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顺三年(1459)是年,右佥都御史总督叶盛调两广明兵围剿以凤弟吉为首的起义瑶民,浮斩345人,押凤弟吉等15人到京师杀害。
明弘治四年(1491)是年,起义瑶民凤弟吉余部再次起义,立营于红豆山、云阳山、白梅山、风门山、铁场山等地。都御史泰紘调兵进剿,火烧诸山,屠杀539人,俘148人。
明弘治十年(1497)是年,都御史邓廷瓒奏设泷水县主簿,专事对瑶民的招抚。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是年,朝廷开始在德庆州(包括今罗定)征瑶税。所征是瑶山出产的丹漆等土特产。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是年,明兵备佥事李材调兵三路进剿新乐起义瑶民,毁瑶舍千余间,杀害500多人,夺其田募人耕种。
明万历四年(1576)是年,右佥都御史凌云翼调集两广明兵10万人,十路并进,围剿罗旁山区(今罗定、云浮、郁南一带)的瑶民,历时一年,攻破瑶寨564个,浮斩瑶民4万多人。其余瑶民大多数被驱逐出境或赶入深山。
……
不要怪我不厌其烦。有一种文法叫"录以备考",把事情的发展过程流水号地排列出来,便已昭然若揭,无须赘述。这不同样如此?这粗粗几行,不明显记录了元明期间短短三百年间,官府与瑶民之间镇压、抗争、再镇压、再抗争、乃至最后瑶民被赶尽杀绝的悲壮历程?读于斯,我眼前已经升起了一幅幅惨绝人寰的血腥尸骨,耳边仿佛响起了一阵阵凄厉悲壮的杀声哀号……
如果再查一下史料,竟发现罗定的这段过程果然曾经显赫一时,在历史上留下十分厚重的一笔。自宋至明,在湘、桂、粤省的确发生了长达六百年的古称的"瑶乱"。到了明代,又主要发生在粤桂交界犬牙交错的山区,特别在泷水一带。为了有效镇压"瑶乱",协调统率两广的征瑶军队,明景泰三年(1452)特设两广总督,总督府曾驻梧州、肇庆、广州等地,原属战事临时机构。经过多年的拉锯战,终于将瑶民赶尽杀绝,并于明万历五年(1577)升泷水县为直隶州,因为罗旁(原名)"瑶乱"平定而取名为罗定。罗定由此成了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瑶族直隶州,广东"瑶乱"由此终结。
《罗定县志》所述有根有据,展开起来,可以有三点:
一,异常深刻的民族矛盾。瑶民最早生活在湖南的长沙武陵蛮和五溪蛮的部落中,素称蛮夷,因为常免徭役,称为"莫徭",以后专称"瑶"族。瑶民耕山住洞、流徙无定、文化闭塞、生活困苦,历来难以控制管理。随着汉人大量南移,争占土地使瑶汉冲突开始加剧,因为部落与封建土地制度的不同,自然影响当地封建经济发展和封建统治,从而演变为瑶民与官府的矛盾。后瑶民为生活所逼南迁入粤入桂。广西山岭崎岖,丛林密布,是瑶僮生活理想之地,长期以来成了瑶民的大本营,明朝的治瑶政策,重点放在桂省。治瑶的结果,使广西瑶人大量流入广东肇、高、雷、廉四府与广西犬牙交错之山地,特别以泷水的东山、西山和后山(云开大山山地)作为大本营,基本活动于两广交界之山区县,于是,这个民族矛盾即转移到泷水一带来。瑶民生活可以想见是比较惨重的。本来,条件已经十分恶化,但朝廷仍不放过他们,不断征收赋税。仅从《县志》中,就可以看到两广洞寨差税和土特产税(如丹漆税)两个税种。更有甚者,官府腐败不堪,更加重了对势单力薄的瑶民的盘剥。据史料介绍,明宣德年间,镇守内臣宦官阮能就是个贪婪不已的大贪官,他与兵部尚书陈汝言勾结,朋比为奸,对百姓特别是瑶民加重盘剥,溪峒土官瑶首的袭荫,都必须要厚贿,实行卖官贿官,这自然更激起瑶民的强烈反抗。瑶民对官府的抗争的主战场,随着瑶民的迁移路径,也逐渐从湖南到广西再转移到泷水一带,从而使罗定一带的"瑶乱"在历史上名噪一时。
二,既拉更打的镇压手段。封建朝廷对付瑶民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安抚自然是其中之一。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比较强势和开明的官府实行抚瑶为主的统治。早在湖南,便五次对瑶区实行"蠲免"和"抚流民"的措施,因而才有"莫徭"之称;同时在少数民族区设立土官或流官,委任"瑶首"、"瑶领"、"峒首"、"长"等。至泷水后,明洪武三十一年,平息瑶人盘穷肠之乱后,开始设立瑶官,委任当地瑶首,统领"抚瑶甲总",建立封建政权基层组织,实行羁縻和怀柔政策。永乐抚瑶期间,还先后多次组织瑶首进京朝觐进贡,明王朝除给予冠带、钞币等赏赐外,还根据各人招抚功绩,分等级授予瑶官,准予子孙世袭。永乐六年(1408),设泷水抚瑶县丞,化州县吏冯原泰被授予抚瑶县丞,后冯原泰也因抚瑶有功,升为德庆州抚瑶判官。宣德八年,石窟、思劳二山瑶首陆以义等相继朝贡,也获得皇帝敕谕。瑶人受抚来贡,屡屡获得赏赐宣谕,这种怀柔政策收效甚大,结果永乐二十多年,基本宁静。但是,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复杂化,也随着明朝政权的不断腐败和弱化,自正统至景泰年间,开始实行剿抚并用的政策,上文所说的宦官阮能对瑶民的压榨,勒索贡物,便直接引发了瑶人的反抗,正统十一年(1446),瑶首赵音旺率领瑶人攻陷县城,杀死抚瑶判官冯述,虽然后被讨平,但影响甚大,瑶首赵音旺、凤广山,而至凤广山之子凤弟吉以及凤光山等先后发动起事,历时十多年。为此,广东特设总兵官,在泷水之东山、西山分别设立分守参将,率兵分捕民瑶。进一步激化的矛盾,终于导致由弘治至万历年间,朝廷对瑶民进入了全面征剿时期。频繁的瑶民起义和抗争,使明室不得不对治瑶政策进行调整,于景泰三年(1452)特设两广总督,历史上的两广总督府便始于此,实际上这是一个镇压瑶民的战事临时指挥部,必须靠近前线。因此,两广总督府先是驻扎梧州,当泷水罗旁山地成为两广的主战场后,又将总督府搬到肇庆。总督也兼巡抚事,不再设先前主要承担对付瑶民职能的巡抚。总督与巡抚,开始都是因事暂设,不是正式官名,后来才逐渐变成封疆大臣。以后,又多次改制,目的都是加强对瑶民的武力镇压。于是,便有了《县志》所述的"三路进剿"毁瑶舍千余间,杀害500多人,夺其田募人耕种;以及十万明兵"十路并进"、历时一年围剿罗旁山区,攻破瑶寨564个,浮斩瑶民4万多人,其余瑶民大多数被驱逐出境或赶入深山。从此,瑶民抗争偃旗息鼓。
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一点无须赘述,仅从《县志》中足见其详。短短几百年间,点得出名的,就有吴法受、刘第三、盘穷肠、赵音旺、凤广山、凤吉弟等多次起义,点不出名的,特别是最后两宗十分惨烈乃至全军覆没的起义,更是难以胜数。令人感慨不已的是,尽管多次失败,多次被杀遭掠,瑶民反抗的精神始终没有减弱,而是屡败屡战,直至最后家园沦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罗定瑶民的抗争史,更验证了这一名言的正确。为此我想,对付任何民族的人群的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绝不能用简单的压制办法。综观现在世界上的这类问题,凡是绝对化简单化处理的,都无不遗患无穷,战火不息,世世代代刀枪相见,永无宁日,什么中东问题、俄罗斯南部问题等等便如是。当年罗定的瑶民虽然丢了家园,但被赶走的依然活跃在广西、粤北的大片地区,最终是无法灭绝的。如果不是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英明、民族团结和谐,这种民族矛盾和冲突依然无法避免的。
我留连于罗定的青山绿水中,多么秀丽葱茏,多么欣欣向荣!虽然现在罗定市留落的瑶民已经不多,即使有也已经汉化,但我却仿佛还感觉到他们在山山岭岭中踩过的脚印和滴过的鲜血,还感觉到他们耕山开田的勤劳和不畏强权的勇武……
(发表于《泷汇》第二期,有关史料参阅过《云浮日报》"三江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