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鲁岑(PaulCrutzen,1933~),大气化学家,出生在荷兰,1973年获气象博士学位。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从桥梁工程师改行研究大气科学,继而成为臭氧层及其他大气化学领域的先驱学者。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一开始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为以后的其他化学家的大气研究开通了道路。
臭氧专家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近年来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重大的环境课题。
第一个关注臭氧问题的却是一位外行人士。
早在30多年前,当克鲁岑还是一个没有多少研究背景的工程师时便提出了含氮化合物造成了臭氧损耗,还论证了臭氧层的厚度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这一发现推动了全球生物化学循环的研究。
第二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逊教授注意到了超音速飞机排放的氮氧化物也可能引起臭氧层耗损。这引起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决策者的极大关注,这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环境化学和大气化学的发展。
近年来,克鲁岑教授开始关注南极臭氧层空洞的成因。近20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逐渐缩小,其影响面只有原来的30%。2003年1月以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意外地全部消失了。
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克鲁岑教授极大的关注,他认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北移,这一变化的危害现已影响到智利的中部和北部。因为透过北移的臭氧层空洞危害智利中部和北部的强紫外线辐射有增无减,增加了当地居民在长期遭到烈日暴晒后皮肤受伤或患皮肤癌的危险。
据克鲁岑介绍,目前科学界对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北移问题有着不同的认知,但多数认为这是暂时的现象,以后还会逐步恢复原位。
至于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变化是否同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克鲁岑表示,目前尚难得出任何结论,但这确实向科学界提出了需要把臭氧层空洞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研究的新的理论课题。
关注环保
克鲁岑教授经常应中国知名大学的邀请,做环保方面的报告。他曾在同济大学谈论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报告会上他亮出一组数据:20世纪,全球工业排污激增40倍,能源消耗翻了16倍。克鲁岑教授还说,在上海有两件事让他印象很深:一件是街头停放着无数辆自行车,很好;另外一件事就是听说汽车使用量不断扩大,不好。
他认为,用损坏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只会阻碍长期发展。如空气污染可直接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例提升,为医疗卫生业增加了负担。现代工业城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如德国普鲁士曾污染严重,出台了限制废气排放量、增加汽车能源税等法规后情况好转。
喜欢实干的他,首先意识到热带森林燃烧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
他,率先发出了核冬天的警报;
他,和他的同事首先开创了数字天气预报模型。
克鲁岑曾先后发表了350余篇学术论文,参与撰写和编辑了8部著述。
为人宽容大度
刚进入这个行业时,他受邀协助建立一个臭氧层的电脑模型。当时的模型很简单,他的直觉告诉他臭氧层理论有些地方不太对劲,因为没有包括氮氧化物,但他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公开发表想法。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他非常紧张,因为毫无化学背景的他却拿到了这样一块烫手的山芋。在犹疑中,哈罗德?约翰斯顿在他之前第一个发表了论文。
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说,“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支持我的观点,幸好从此以后超音速飞机再也没有大量生产了。”
克鲁岑在事关名誉、名声问题上表现出的大度和宽容,使他失去了不少应有的辉煌和名声,但最终却赢得了更多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