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暇满身如摩尼宝,多生累劫难一遇。
今得此身闻正法,获大利益宜修学。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修习智慧佛子行。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
诸位善知识,让大家一起共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速速从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迅速圆满成佛,唯有成佛才会有大智慧、大能力、大慈悲可以真正利益到一切如母有情,所以今天继续来学习《金刚经》。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前面讲过小乘的四种圣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是得果而离相,都是不可取,不可说,无所得。在世俗显现中有,在胜义谛之中都是不可取,不可说的。恐怕有人会起疑惑:小乘的四圣果都是不可取、不可说,那大乘释迦牟尼佛因地曾亲得燃灯佛授记当来成佛,这难道不是有所得吗?他在燃灯佛前闻佛说法,成就无身法忍,这不是有所得吗?又得到燃灯佛授记,这不是有所得吗?
因此佛陀启发说:“须菩提啊,你怎么认为呢?往昔如来因地在作八地菩萨时,于燃灯古佛面前是否真实得到过授记,是否真实有所得法呢?是不是有真实的无生法忍可得呢?
须菩提回答:“名言上虽然释迦世尊您曾在九十一个大劫之前得到燃灯古佛为您授记:‘当来作佛’。但依胜义谛观察,菩提非相,得而无得,无得而得。事相上确实是圆满得到了,但当然不可以有这个得之相,胜义谛中是不可取不可说的。那在无生大空性中,不受一尘,‘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在实际理地来说,能得之心尚且无有,所得的法又从何而有呢?所以说,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和《贤愚因缘经》等上面都有记载。说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累生累劫行菩萨道,修种种难行苦行,于第二大阿僧祇劫将要修行圆满之际,当时名为善慧童子,也有译为儒童或法云童子。他曾得到五百金钱,当时刚好听说有一尊佛陀燃灯佛(也有翻译为定光佛的)正要入城说法,他非常欢喜踊跃,能有这么殊胜难得的机会听佛说法,就以五百金钱买了五朵金色莲花来供养燃灯佛,以他殊胜愿力的缘故,五朵金莲花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个宝盖,随佛行住。
并且他在佛陀必经之路上看到有一块地方有泥泞,就以皮衣(自己的衣服)取下来铺在地上。还有一小块不足的地方,就自己跪下来把头发散开铺在那块泥泞地上让佛足踏过。并且发愿:“愿佛踏过我身,授我成佛之记”。至诚恭敬闻佛说法后,马上由七地升到八地,是八地菩萨。
我们知道三贤位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之后就是入圣位,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是第三大阿僧祇劫,号为大波罗蜜。所以刚好闻佛说法以后就登八地证得无生法忍,并且得到燃灯佛为他授记:九十一个大劫后,你会在娑婆世界成佛,是贤劫里面的第四尊佛,号为释迦牟尼佛。经文讲的就是这个公案。
六祖惠能大师《金刚经口诀》上面开示说:“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如来法者,譬如日光明照,无有边际而不可取”。
可见如来无有少法可得,才能真正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一法可得,则有一分迷理和迷事的无明存在,有一分迷理和迷事的无明存在,燃灯古佛就不会给他授记。
这个经文可以结合前面的经文一起看,前面的经文已经讲过:“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那是破人我执,是断烦恼障。这里问:“于法有所得不?”是破法我执,断所知障。
刚好经文前后呼应,所以经典你读一万遍,读十万遍,都是越读越有味,越开智慧,不同于世间的这些书。其实就是人我执,法我执二执俱破。烦恼障,所知障二障俱断。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说身土不二,要成佛一定会成就他教化众生的佛净土,所以接下来就要连着前面的进一步启发说:“菩萨有没有一个实在的庄严佛土呢?”
《现观庄严论》中说:“如有情世间,器世未清净。修持令清净,即严净佛土。”依报随着正报转,八地以前的菩萨都会去清净庄严佛净土,为什么?因为若这国土很秽恶的话,就说明此地人心也是烦恼妄念非常多,所以需要教化众生,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是清净庄严佛净土。我们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再往上八地、九地、十地,号之为三清净地,这三地的菩萨要修持,要以愿力成就,自己将来成佛度众生的佛刹土,这也叫庄严佛土。
真正的庄严佛土是,菩萨一方面不舍世间,广度众生,以六度万行来广集福德资粮。另一方面菩萨内心清净,不取众相,远离执著,虽修六度万行,而无修六度万行之相,远离执著以修智慧,福慧双修,故名庄严佛土。也就是说,不庄严佛土,不名菩萨;认为有我庄严,或者有佛土被我庄严,也不名菩萨。
所以一定要庄严而不庄严,就是离一切执著;不庄严而庄严,就是不舍六度万行来成佛度众生,教化众生之事,这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净土。
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五百大愿,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愿力成就极乐世界,乃至于药师佛十二大愿等等,这些都是以愿力成就佛净土。
但在胜义谛中不存在实有的庄严,因此须菩提解空第一,他善巧地回答:“不违俗谛,故说,庄严佛土。不违真谛,故说,即非庄严。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双融真俗二谛,全归中道,故说是名庄严。
蕅益大师在《金刚经破空论》中说:“佛净土有四种:一常寂光净土,这是自受用处。二实报无障碍净土和三方便有余净土,以及第四的凡圣同居净土,都是化众生之处,这四种净土都不离自心。
故《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并非是离自心之外别有依报可庄严,如果能真正了达心外无土,则净心就是庄严净土,终日庄严而无庄严之相可取,亦无庄严之相可执著,所以说,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正如《维摩诘经》所说:“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即非庄严是当体即空;是名庄严是虽然不着相而常行六度万行,广修福慧资粮来庄严净土。是指要在世俗谛之中遵循因果律的法则,对因果负责。从胜义谛来说,悟毕竟空是真庄严。
我们读任何经典都要知道还有外层义、内层义、密层义和密中密层义。内层义讲实修之道,如果从实修的角度来说,庄严佛净土,“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就是指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心的同时还要修身,要身心都同时转化,这样修行就容易得力。
很多人学佛一段时间以后,都往往容易体会到那种无力感,当一切都很平静时,自觉修得还有模有样像个修行人,但一旦有任何状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往往会觉得修行一辈子都派不上用场,被因果业力卡住了。原因还是往往学佛都是学外层义,对内层义了解得很少。
七宝藏论里有个《实相宝藏论》,要真正在见地上透脱,七宝藏论一定要通达。
《实相宝藏论》说:“诸法以法而解脱,心性以心而解脱,诸毒以毒而攻破,诸铁以铁而切割。不同种类不能解脱。”此话就说得非常明了。
“诸法以法而解脱”,诸法以法这个法其实是侧重于指色法。“心性以心而解脱”是说我们学了很多教理以后,口头上都会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妄念即妙用。”这口头禅都很滑溜就过去,但功夫不得力。
原因是微细流注的妄念种子,不单纯是心理活动,而且还是习染的气分,有精微物质能量在,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诸法以法而解脱”。如果你只是去调心、去修心,物质的能量没有引导、没有转化,身体的地水火风空没有转过来,那功夫是很难得力的。所以还是一定要有广泛的闻思和传承,而且这些业力、业气是最难消尽的,一定要有真正的过来人并有窍诀能指导,才能真正转业气为智慧气,转五蕴身为光明身,真正要把组成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空五大转为五种光明。
这五种光明跟我们的心体是相关的。我们的心体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如果没有传承,没有广泛地闻思,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诸法实相、佛性、真如等等是一个广大无边的、静止的东西,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它这里一定要有体、有相、有用,一定要有觉、有明,有照有光明。要有觉是指它是无相,但有灵知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知道这些方法。
这是我们说内在的庄严佛净土。当然如果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也照样是即非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是释迦牟尼佛作总结之词。前面讲了很多,到这里就把它收起来。“千里寻龙,此处结穴”,这是一个比方,龙脉一路传过来,穴在这个地方。
(本经)金刚般若法会开始时,须菩提就已经请问:“应云何住?”佛陀回答:“菩萨于法应无所住。”然后层层剖析,小乘的四种圣果,不作是念。燃灯佛授记,实无所得。菩萨庄严佛土,也即非庄严”。一一都是阐明无住之义,所以到此地归纳说:“应如是生清净心。”也就是应该一切无住,一切不分别,一切不执著。不擒不纵,令心坦然安住,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果你去擒,就是压制它,那个不究竟。如果放纵,当然就是凡夫。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该对色法生执著心。
有一则公案说,有一位无果禅师一个人在山林之中参禅二十年,二十年之中母女两个护法专门来护持供养他的衣食种种,但二十年时间他都没有见性,所以觉得自己在这里修下去不行,一定要去寻师访道,就打算离开。
跟他的护法一说,这母女两个就说:“禅师啊,请您多住一天吧,我们做点准备。”之后很快就送了一件棉衣和四锭银子过来给他做路费。因为天已经比较晚了,禅师决定在茅棚里住一晚,明天再去参学,就还继续留在茅棚里面坐禅养息。
半夜的时候,突然听到非常美妙的音乐,虚空之中有一个青衣童子带着很多人吹吹打打,拿着一朵莲花来迎接他,到他面前就放下一朵大莲花来。那个青衣童子来到禅师坐禅之处,非常殷勤请他坐上莲台,这禅师还有点定力,他就想:我是参禅的人,没有修净土的善因,奇怪!不该有这样的境界,也不该贪著于这个境界。
那童子就再三地劝请他:“哎呀!良晨易逝啊,有这么好的机会,你赶快坐上莲台。”禅师想想不对头,还是没有坐上去,就随手把自己座位上旁边一只引磬放在莲台上,就看着童子和那个乐队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他对此也不以为意。
第二天早上,禅师打好行装准备走,很早的时候这母女俩急急赶来,而且手里刚好拿着他那把引磬,满腹狐疑来问禅师:“师父,这引磬是您老人家遗失的吧?非常奇怪,昨晚我们家里那匹母马生了一匹小马驹,但生下来就死掉了,马夫把马驹的肚子一剖开就发现师父的引磬在里面,不知到底是为什么?”
无果禅师听了以后吓出一身冷汗,马上就说了一首偈子:“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险与汝家作马骑。”
那就说明一个出家人如果修持不用功,一直去受供养却没有解脱,肯定要还。另一方面也说明无果禅师还是有一点定力,因为不贪音乐、莲花那种殊胜境,才免去马腹的业报,所以“不应住色生心”。你看到这些殊胜的境界就觉得好,马上跟着跑,那很容易就不晓得什么时候跑到驴胎马腹里面去了。
这一节其实是整个经里的经眼,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节的要点有四个:
第一个要点就是如何成就清净心?本经开示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现前的时候就是诸法实相现前的时候,就是开悟明心见性之时。
怎样才能成就?《金刚经》讲的成就清净心的方法,是直指心性之法,直接让我们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其实就是证得实相般若,证得真心本体的方法,凡夫执著境界无所住;二乘执著于涅槃的境界也无所住;权位菩萨、权教菩萨执著于六度万行之相也无所住。一切都无所住,最后就成就一个无分别,最后成就的无分别就是真心本体。而生其心,就是真心的相和用。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把真心的体相用都包含在其中了。
正如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之中所说:“若无有生灭,何灭名涅槃?自性无生灭,此岂非涅槃。”这是一个问答。
有人问:“你一直在说真心是不生不灭的,那一切法都没有生灭的话,怎样去现证涅槃呢?”龙树菩萨非常轻松就回答:自性无生灭,此岂非涅槃。现证一切法,自性不生不灭,这难道不就是涅槃吗?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坛经》其实就是《金刚经》最好的注释。
在没有见道以前,我们往往会认为要消尽业因,要离诸杂染,要扫除客尘,远离一切障碍,然后因灭而得涅槃,这其实是你执著于有烦恼可断,有涅槃可证,有人我执、法我执可灭。你执著于有这些可灭的话就错了。
所以圣龙树菩萨就破斥说:“若灭应成断,异此则成常。涅槃离有无,故无生无灭”。实执有法可灭则成断见,反之即为常见,而涅槃是离有无。
《金刚经》的方法更直截了当,就是三个字:不执著。或者是四个字:无住生心。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觉照一切是生心,不修不整不散乱是无住。虽然有此觉照却找不到觉照的主体。
生清净心,生心就是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六度之心。清净就是不住布施等六度之相。
那么,清净心到底怎么个生法呢?就是经上所讲:“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一直多少亿个大劫都还是生死凡夫,病根就在一个“住”字,“住”就是执著。六根对六尘,眼见色而住于色,比如我们会分别这是白色,那朵花是红色等等,其实这就叫二取实执。你有能取、有所取,你执著于它实有,这无明实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无明实执不破,你怎么修?你也难以成就,只是种一点种子。分别这是长方形,那是三角形等等,总是分别这些色法,依色法而生心,分别执著,乃至于意根对法尘而住于法,处处粘缚,无由解脱。遇到什么执著什么,所以叫做遍计所执性。
二乘声闻缘觉之所以为二乘,其病根也都在一个“住”字,所以要无住,无住生心。因为他虽不住世间诸法,但住着涅槃,还有细微的所知障,所以就沉滞于化成,不得到宝所。
权教菩萨之所以为权教,其病根也在一个“住”字,虽修六度万行,而住着六度的事相,所以“三轮未能空,不得到彼岸”。
《现观庄严论》中弥勒菩萨开示说:“谓有执常有,谓无执断见。是故于有无,智者不应住。”这就产生无住生心。无住。
佛法如果你没有传承,自己以凡夫心去测度,往往闹笑话。凡夫就是这样,一听到有就执著于它常有,不知道那其实只是现相有,没有什么本体,只是缘起有。一说空就认为什么都没有,那更错了,“无所得中无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