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学佛经不明白,有一次他就请佛光禅师到宫庭里应供、说法。唐顺宗请问:“佛从哪里来,灭向哪里去?经典说佛常住在世,佛现今又在何方呢?”
佛光禅师回答说:“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阿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但是皇帝还是没有明白,进一步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如斯,智者善分别。”也就是说唐顺宗还是没有搞明白应身佛和化身佛的不同。化身佛当然是有为法,当然是有生灭的,当然也是清净相。我们说佛终日说法无法可说,这是从本体上来说的。
佛光禅师进一步启发他说:“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凡夫众生总是著相的,包括唐顺宗也是如此,所以佛光禅师就开示他。
包括最近4.14玉树地震的时候,好几个寺院全部都毁掉了。有些人就不理解了,有一个人问我:“师父,一般人都认为念佛诵经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为什么玉树地震的时候,那些寺院也会遭殃,也会垮掉呢?”这个问题很奇怪,要知道,寺院也是有为法。佛菩萨也无法改变一切事物无常的本质,你看,化身佛也示现了涅槃。但是,佛利众的事业‘直延续至今。佛陀悲愿力的加持一直延续。佛陀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只要众生有缘,就会化身佛来度众超出轮回。看佛的加持力要从这个层面来看。虽然寺院也面对了灾难,但是佛陀的加持没有消失过,正如佛陀化身佛虽然示现了涅槃,但是佛法还是长留世间,要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
第三个要点就是释迦佛已经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而又示现三十二大丈夫庄严相,是为了让众生见而生起信心来。正如《摄大乘论》所说:“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因为迷于种种相而不自知,所以佛陀就由性体显现应化之相,由法身佛显现出化身佛来,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量众生,让众生向内返观。之前众生总是向外攀缘的,现在转过来向内返观,不著一切相而见自本性。如果能够见自本性,就是得见如来。如何
见如来?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是真正的见如来。如果执著于相,那么所见的乃是应身之相,不是法身之体,所以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总之,佛陀是觉悟的品质,凡夫是觉悟的能力。我们也有觉悟的能力,我们闻了这个般若法以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具有觉悟的能力,所以将来我们也能够成就佛陀觉悟者的品质。可见,三十二相也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当下即空,当体即空,有即非有,所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同时因缘和合而又显现,众生有得度的因缘,所以又显化身,三十二相非有而有,所以说是名三十二相。再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明的,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有即非有,三十二相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说即是非相。非有而有,因缘和合而显现度众生,所以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个要点归纳起来说,第十三分主要讲的就是:化法离言、化处非实、化主无相。那么所说的般若法,不可以执著于这个般若法的法想。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离相无自性。能化之主的佛陀,也是离相的无自性。所以说,依报的三千大千世界,正报的三十二相都可以进一步从四个角度来阐明般若无住的要旨。
如果从众生得度的角度来说,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的依报,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熏修而成,清净心所现的清净相,那么二者都是因果法。从因果的角度来说,闪果即是因缘和合而生。缘生所以是幻有,幻有即是假名,所以说世界非世界,三十二相即是非相。但虽然是假名,而从世俗谛来讲,有因必有果,因果丝毫不爽,所以说是名。是名世界,是名三十二相。这样能令众生不昧因果,虽性空而相有,因果分明。在世俗谛上,业果如理取舍。在胜义谛上,离一切相。还可以从空有同时的角度和究竟了义的角度来阐明般若空性的智慧。
接下来是校量功德,显受持读诵《金刚经》其福甚多。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是说有相的福当然比不上无相的福,也是本经第三次校量功德,这一节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我们看三次校量功德,第一次就是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所感得福德比不上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因为那个时候是对般若法刚刚生起净信,生起信心来,所以就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作比较,来显示《金刚经》的殊胜。第二次校量功德,是以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感得的福德也比不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因为第二次校量功德的时候,是由于对般若法不单单是能信,而且是有了悟解、有了解慧,解慧增长,开始破无明实执。所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作比较来彰显般若法门的殊胜。前两次七宝布施都是外财,第三次的校量功德就是以内财,即以身命布施的内财来比较。因为众生最爱惜的是自己的身体,最重视的是自己的生命。所以,能够以身体和生命布施给众生,所感得的无量福德是浩瀚无边的。何况不止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用身体和生命布施给众生,所感得的福德更是叹莫能穷。
第一个要点,在第三次校量的时候,解般若空义更深,已经开启我们自性本具的金刚智。所以,乃至于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解说都能够自觉觉他,度生而离相,断妄念,舍生死的根株,超凡入圣。所以,福德比多生累劫舍身命布施还要大。为什么?因为多生累劫舍身命布施,还是不能够断无明,还是不能够舍生死的根株。此福德虽然很浩瀚无边,但是还是不能够真正断无明。所以,能够开金刚智,乃至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这个福德都要超过以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
第二个要点,怎样如法受持为他人说,才能感得如是殊胜的功德呢?受持四句偈是从真正能够悟解空性慧,是从了义究竟通达般若空慧而讲的,并不是说我们三心二意念念经,或念一念《金刚经》上的四句偈子,这个福德就非常浩瀚,甚至比圣者累劫以身命布施的福德还大,当然不是这样。因为,受持可以分为形象上的受持和真实受持两种。形象上的受持是不解其义,一边念一边胡思乱想。这种是表面的受持,只是影子佛法。那么,福德不可能超过圣者千百劫中以身命布施的福德。真实的受持是通达般若法以后传授给他人,帮助众生断除人我执、法我执,息灭妄念,顿悟成佛。所以,无量劫身命布施都比不上念诵《金刚经》的功德大。有些人以为不解其义,随便念一念就比别人做大布施的功德还要殊胜,这其实是依文不依义的颠倒错解。
第三个要点是只有初地菩萨才能够修身命布施。为什么?因为刚刚登初地欢喜地已经是见道位了,并已经破除了无明实执,这个时候如果舍这个身体,他没有痛苦,就好像我们在菜园里面摘菜一样。所以说,初地的时候布施圆满,二地的时候持戒度圆满。
凡夫众生不要盲目冲动来虐待自己的身体。有些人看到经典里面说燃身供佛,还在凡夫位他就盲目地学。但是凡夫还有无明实执,能取所取二取执著没有销融于法界,心里面还是会起心动念,那样去虐待自己的身体还是不正确的。
比如,解放以前成都有一位法师,一生都修苦行,修行勇猛精进。如何燃心供佛呢?他就是在大殿里面摆个席子,人躺在地上,点灯或者蜡烛来烧自己的胸口。有一次,他在佛像面前仰卧在地上,用10根灯芯放在油里面,在胸口同时点燃来烧,昼夜不息。因为时间很长,大火一直熏烤,是非常疼痛,他昏迷过去了。但是他毅力非常好,一直到油尽灯熄的时候,胸口的肌肉已经焦烂,在外面可以看到微微跳动的心脏。
那个时候,太虚法师在重庆办汉藏教理院,他就非常严厉地批评这位法师。当时这位法师听不入耳,还认为自己很有修行。后来到临圆寂的时候,他痛哭流涕说:“我这一生常修苦行,但是没有真正地悟般若法,到头来还是收获甚微。”他万分悔恨当初没有听从太虚大师的教诲。
当然,已经证悟空性的菩萨可以修身命布施。通过修身命布施,能够让自己福德迅速圆满。比如往昔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就曾经转生为乐善好施的月光国王。有个婆罗门告诉他:“一切外物的布施功德不是很大。如果能够以你的肉身来作布施,功德就非常圆满。你应该将你的身体布施给我。”月光国王就在鹿野苑将身体布施给婆罗门的时候说:“在这棵树下,我已经用身命布施供养过999次,这是第1000次。”所以,佛陀成佛的时候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不是佛陀曾经舍身命布施,利益众生的地方。身布施的功德大,是因为众生爱著于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所以能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但是,就算是以这样苦行所感得的无量福德,还是比不上受持解说《金刚经》解空性慧的功德大。
我今天就讲到此地。回向给一切众生都能够开空性慧,能够同生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