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月2日清晨,寒风刺骨,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度。放眼望去,栎沼河面结成了一片冰雪,就像一块巨大的玻璃。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一早出操归来,此时正和战友小宋向河边走去,只见几个朝鲜少年正在河边滑冰,玩得兴高采烈。
突然,猛听见“咔嚓”一声,接着是一声惊叫,罗盛教马上一回头,只见河中央有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掉进冰窟窿。原来是这少年不慎踩着了河上的薄冰层,身体不由自主地往下陷。因为他身穿棉衣,脚上又绑着雪车,乱扑乱打地挣扎几下,想爬上来,但手脚难以起作用,他周围的冰面被打得连连断裂,一转眼工夫,便被冰层没了顶,沉下河里。岸上的三个孩子失声地呼救。这时,罗盛教心如刀绞,立即像离弦的箭似的向河中出事地点冲去,他一面跑,一面脱掉身上的棉衣和棉帽,只剩下一身衬衣。猛地“扑通”一声,他一头扑进了冰窟窿。过了一会儿,只见罗盛教露出水面,原来他还未找着掉下河的孩子崔莹。他这时面色灰白,冰冷的河水使他浑身打战。可是时间不允许他多停留一秒钟,他吸了一口气,又钻下水里。罗盛教第二次露出水面,他仍未找着崔莹,严寒使他四肢僵硬,手脚难以施展,但他仿佛听到朝鲜父母在焦灼地呼唤“请你救救孩子”的声音。他把胸脯挺出水面,对着战友小宋喊道:“快,电线杆……”他此时已冻得叫不出声了,但又一次钻入水底。
过了好一会儿,水面上又一阵晃动,终于伸出了两只通红的小手,随后露出了崔莹的头,冰层下的急流,冲得他摇摇晃晃。只见他迷糊着双眼,两手乱抓。在冰冻下托着“小胖墩”的罗盛教憋着气,用足劲,一分一秒地坚持着。由于冰沿还抓不着,罗盛教又一次使出了全身的力量,往冰沿方向一耸,崔莹终于扒到了冰沿,哆哆嗦嗦地往上爬。冰上的孩子们也伸出小手。眼看崔莹小半截身子都上来了,忽然“哗”的一声,冰沿崩塌了一大块,连人带冰又一次掉进水里,水花溅得老高,窟窿也越来越大。崔莹不见了。
罗盛教冲出水面,嘴里喷着水沫,面色青紫,竭力地喘着气,胳膊、手臂都在发抖。罗盛教顽强地把手一甩,咬紧嘴唇,一下子又沉到了水底。
北风呼呼地吼叫着。小宋抱着电线杆,“呼嚓呼嚓”地赶来了。他对着冰窟窿直喊:“盛教!盛教!”孩子们也哭叫着:“崔莹!崔莹!”这时水花一涌,崔莹的大半截身子伏到冰沿上。这一回,罗盛教不是用手托,而是用头和肩膀硬顶上来的!崔莹处于半昏迷状态,耷拉着头,两手也不乱抓了。转眼间,罗盛教出现在崔莹身后的冰沿旁,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两人都趴在一起,冰层可能再一次崩塌。
小宋把电线杆子迅速伸到罗盛教的身边,喊:“快!抓住!快哦!”这时的罗盛教只要抓住杆子,立刻就会脱离险境,化险为夷。在这最危急最珍贵的时刻,罗盛教回过头来,强睁双眼,嘴唇嗫嚅着,用最后的气力腾出一只狂抖的手,向身后的崔莹摆了摆。由于气尽力竭和严寒,罗盛教已说不出话,但从这手势和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异常坚决地告诉小宋:先救崔莹!
小宋望着战友那坚毅的神色,完全理解了他的意思,迅速地把杆子送到了崔莹的身边,崔莹抱住杆子,终于得救了。
当小宋把杆子递向对面冰沿的时候,竟不见罗盛教。宽大的窟窿像个凶险莫测的虎口,呼啸的寒风把雪沫子刮向空中,又撒向水里。小宋不会游泳,急忙回村里去叫人。人们闻讯赶来,用铁镐、斧子砍开厚厚的冰层。男女老少跪在冰面上,一片又砸又砍的声音,满河里到处是飞溅着的冰渣子。人们终于在离冰窟窿几丈远的下游,捞起了罗盛教。
罗盛教安详地闭着眼,嘴角微微向下弯,脸色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坦然。
罗盛教以崇高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冒着摄氏零下20度严寒救出滑冰落水的朝鲜少年崔莹,自己却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在朝鲜广为传颂。他不愧是一名国际主义战士。在他的身上,既体现了舍己救人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