、一切的遭遇之中都不要排斥、不要对立、不要抗拒,应该完全地接受它,再来面对它、处理它和放下它,这其实就是佛法所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用之于处理一切问题,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随时来修心,随时来降伏和转化凡夫心念,消除那些负面的情绪,这是我们必须要独自面对的过程,其它任何事情都可以找人做。我们可以雇人做饭,清扫房子,修理汽车,但无法雇人清除我们的负面情绪,这是只有自己必须独自面对的过程,经过这样长期地觉照自心,那我们内在的智慧和慈悲就会无限地增长。

不要单纯地去听,把它作为一种概念,作为一种理论记录下来,因为我们内在的洞察力、觉知力、专注力、注意力这种能量,要让它一直很顺畅地流动,在一切情境之中都能够无住,这样内在的慈悲和智慧会不断地增长。

如果我们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来接受它,这种注意力遇到这种理论就会形成形成一些新的条条框框,它就凝固在那个地方变成僵化的教条,好端端的佛法就被糟蹋了。所以应该是一种无住的智慧。

这是讲下手的功夫,我们讲到佛字,讲到自性天真佛就是觉悟,这才是真正地学会念《金刚经》。

玄奘法师翻译的《金刚经》,是〔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佛地经论》解释“薄伽梵”有个偈颂说:“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为薄伽。”薄伽梵六义。但有些时候也会翻译为世尊,就是取最后一种意思。

但事实上很多经会翻译为薄伽梵,多含不翻,含有六义:第一种妙三十二大士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第二种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第三种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

同类推荐
  •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本书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
  •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藏传佛教宁玛新伏藏传承者,敦珠法王新宝藏持有者,国际西藏学会发起人,《西藏仁波切》著者。——杨瑞智巴活佛。由西藏活佛亲自作序,第一本真正的佛商养成手册。东方人管理企业,要运用适合东方人的管理方法;现代人感悟佛法,要应用适宜现代人的佛门法则。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无往不利;一个有智慧的团队,将战无不胜。这是一个属于佛商们的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 太阳,我的心

    太阳,我的心

    一本关于提升自我认识,化解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灵成长励志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一不小心就沦为了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奴隶”。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我执”。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观照、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会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实现心灵成长。在书中,一行禅师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他认为净化人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本书主要教大家怎样照顾、处理自己的情绪,摆脱“我执”的惯性思维,化解各种负面情绪,进而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诗》是对禅宗诗歌偈颂的体悟与阐释,探讨了历史上五家七宗的禅僧们所创作的修禅悟道诗偈,同时对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僧诗歌、禅诗美学境界、禅门七家之外的禅僧诗歌,也都设有专章加以阐释,将禅的精华要义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使读者深入透彻、直观亲切地领悟禅的精髓要义。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名流巨星

    重生之名流巨星

    《重生之名流巨星》是一个十分励志的娱乐圈青春小说,主角杜云修回国,发现所在的公司高层发生震荡,引起整个娱乐圈的关注。昔日有恩与他的“伯乐”封景,面临“辞职门”事件,被公司总裁暗地打压诋毁,声名狼藉。杜云修冲击影帝,却由于公司雪藏错失良机。他遭遇了此生中最大的打击和低潮,可是当得知好友林萱因未婚生育陷入了一个女明星最难最尴尬的情况时,不顾外界媒体的阴暗猜测和诋毁,为她营造了一个准妈妈该有的快乐环境。
  • 必死后宫逃脱计划!

    必死后宫逃脱计划!

    因为吐槽一本脑残后宫文,却被拉进了书的世界。若不能完成对书的救赎,只有死,这一个结局。“哼,三流作家而已,让我来给你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超展开吧!”轻松日常,却怪异无比,深入下去,齐桓天才发现,自己的任务,可不是让一本烂书得到救赎这种无聊的事情——错综复杂的世界线,作者怨灵的秘密,真正的女主和现实的联系,走错一步,全盘皆输。必死后宫,你以为真能逃脱?
  • 最后一只白化貘

    最后一只白化貘

    【不定时更新】。以后慢慢不上简介,简介不要写得太好。
  • 苍穹英豪

    苍穹英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苍穹如血,万物争锋,浩荡风雨,淘尽英豪精锐。北洲大地,百姓为基,世家为柱,帝皇苍穹,利益所到之处演绎一段英豪赞歌。
  • 种田种出幸福来

    种田种出幸福来

    楼梦汐,一边看着自己喜欢的随身空间文,一边做梦;没有想到惊喜就这样出现了,而且还不是一个,想要知道緈諨是怎样种出来的,就进来看看吧。
  • 你是我的专属荣耀

    你是我的专属荣耀

    那是五个人一直以来坚持的梦想三年后实现了“他们的荣耀拿到了,你可以做我的专属荣耀吗”用着小心翼翼的语气问,但他的眼里闪着光。
  • 依靠(20,25,30系列)

    依靠(20,25,30系列)

    [花雨授权]总是像刺猬一样的保护自己,不相信爱情却要编织浪漫,多愁善感,喜欢逃避。但是逃啊逃,却闯入了这片温柔的海,无限的包容、宠溺,慢慢地等着刺猬长大,不愿她有任何的不快,为什么会觉悟这么晚,让他心伤了如此久,
  • 零之幻

    零之幻

    什么?是君临天下的东宫王君?是唯我独尊的魔君帝饕?是住在僻静而深幽的零族之王?是不断暗处蛰伏的东宫太壹?或许是他们,也不是他们;因为在这山中,唯他独仙。
  • 重出大陆之修仙

    重出大陆之修仙

    前世悲惨凄凉的人生,今生修真界的天妒奇才,是一场惊天的阴谋,还是一场命运的变革,她爱了两世的弗里,是否今生会继续爱下去?爱她的九柒为她生死相随,是否今生会依然只是陌路?今生的慕容琉璃,重出大陆,一步一步,走上修仙这条不归路,金手指的礼物会不会亮瞎她的眼,往日的仇恨会不会蒙蔽她的心,美好的爱情会不会成为阻挡她一心求仙的心。............................................注解;此文,不虐心,不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