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民主革命
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1900年10月,孙中山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创建同盟会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有力的思想准备。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推翻封建帝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
创建黄埔军校
1924年5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的黄埔岛上,亦称“黄埔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6年1月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共两党都派出重要干部到校任职。孙中山任学校总理,亲自定了“精诚团结”的校训。
黄埔军校自创建至1927年4月共举办过4期,培养出一支保卫广州革命政权和进行北伐战争的骨干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的领导骨干。
在第二次讨伐陈炯明叛变的“东征”战斗中,有许多学员参加了实际战斗,为保卫广东革命政权、稳固北伐后方做出了贡献。黄埔军校是当时非常著名的革命军事学校,不仅它的学员积极参加了“五卅”、“沙基”和收回教育权等政治运动,而且毛泽东、鲁迅等许多知名人士曾亲临学校演讲。但是,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黄埔军校开始变质,成为蒋介石对付中国共产党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