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永不服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只要你具备了这种品质,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自立自强、永不服输的人。当年,他一家为逃避战乱辗转来港,在战火燃及香港、百业萧条的情况下,他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只好拼命地工作。但祸不单行,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他的父亲不幸染上了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病倒了。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读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李嘉诚的父亲也满心期待儿子能够学有所成、出人头地。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每天两顿稀粥,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家一天的“美食”。每天一放学,李嘉诚便匆匆赶到医院,守护在父亲的病床前,紧握住父亲的手,向他汇报自己的成绩。此刻,父亲的脸上就会洋溢出宽慰的笑容。
然而,命运无情。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终于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动荡纷乱的世界。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还给李嘉诚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临终前,李云经哽咽着对儿子说:“阿诚,这个家从此就只有依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
此外,李云经深知未成年的儿子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重的依赖心理,便留下“贫穷志不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类的遗言,让他牢记在心。
对于父亲的熏陶和遗训,对于父亲的一片苦心,李嘉诚永生不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度过一生的风风雨雨,使他终身受益无穷。李云经在贫穷中辞世,却给儿子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如何做人。这一年,李嘉诚14岁,刚刚读完初中二年级。
数十年后,每当李嘉诚回忆起父亲生病不求医、省下药钱供自己读书,母亲缝补浆洗、含辛茹苦维持一家人生计时,总是黯然神伤,并产生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伤痛之情。
14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时代。但因父亲辞世,弟妹尚幼,为了生存,母亲设法批发一些塑料花去卖,每天只能赚到几角钱,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五口。加上经历时局动荡,世态炎凉,这些都促使了李嘉诚的早熟。
李嘉诚是家中的长子,对母亲非常孝顺,觉得自己应该放弃学业,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负。这对于一个14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现实。尽管舅父庄静庵表示愿意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李嘉诚仍打算中止学业,遵照父亲的遗愿,谋生赚钱,支撑起这个家庭。舅父未表示异议,他说,他也是读完私塾,10岁出头就远离家乡父母,去广州闯荡打天下的。原本,外甥李嘉诚进舅父的公司顺理成章,但庄静庵未开这个口,舅父的意思李嘉诚心知肚明,他今后必须靠自己,独立谋生。
商业社会的冷酷无情对一个少年来说是一种灾难,但它也催人早熟,也许正因为这样,才迫使少年李嘉诚丢掉幻想,把自己逼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从此开始自我奋斗,由一个地位低下的打工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成熟、成功和辉煌。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的重压,有些人由于承受不了而失败,有些人则敢于挑战,赢得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迪。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利用人生的挫折和不幸,甚至应该自加压力,强迫自己发挥出巨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