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
我等发宏愿,学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般若佛母心咒:
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桑嘎得波得梭瓦哈
诸位善知识,首先让我们一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能速速从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苦海之中解脱出来,证悟空性智慧。因此共同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家刚刚念诵的是般若佛母心咒,我们念《心经》都会知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音应该是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桑嘎得波得梭瓦哈。她是般若佛母的心咒,可以包含一切般若的心要义,而且可以说把一个补特伽罗从凡夫到成佛修行的次第——五道菩提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一个揭谛是资粮道位;第二个揭谛是加行道位;波罗揭谛是见道位;波罗僧揭谛是修道位;菩提萨婆诃是无学道位。故五道菩提都在其中,所以多念诵能祈求般若佛母加被迅速地通达金刚般若的智慧,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能藉读诵和听闻《金刚经》的因缘而豁然大悟。
《金刚经》这是第三次的学习。16年以前在云门佛学院讲过一次,大概十二三年以前在南岳的大善寺也曾经讲演过一次,此次因为茂名灵惠寺寺院基本落成,将要举行全堂佛像开光和水陆法会,所以大家要求再一起共同学习《金刚经》这部见性的经典。
灵惠寺属于净土的寺院,它的开创者——开山祖师是慈愍三藏法师。唐玄宗时,这位慈愍法师西行印度去求法,在迦湿弥罗这个地方亲见观世音菩萨为他开示净土法门,而且他也因此而成就念佛三昧。归国以后,唐玄宗礼拜他为国师,当时有一位宦官叫高力士,是高州人,也非常崇仰慈愍三藏法师,向法师请法,并将他在高州的骠骑将军府舍出来建立寺院,就是灵惠寺。
金刚经的殊胜
我们能在这样一个净土的祖师道场来学习属于般若的《金刚经》,那表示般若净土不二,非常殊胜。《金刚经》有以下五种殊胜:
第一种殊胜,《金刚经》是一切佛法的心髓法要。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谈经三百余会,天台宗有首偈颂来概括:“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讲的时间最长的就是般若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我们要超出生死轮回是要依靠智慧,释迦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无明,教导众生能破除人我执、法我执,所以用了很长时间来演说般若。可见一切大乘佛法的核心是在般若经里面,而600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就在这5837个字的《金刚经》里面,可见本经是佛法的心髓法要。
玄奘法师翻译有《大般若经》600卷,所有般若的教典,除了《仁王护国般若》以外,其他的法要都在其中。《大般若经》总共可以分为四处十六会,在四个地方:王舍城的灵鹫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宫,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四处总共讲说了十六次,称为四处十六会说大般若法。
这十六会的第一会有400卷,量很大,一般人看一遍都不容易。第二会就比较部头小一点,所以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主要就是解说《大般若经》的第二会。从第一会一直到第五会也称之为根本般若。第七会是文殊般若,主要是说了义法。第八会是那伽室利般若,名为那伽室利品,或者那伽室利分,主要是讲缘起。第九会是能断般若分,也就是此地所学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把她翻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把她翻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会就是理趣般若分。
《理趣般若》和《文殊真实名经》都属于密教的重要经典,《文殊真实名经》侧重于讲大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和三昧耶曼荼罗这六大四曼。四种曼荼罗,主要侧重于讲事相,而《理趣般若波罗蜜经》就主要侧重于讲理论,建立金刚乘的理论基础。
第十一会到第十六会主要讲六波罗蜜,这是浓缩起来解说600卷的《大般若经》的核心内容,而这一切的教法,600卷浓缩起来全部可以归到《金刚经》,由博而约,由广泛的演绎、浓缩起来就只是般若的要义包含在《金刚经》里面。
所以本经上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都由于学习、修持、实证这一部《金刚经》而成佛,他们成佛的法要也就融摄在《金刚经》里。所以说要一切佛法通,此经才能真正通达,同时也必须要能深解《金刚经》的义趣,一切佛法才能真正头头是道,法法传真,左右逢源,可见本经的重要和殊胜。
第二种殊胜,《金刚经》是明心见性,悟道成佛的宝筏。大乘经典之中《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都是讲说佛陀果地自在的风光。《华严经》是讲佛的境界,不读华严,不知佛之富贵;《法华经》是讲佛的知见;《般若经》就是讲行持。所以华严讲境、般若讲行、法华讲果。境、行、果就可以圆满地概括佛陀如何依境起行证果。
相对来说,《般若经》对我们来说也是最容易契入的。因为华严、法华都是大菩萨才能真正地趣入,因为她不通权小。权教菩萨和小乘要真正契入华严、法华都是比较困难的,而般若是普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要成就都必须要学习般若,破除妄想执著才能真正成就,《般若经》也是详细地解说修证的次第,比较容易契入,因为她告诉我们实修的方法。
《华严经》讲佛的境界,凡夫要理解,要真正通达是很困难的。法华是讲佛的知见,佛陀出现于世的本怀,就是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凡夫的知见是生灭心,佛的知见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具体怎么行持,需要能够通达般若。
并且《金刚经》是知名度最高、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一切佛菩萨中,世间一切人就没有接触过佛法,他也会知道观世音菩萨,甚至于他不一定知道释迦牟尼佛,但他会知道观世音菩萨。一切经典之中,世间的人都知道佛教里有一部《金刚经》,他不一定知道里面的内容,但他会知道有这部经。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历朝历代有很多大德来讲说她、注释她,总共800多家,各宗各派都有。并且因为读诵受持《金刚经》而开悟成就的大德非常多。
比方说禅宗里面,众所周知的六祖惠能大师,他本来一字不识,但他悟性很好,在家乡新州卖柴的时候,因为听到湖北的客商正在读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马上发心去求法,最终成为一代祖师,并且真正将佛法中国化,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完全用口语化的中国语言从心地来表述。从自己心地称性而流出来的法要是从六祖惠能大师开始的,所以尊称他为东方如来。他所说的我们也尊称为经。所以《六祖法宝坛经》是非常殊胜的一部教典。
禅宗里德山宣鉴禅师也是因为去拜访龙潭崇信禅师,他没有到的时候就听到一个卖烧饼的阿婆问他:“法师您平时讲《金刚经》,还作了一部《金刚经青龙疏钞》,数量那么多,讲得那么详细,要用一担才能挑得起来,那我请教您一个问题,《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教大德您到底是点哪一个心呢?”他哑口无言,才真正知道禅的奇妙。此后依止龙潭崇信禅师而豁然大悟,他一开始还是会执著于自己所学到的教理和知识。
我们学习《金刚经》也是如此。你不要单单听或者记忆那些名相,而是贵在体悟。真正静心来向内省察,来体悟,不然你听一大堆名相,或者记住一大堆东西,那都没有用处,要能超越知解。《首楞严》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为有了种种的理论和思惟,所以这是无明的根本,我们如果去记一大堆名相不能悟的话,往往容易成为所知障,堵塞悟门。
每一天德山宣鉴禅师都会在龙潭崇信禅师那边请法,每一次都要谈到深夜才告辞,他求道的心很热切,但一直没有悟。后来有一次又谈到深夜,龙潭崇信禅师说外面很黑,我点一支蜡烛给你吧,德山宣鉴禅师马上把蜡烛接过来,接过来的一刹那,龙潭崇信禅师马上把蜡烛吹熄了,德山宣鉴禅师豁然大悟。就在这么一个动作之间能豁然大悟,为什么?我们好好地参究。
还有韶关南华寺六祖殿里有三尊肉身。第一尊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第二尊是明朝的憨山德清祖师。憨山大师是六祖惠能大师再来,重兴南华寺,也为《金刚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金刚决疑》,而且非常妙。因为以前其他的大德讲经往往只是局限于自己的宗派,如果是天台宗就用天台的法来讲《金刚经》;如果是贤首宗就用华严的法来讲《金刚经》;如果是法相唯识宗就喜欢用唯识的教理来讲《金刚经》。
憨山祖师本来是禅宗,而且在禅宗里面开悟,但他讲《金刚经》是依据世亲菩萨的论来讲的。世亲菩萨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他讲《金刚经》的时候就按照经上的内容分为二十七疑,依据修行的渐次来回答二十七个疑问。憨山德清祖师进一步把她开为三十二疑,所以叫《金刚决疑》。
本经三十二分,本来也没有这些分,是梁朝时昭明太子萧统,萧统是梁武帝的儿子,他在《金刚经》上用的得功夫很深,把她分为三十二分,前面的十六分是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面的十七到三十二分是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就是说前半部分着重于破人我执,后半部分着重于破法我执,或者说前半部分是破分别我法二执,后半部分是破俱生我法二执。归纳起来,不管她是二十七疑还是三十二疑,都可以归纳为破人我执、法我执。
还有一位很奇特的肉身就是丹田祖师,也是明朝的高僧。这位法师也非常奇特,他出家以后也不学其他,就是每天念《金刚经》,拿一个经架,每天不管走路、站立,还是坐着,都手捧一本《金刚经》,手不释卷来读诵。一直念诵了50年,然后成就金刚不坏身。
第三种殊胜,本经是斩断烦恼的利剑。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实相般若;无妄想执著就是观照般若。妄想是指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执著就是指我见,就是第七末那识我执识。
执著可以分为两种。执著于五蕴色身为我,名之为人我执;执著于一切诸法,名之为法我执。人我执不除,生烦恼障;法我执不除,有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合起来名之为惑障。因为迷惑就会造业,造恶业就会有业障,因为造恶业就会感受苦报,所以就会有报障,三障都生起来了。
本经的纲要也就是遣除妄想执著。般若波罗蜜其实可以分为四层来说:有外层、内层、密层和密中密层的意思。好像一个桃子,桃子的皮是外层,里面的果肉是内层,肉里面还有一个坚硬的核是密层。敲开那个核,里面还有一个柔软的部分是密中密层。
同样,外层是从文字上来解说般若,也就是解说成就一切种智之道的言说,或者说教授。内层就是实修的方法。具体如何才能做到呢?实修的方法就是成就一切种智之道。密层就是指一切种智的境界,是佛陀萨婆若海的境界。密中密层就是指究竟圆满的佛果位。
所以我们也要知道《金刚经》的核心就是要能遣除妄想执著,能无妄想执著,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无师智不是从老师那边新得的,而是自性本具的;自然智就是法尔如是,本自具足的。学习了《金刚经》,真正融会贯通就能斩断一切烦恼,破除一切妄想执著。
世间的人因为内在是无明,没有智慧,所以注意力的能量不知道向内去省察、去觉照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而是像探照灯一样一直在外面追捕,迷心逐物,被一切得失所左右,每天都患得患失,但事实上功名富贵要从心性上求,才能真正有求必应,否则就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仍然还是在定数之中受业力的束缚,不能跳出业力的控制,一直在这个圈子里转来转去,这就是凡夫,所以要在心性上用功夫。
而《金刚经》前半部分就是遣除我们在境界上的执著,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正是开示我们一切外境,无论它怎么变化都能超越得失,真正能够知道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假如有样东西它是属于你的,你应该对这个东西拥有很多权力,你可以决定它是什么存在状态。
比方说,你拿一团泥巴把它捏一个小泥人,或一只小狗,这个小泥人或者小泥狗是你创造出来的,你就有权力改变它,你可以把它毁掉,把它另外做成一只小泥猫等等,因为这个东西若真正属于你所拥有,你就可以决定它的存在状态。
比如我们经常习惯于说:“我的身体”。但反思一下,身体真的是你所有的吗?如果真的是你所有,你能阻止它的新陈代谢吗?能让它不生病不变老吗?都不可能。我们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并且很多人反过来还成为身体的奴隶,所以身体不过是我们藉假修真、游戏人间的道具。如果你认为得到的是属于你自己的身体,那同时你就有了害怕失去的恐惧,所以要能破除这种执著,能超越得失,世间外在一切的人生的际遇都要能超越。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外在的环境并没有好和坏,好和坏不过是你内心之中有执著、有分别,你有一种固定的思惟模式,这才是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好像我们看电影,电影屏幕上面显出种种的相,你要想破除这些相,但永远破除不了。有智慧的人知道直接把放摄机关掉,荧幕上的一切相也就消失了,破除了。
所以一切的问题不在外面,而在于心里面。遇到外在困难的时候,凡夫众生往往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这外在不顺利的人、事、物上,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来。
外在有困难的时候,一定内在也有困难,也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智模式一定有某一些盲区和弱点,所以说息心就息灾。不要抱怨自己命运很坎坷,先要检讨自己心智模式的盲区,检讨自己负面的心态。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过什么,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们的,同时我们从来也没有得到过什么,因为没有什么东西不曾是我们的。我们的自性也是本自具足的,所以能够真正地学好《金刚经》就能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活在智慧和慈悲里,每一天都能够快乐无忧,欢喜自在。真正地学习到这种无形无相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则寓言说,掌管财富的神、幸福之神、智慧之神,这三位本来关系非常友好,但有一天他们因为争论到底谁的本事最大而吵起来,财富之神正看到一位农夫在耕地,就跟另外两个说:“这样好了,我们以这个农夫来试验一下,看到底谁的本事最大。”财富之神用手指一指,这个农夫的犁马上就犁到一个大缸,农夫一看里面有很多的金银珠宝,一下子得到这么多,立刻吓傻了,站着不晓得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