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要点,佛开示说:须菩提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打碎,碎为微尘。那么这个微尘的数量是不是很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啊,世尊。为什么呢?如果微尘众实有,世尊根本上不可能说这是微尘众。为什么呢?因为佛说所谓的微尘众根本不是微尘众,只是假名安立为微尘众。”因为这个微尘众也不可以执为实有。我前面说过了,哪怕是把万物分析到分子、电子、中微子、质子、夸克,都不可以执著,这些都不过是宇宙弦上的振动频率而已,没有实体可得。所以说,它们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我们想想,假设就是将一个茶杯把它碎为微尘,这个微尘数量都是数不胜数,何况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呢?当然这个量就极多。但是胜义实相之巾,微尘众并非实有。佛教中称之为微尘,物理学家就把它们称之为电子、中子、质子、夸克。我丌始讲过了,弦论已经证明了,这些微尘也没有实体。
第二个要点,世界可以碎为微尘,微尘可以合成世界。世界微尘都无自性,都非实有,不可以执著。但是众生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听到世界就执著世界,以为它实有,遇微尘就执著微尘。就认为这个世界是一,这个微尘是多,起无明实执。其实,世界可以碎为微尘,那么一非定一;微尘可以合为世界,那么多非定多。多非定多,就是即多是一;一非定一,就是即一是多。一多无碍,性体平等平等。无论你世界相也好,微尘相也好,不管你什么相,事实上它都是缘起法,都无有实体可得,都是平等大空性所显现的妙用。既然大千世界可以碎为微尘,当然世界就没有实质性一成不变的法可得,所以不应该迷执世界是真实有,对于这个世界不可以错觉认为它是真。
第三个要点,《金刚经刊定记》上面就说,为什么前面讲到化身佛威仪,告诉我们要见法身,不要执著于这个来去坐卧之相。后面马上为什么又来说微尘、微尘众,说世界啊?其实就是开示我们,事实上这都是非一非异。
《金刚经刊定记》说:“言世界者,喻法身也;言微尘者,喻应身也(用比喻来说明)。世界一也,微尘异也。”这是从凡夫的知见来说的,凡夫认为世界是一,微尘是异;世界是一,微尘是多。“碎界作尘,尘无异性,合尘为界,界无一性。”故弥勒偈日:“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上一节就是讲微尘非多,你认为微尘多,其实就是有个实执。这一节就是讲世界非一,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世界。我们世俗人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当然这是从凡夫的角度来说。你执著于这个世界是一,还是凡夫知见。这其实你要知道,前面讲微尘非多,这里讲世界非一,都是破我们的法执。这一节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须菩提说:世尊!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本是微尘积聚而成。聚则有世界之相,无自性,非实有体,所以说即非世界。不是说你要打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空,当下就空。当下之时,性常空寂,非真实有。犹如梦境,梦时非无,及至醒时,了无所得。凡夫处在生死长夜大梦之中,迷执实有世界。若至悟后,了知世界性空。正如永嘉玄觉禅师所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并且,更进一步说,不是你觉后才知道世界空,不单是觉后你虚空粉碎了,才知道世界空,就是当下,虽然在迷位之中,但是其实一切世界都是依他起性,没有实体可得,所以我们说即非世界。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所以说是名世界。
第二个要点,我还是引用一些世间的科学,这样更容易明白如来所讲的“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我就讲量子力学与佛法。二十世纪物理学上最大的成就有两个:一个是量子力学,再一个就是相对论。
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就能够启示我们必须放弃对于物质实有的执著。波粒就是基本粒子,即常说的中子、电子、质子,这些是基本粒子和波,所以物理学家做实验,总结出来就是波粒二象性,这个波粒二象性就能够让我们明白,离开相互作用就没有物质。凡夫众生,一般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想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要知道,是你想出来的,不是真的,是凡夫的错觉。这个物体与其它事体相互作用。但是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就论证了,没有实存的物质,只是相互作用,也就是唯识上面所讲的依他起性。
所谓的物质其实就是对一连串相互作用进行概括而从中抽出的一种概念。你看量子力学这个理论,其实就跟佛法所讲的相通,万事万物都是依他起性。因为凡夫迷昧的遍计所执,产生了物质实有的错觉。波粒二象性一般的解释就是说,和微光力子相联系的波是一种概率波。波函数在空间中某一点的强度,与在该点找到的粒子的概率成比例。包括前面讲的物质,你分到极微极微,现在的这个弦论也能够证明它,它不过是宇宙弦上不同的振动频率。所以事实上它只是一种什么?物质怎么显现出来?它本来没有实体,但它是依靠物质之间相互的关系显现出来的,这就是缘起,事实上跟佛法就非常吻合了。
爱因斯坦就认为,现在的量子理论只能算是一个过渡。他不太认同这个量子理论,所以他跟波尔两个人就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持久辩论战。波尔一直到去世的前一天的晚上都还在他实验室的黑板上画一张爱因斯坦最子箱的草图。你看这些科学家,物理学家,他们也研究得很深入,而且很执著。
爱因斯坦等人就有提出一个EPR实验,也能够启示我们必须要放弃对时空的执著。事实上,如果广义相对论你通达了,你对于时空的执著就能够比量地破掉,要现量地证得,一定要修行佛法。但是,你通过现在的物理学,可以比量地明白这个时空也是虚幻的,能够破掉对时空的执著。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里面,就讲这个时空是坚硬的,但足在广义相对论里面,时空是可以伸缩和弯曲的。
这要讲就很多了,人家可以看英国霍金的两本书,就是《时问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那就讲得很通俗,但是也很透彻。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从广义相对论来看,这个时空可以伸缩和弯曲。但是其实这个究竟吗?还是不究竟。时空,虽然说已经超越了牛顿那个观点,是可以伸缩和弯曲的,但它还是一种时空实有观,还是不究竟的。凡夫众生没有解脱,就总是受到时空的束缚。时问是什么?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空间呢?你一定只能够活在你现在这个空间,你的心可以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你的身体能够活在过去吗?能够活在未来吗?不可能。这就是限制,就是局限。所以凡夫众生总是受到时空的局限。
凡夫众生总是习惯于在一定的时空概念的框架下来认识世界,而这样认识到的世界必然就是被扭曲的。因为他是用片断思惟来认识。圣者虚空粉碎,实证诸法实相。虚空粉碎是由实修突破无明而舍弃无始以来的执著。在开悟以前是以凡夫有执取的观点来认识世界。那么天地万物、时空结构俨然都是真实的,很难打破。但是,到你开悟的那一刹那,就在认识上来了一个彻底的革命,彻底的翻转,你的心智模式彻底转过来了。你原来是片断式的,现在是无穷尽的。
并且,它不是概念上的翻转,不是理论上的翻转,而是打破了俱生我执、俱生法执以后而产生的根本翻转。那这个时候,修行人,开悟见性的圣人就不会再戴着有时空局限的、有万物的、有动静的、有种种执取的眼镜来看这个世界。
我们没有开悟之前是活在错觉的世界里面,戴着种种的眼镜。眼镜是指无明,戴着种种无明的眼镜来看这个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扭曲的,你就会执著于它实有。一旦开悟,真实相就能够豁然显现,这个状态称之为虚空粉碎。所以我们看那些经典描述开悟的人、见性的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内不生心,外遗世界。”就是这种境界。所以我们要知道,粉碎的当然不是虚空,粉碎的是你的错觉,是你本来没有而你错误执为实有的时空相。悟道的人不是没有时空,而是不受时空的束缚。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三界中,三界不能染。不染欲界,不染众色,不染无色,那是谁呀?那是佛陀。由此明白什么是“虚空粉碎”,就能够明白什么是“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通达佛法,懂得阿赖耶缘起,就容易明向波粒二象性,明白量子力学;你能够懂得法界缘起,你就能很容易明白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那时候说广义相对论,全世界只有几个人懂得他说什么。霍金到北京来演讲的时候,也是大部分人都听不懂,不晓得他说什么。说宇宙的起源。因为一说到时空,凡夫众生无明实执很重,没有打破这个无明,没有提升到无穷尽的思惟模式,他是难以真正理解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法是惟证方知的。理论上通达了,没有实证,还是不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那些物理学家,理论上研究得这么高了,但是只是比量地知道,不是现量地证得,他不能开悟,不能成佛。可见一定要依此而实修,打破时空的局限。我们有了这么一个认识,再去看《中论》的叫品,即时问那个“时”,你就能够明白,你就容易懂得。不然你根本上不晓得大智慧的龙树菩萨在说什么。
第三个要点,我来解说什么是一合相?此处说“如来说—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经文云:(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也就是说,如果世界是实有自性,那就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拆的一合相了。你不可以把它拆开,如果你认为它是实有的,它是有自性的,它不是因缘和合而成就的,那它就不可以分拆。但是可能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一合相。事实上没有一个什么浑然一体的,不可分拆的一合相。我们都知道,世界有成住坏空,沧海桑田,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之中,哪里有实在的一合相世界呢?今年以来,海地大地震、青海4.14地震、莫西哥地震,不停地震,哪里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一合相的世界呢?并且世界是众生业力所感,非真实有。由于业力善恶在变化,所以世界也就有成住坏空运转变化。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如来随顺世俗也说世界的一合相,那只是说现象界的依他起性,假名安立为一合相。凡夫由于业感,对于世界形成一种总相的虚妄执著,这就叫做一合相,并非实相中真实存在。所以,提婆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上说:“于集聚假法,邪执言实有。”迷失的人,迷昧的人,不能见性的人,他对于集聚的假法就认为实有,就认为有一合相的世界。但是在实相之中,并无一合相,只是假名。所以说是名一合相。
在此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开大智慧,成就无穷尽的思维模式,早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