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纳斯?鲍林(LiruscarlPauling,1901~1994),美国化学家。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自幼聪慧超群,被誉为科学奇才。对化学键本质提出独特见解,后来创立杂化轨道理论和共振论,以解释经典价键理论难以说明的分子结构,从而改写了20世纪的化学。鲍林还是激进的社会活动家。二战后他积极唤起社会大众对核污染威胁的关注,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鲍林是迄今仅有的两度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人。
两度折桂
鲍林11岁认识了心理学教授捷夫列斯,在捷夫列斯的私人实验室里,他给小鲍林做出许多化学实验,这萌发了小鲍林对化学的热爱。鲍林读中学时化学成绩便十分优秀。他经常埋头于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
1922年,鲍林考入了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化学家诺伊斯。诺伊斯鼓励鲍林注重独立思考,并向他介绍了许多知名化学家,使他很快了解了大的学术环境。
鲍林对辉铝矿晶体结构的测定使他在化学界初露锋芒,而真正将他推上高峰的却是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鲍林在1928~1931年,提出了杂化轨道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电子运动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有波动性。而波又是可以叠加的。碳原子和周围氢原子成键时,所使用的轨道就是经混杂、叠加而成的“杂化轨道”,这很好的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鲍林还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这对肽链分子内的两种螺旋体的发现,为蛋白质空间构想打下了理论基础。这也使得鲍林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另一方面,鲍林还是激进的社会活动家。二战结束后,他积极参与反战活动,奔走于世界各地反对核试验,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
1958年1月,他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由他起草并征得49个国家的11000多位科学家签名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及停止核武器试验呼吁书。
他为和平事业所做的努力,遭到美国保守势力的打击。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奉行麦卡锡主义,鲍林受到怀疑,他的人身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直到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后,美国政府才被迫取消了对他的出国禁令。
鲍林把反核试验宣言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同年,他写了《不再有战争》一书,书中以丰富的资料,说明了核武器对人类的重大威胁。
1959年,鲍林和罗素等人在美国创办了《一人少数》月刊,反对战争,宣传和平。同年8月,他参加了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由于鲍林对和平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他在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他以《科学与和平》为题,发表了领奖演说,在演说中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世界问题不能用战争和暴力来解决,而是按着对所有人都公平,对一切国家都平等的方式,根据世界法律来解决。”最后他号召:“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全人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公正合理的世界,建立起一种和人类智慧相称的世界文化。”
学术怪杰
鲍林无疑是伟大的,然而他在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上又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在获诺贝尔和平奖以后,他更加坚持己见,一度与公众舆论脱节。他给公众留下了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具备敏感的直觉、敢于冒险、不畏权贵、富有魅力,同时又自命不凡、桀骜不驯、我行我素。
他后期在医学上的一些意见,使得他的官司接连不断,以至声名狼藉。他的政治观点也受到媒体的质疑,甚至被认为“荒诞不经”。而且有些人对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也不以为然,对他曾担任过主席的美国化学会的学报也冷眼相待。
更糟糕的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化学系教授们开始抱怨他远离了该系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方向,1964年他被迫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圣巴巴拉的民主制度研究中心也令他失望,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校长也否决了他的任职要求。
此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和平战士成为学术界的流浪汉,以漂泊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