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是(实语者)。法界本性之中诸法都是空性。从眼识所见的色法到一切智智法都是空性,无有不空之法。这也惟有佛陀的真实语所能宣示。比方我昨天说到理论物理学的最新理论——弦论,已经证明了物质世界不是实有,是缘起性空的。但是这也只是比量地推知,没有现证。科学家就是通过弦论知道物质世界不是实有,但是你遇到境界还是执著。为什么?因为你的凡夫心,无明实执很坚固。惟有佛陀是圆满究竟地证得,所以称赞如来是实语者。
如来是(如语者)。佛所说的法是常如不变的真理。犹如《遗教经》所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可见,佛是如语者。如其方法的本来面目来宣说。
如来是(不诳语者)。世尊三转法轮,为引导众生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对众生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都有不同的密意。从成佛一直到示现涅槃之间,没有说过任何欺骗众生的语言,暂时或者究竟都是在利益众生。所以说称赞如来是不诳语者。
如来是(不异语者)。在显现上,佛陀因应众生下同的根机宣说了不同的法门,但是目的都是令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这个目标是前后一如,没有变异的,所以说佛是不异语者。
第二个要点,佛说:须菩提啊,如来的语言已经断除了一切的过失,应该要信受奉行,因为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在胜义谛中观察一切诸法都非实有,众生性体本来不生,亦复不灭。但是在凡夫的现量之中,还是看到有生灭的存在。因此说“诸相非相,众生非众生”这样的境界合理吗?可靠吗?很多人都会产生类似的疑惑。因此佛陀开示说,须菩提啊,如来的金刚语是究竟的皈依处。所以,我们要信受奉行。其实也是开示我们这些未来的修行人。
正如陈那论师称赞佛的功德的时候,所说的一首偈子:“一切诸所知,如一刹那间。”即佛一瞬间对万事万物都通达无碍。提婆也在《山观四百论》中说:“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就是佛知道该作不该作,该说不该说。所以,我们对于佛的金刚语要能信受奉行。
第三个要点,就是(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佛开示说:须菩提啊,如来所得的法,既不是实有的,也不是虚无。无实无虚,可以从般若的见、行、果上来说。首先从见地来说,无实无虚是指的空有俱不可说,是指无所求。无实无虚就是不生不灭。诸法从本体上来说是本自无生,所以说无实;今亦无灭,所以说无虚。无实,说明有即是空;无虚,说明空即是有。空有俱不可说,虚实俱遣。所以叫做无实无虚,归纳起来就无所求。
其次从行持上来说,就是不取不舍,就是无所住。心上放下,事上努力。心上放下对一切相的执著,事上努力修六度万行。心中要远离遍计所执,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但同时又能够大雄无畏,不舍菩提心,不舍菩萨行,不舍世间广度无边众生。这种自觉觉他、不取不舍的行持,就符合非有的无我律和非空的因果律。从胜义谛来说是无我律,从世俗谛是说因果律。从行持上来说,不取不舍就刚好符合。不取是无实,不舍是无虚。因为无虚,所以要不舍菩萨行。
第三是从果位上来说。前面的不取就是无实,不舍就是无虚,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果位上来说,无实无虚就是无所得,也就是《心经》上所说的,以无所得故。菩萨依之而得究竟涅槃,诸佛依之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菩提是四智相应心品,即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是属于无漏有为法。大涅槃是无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自在解脱的清净境界,是无为法。所以,无为涅槃真空是无实,无漏有为菩提是妙有,是无虚。所以,从果位上来说就是大菩提大涅槃,就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可见,如来所得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如来在因地千百万次舍弃自己的肉身,历经诸多的磨难而后获得的甘露妙法。另一个方面,佛所证悟的真理虽然是一切诸法的实相本体,但是性质也并非实有,对这个本体也不可以执著。在胜义谛之中,无丝毫实有之法,所以说无实;但是也并非虚无断灭之法,所以说无虚。
因此,我们就可以完整地理解,“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尤其是在众生的迷乱显现之中,万法都存在。比如说,因果不虚,轮回痛苦,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对凡夫来说,在能取所取二取执著没有消融之前,诸法会如梦如幻的显理,业与因果也不会空耗,所以要业果如理取舍。正当显现的同时,因果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存在,这也就是佛所说的万法无实无虚的甚深的般若空慧。
《入中论》上说:“若谓安住世间理,世间五蕴皆是有,若许现起真实智,行者五蕴皆非有。”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诸法都是无欺存在。而以出世间真实智慧来衡量,圣者自身的五蕴也不存在。所以说,“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归纳起来,从见地上来说,就是空有俱不可说;从行持上来说,就是不取不舍;从果位上来说,就是大菩提、大涅槃。进一步归纳般若法的境、行、果就是九个字:无所求、无所住、无所得。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这一节的经文是用比喻来说叫住于法的过失和不住法的功德。
前面一再开示,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对于法,也不可以执著;对于修六度波罗蜜这些菩萨行,这些六度之法,也不可以住著。住著就有过失,不住法而修六度就有无量的功德。这一节分为三个要点来说:
第一个要点,就是六度万行等法,因缘聚合,乃能生起。所以也是缘生之法,可见当体即空,这是非实;行此六度万行,而能自利利他,所以说非虚。可见,六度法也是无实无虚。菩萨既不应舍六度之事不为而落虚,如果菩萨舍弃六度行,那就是落到虚无里面去了:也不应该有六度的相,而执著实有。如果你执著实有就心住于法,心住于法就是“如人入暗”,入暗就是比喻背觉。有法执,所以背离觉性,仍然在无明壳中,在无明实执里,所以叫做如人入暗。
(则无所见)其实就是比喻不见性。不知道缘生即空的妙理,执著以为实有,而取著于法相,因此不能见性,所以说无所见。所以,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如果执著于六度法实有,不知道六度法也是缘生性空的话,那就是取著法相,就是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不见性。因为不能见性,所以说他无所见。
第二个要点,就是(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的过失。一切法,不外乎是境、行、果。境是境界,五蕴、六尘、六根等等;行是指修行,六度万行;果是指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于等觉和无上菩提。如果是菩萨心在修六度的时候,他自以为能行,这就是住于行;如果是菩萨行六度的时候而有名誉称赞等想,希望得到名誉称赞,这是住于境;如果是菩萨行六度而心存有所得,还执著于有一个实有的成佛果位可得,这就是住于果。
菩萨心在修六度的时候,无论是住于境、住于行、住于果,都是住于法。住于法就是见地不明,道眼未开。虽然是学大乘菩萨行,虽然是修六度,虽然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因为没有般若空慧,都是盲修,如人入暗,难以见性。因为难以见性,见地未开,所以他一定会处处杂以凡情俗见。不单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不好,反而会增长我慢、竟起贪瞋。
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虽然感得人天福报,不是真正的解脱之法,还在人天善道里面。所以,要不住法而行六度。
第三个要点,就是(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我们已经知道一切法都不是实有的,所以就能够不住不著,不执著。这样布施的功德就能够无虚地成就。所以我们要知道,当以无实,成就无虚。要以无实来成就无虚。见地上知道一切法都是性体空寂,没有实有的法可得,乃至于六度法都不可以执著,就能够无虚地成就六度的功德。
“如人有目”就是比喻道眼已开,见地已圆,般若空性慧已经生起了。
“日光明照”,日光就是比喻佛陀的智慧,也是指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这部经里所开示的都是佛陀的大智慧光明,更是指我们学习听闻《金刚经》以后,内心之中破掉一切执著生起的这种智慧。
“见种种色”,见,是比喻见性:种种色,是比喻自性中本具的恒河沙数清净功德。如果菩萨心不住于法,而又勤行布施,那么其人道眼圆明,般若慧开、空有双离,就能够悠游于佛目光辉之中,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见性智慧既开,能够破除无明实执,所以说日光明照。无叫分分破,自性法身显现出来,就能分分现起恒河沙数自性本具清净功德,就是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节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前面已经讲了住心而修六度,那就无明难破,如人入暗。如果能够无住而修六度,就能够必破无明,如口光明照,见种种色,能够明心见性,自性功德显现出来。可见,受持此经的功德不可思议。
尤其是当来之世,特别是如来入灭度后的后五百岁,斗诤坚固之时,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此经生起信心来,受持读诵,必定是宿世善根深厚,必定能够蒙佛的护念,皆得成就。
因为佛陀有不可思议的大智慧,对于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能够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俱舍论》上说:“佛不同于声闻缘觉。”佛陀能够在一刹那之中不混杂地照见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而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乃至于众生的一切心念,佛陀都能够一点都不混杂地、清晰地无余了知。所以,在佛陀的大智慧之中,在佛陀的慧眼、法眼、佛眼之中,每一个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都能够显现得非常清晰,必定能够得到佛陀加被。
不败尊者是宁玛派的一位大德,他就说:如果实在是没有修行正见的能力,最好是念诵真实的金刚语。如果我们对空性慧还没有真正生起的话,与其自己胡思乱想,还不如老老实实来念诵真实的金刚语。念这个金刚般若是最殊胜的,能不断地熏习,自然能够开般若慧。所以,每天读诵《金刚经》,能够积累不可思议的功德。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周兴居上在扬州府的衙门里面当差。他从七岁开始就受父母的影响,每天读一部《金刚经》。淳熙元年(1174年),朝中的大官做寿。扬州府的太守莫濠就派周兴带着1000贯钱去送贺礼。周兴走到瓜洲渡投宿的时候,他带的钱被人发现,所以就被人谋杀了,其他人都还不知道。太守就怀疑,周兴去了很久都没有回来,以为周兴携款潜逃,就下令把他的妻子儿女都关起来了。
一年以后,太守要进京,又路过瓜洲渡。偶然之间从轿子里向外一看,看到一朵很璀璨夺目的莲花,就命令仆人去把这朵莲花采过求。但是很奇怪,这个仆人用手去折折不断,用刀去砍也砍不断,只好把这个地挖开来。一直挖地五尺才发现,这朵花是从人的口里面生出来的。而这个人的眼珠子好像还会动,一看就是周兴。就把他救起来,周兴渐渐苏醒过来以后就说,当时有人在他头上打了一下之后自己就昏死过去了,然后就被埋存地下了。埋到地下以后,朦胧之中就看到一个金刚神将一枝莲花插到自己口里面,就一直沉睡到现在。
太守知道了真相,就把他的妻子儿女都放出来,而周兴也就更虔诚地念诵《金刚经》,临命终时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至心地念诵《金刚经》,无论是不是理解,事实上都能够得到佛的大加持。而如果能够真正地开般若慧,那就是当下已坐莲花台,当下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
由此可见,经典是佛的金刚语,尤其是般若经是佛经的精华,我们受持读诵可以获得无量的功德。
第二个要点,就是受持读诵《金刚经》就是三慧具足,精进不懈必定能够成就,能够解脱。我来阐释一下(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这可以从事和理两个方面来说:从事相上来说:悉知悉见就是护念,智慧就是指光明。读诵《金刚经》的人,能够深契佛意,蒙佛加被。佛陀的智慧光明就会护念此人,让他渐渐地烦恼减轻,见性开悟。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如来悉知悉见,这个人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是浩瀚无边的。其他的乃至于菩萨都不能够完整地知道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惟有佛圆满证悟了,所以能够证知读《金刚经》的无量功德。因此,除佛陀的智慧,其余的都不能够悉知悉见受持读诵的功德。可见,受持读诵《金刚经》有浩瀚无边、赞莫能穷的功德。
从理体上来说,受持《金刚经》,其实就是真如熏无明。我们读《金刚经》的过程,就是接受自性法身佛加持灌顶的过程,我们本具的智慧就能够开显,就能够悟入佛之知见、决定成佛。
大家一起回向,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早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