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个著名的传说叫“高山流水”。伯牙鼓琴,子期倾听,当伯牙有意用音乐表现高山时,子期便感慨:“这好像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有意用音乐表现流水,子期又发议论:“这好像浩浩荡荡的江水啊!”两人于是结为“知音”。
知音难求,从另一侧面来看,有着“音乐的耳朵”的人真是太少了。父母希望幼儿有善奏之“手”,善歌之“口”,其实,最起码的是要让低龄儿童有善听的“耳朵”。
汉代著名才女蔡文姬一次听父亲蔡邕弹琴,蔡邕一根弦断了,文姬立刻说:“断的是第三弦。”蔡邕以为她是猜中的,就故意又弄断了一根弦,文姬又答道:“断的是第四弦。”这下,蔡邕才相信女儿的音乐才华。后来,蔡文姬作《胡笳十八拍》,在音乐与文学上都卓有成就。
那么,作为父母,该怎样培养低龄儿童敏锐的听觉呢?
(1)听辨不同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特征,音色又是不同人声,不同乐器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在音响上的特色。在音乐欣赏中对音色的辨识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时,听者首先是对音响的感知,其中就包括对音色的辨识能力,因此音色也是音乐中直接触动幼儿感官的一种手段。那么,怎样引导低龄儿童在生活中去寻找不同的音色呢?
父母可以让幼儿去敲击周围的物体(当然要注意安全),如板、橱、碗、铁片、罐等等,引导低龄儿童去倾听、辨别这些声音,这样,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敲击,初步探索到声音除了高低外,还有色彩的感觉。
接着可进一步引导低龄儿童寻找音色的亮和闷的比较。如乐器中大鼓的声音较低而闷,碰铃的声音又清脆又明亮。这两种音色迥然不同。小铃的声音与三角铁的声音虽然相似,但仔细听却有一定的差别……低龄儿童在探索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过程中,听辨能力会不断提高。
还可引导低龄儿童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歌曲、诗歌、舞蹈等伴奏,在此过程中,低龄儿童更能认识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与效果。
此外,可引导低龄儿童选择不同的乐器为不同的动物、自然现象、人物、情绪等配音伴奏。如夏天的雷雨,父母可先带孩子观察雷雨前后天气的变化,最后启发低龄儿童选用能反映雷雨前后变化的音色的乐器来演奏。轰隆隆的雷声可选用大鼓,下雨声可选用沙球。低龄儿童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能自由自在地进行想象,并逐渐探索生活中各种不同的音色。
(2)识别高音与低音
首先,要让低龄儿童知道声音是有高低的。可以通过让低龄儿童听敲击的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自己找到这一概念。父母可以给孩子做一个实验:敲打灌了不同量水的水瓶,让低龄儿童听辨声音的高低,然后让他们到周围去寻找高低不同的声音。比如,可引导幼儿敲椅子、敲地板、敲大橱、敲桌子、敲门……从而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声音是高低有别的。
其次,让低龄儿童听琴上的音。可以先听so、mi、la三个音,以后逐渐增加do、re和fa、cl。每次听时,要引导低龄儿童听辨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当然,这种训练要经常反复地进行,使低龄儿童在弹弹唱唱中提高听辨高低音的能力。
最后,引导低龄儿童听辨乐曲中的高音,如听了长笛的高音旋律和大提琴的低沉旋律,可以启发低龄儿童辨别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高音像什么,低音像什么,这样做,不但使儿童积极思维探究音的高低,而且还能进一步识别和想象高低音代表着小鸟飞和大象走。经常的诱导性启发会促使低龄儿童提高听辨力,丰富想象力。
(3)感受音乐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任何音乐都有节奏,要培养低龄儿童的音乐感受力,首先要特别注意节奏感的训练,这对低龄儿童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低龄儿童学唱歌、舞蹈、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那么如何去指导低龄儿童感受音乐的节奏呢?
首先,要教会低龄儿童听的方法和探索节奏的能力,低龄儿童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了。我们是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到处充满不同的音乐与节奏。让儿童去听家里闹钟的“嘀嗒……”让儿童用听诊器听心脏的跳动声。父母可进一步引导孩子去寻找各种不同的节奏。如有的儿童找到“笛笛……笛笛……”的喇叭声,有的找到“嗵……嗵……”的打桩声,有的找到“哒哒哒哒”的机枪声……重要的是培养低龄儿童用耳朵去探寻各种不同节奏的能力。
其次,可让低龄儿童听音乐,打节奏。一般的讲,较小的儿童都先会摇动物体发出响声,以后才逐渐会敲打物体。在摇动物体的过程中,低龄儿童最初节奏感已经产生。父母可引导他用转手、拍手的形式来随着音乐节奏摇动。儿童练习了手的动作,进而发展了节奏感和听觉的敏锐性。
稍大些的儿童,可让他们跟着音乐拍打节奏。也可训练他们跺跺脚、拍拍手。进而发展到脚跺拍率,手打节奏。让儿童在听听、动动的活动中发展听觉,培养思维能力与手脚动作协调的能力。
最后,可考虑用多种形式让低龄儿童感受节奏。儿童在运用乐器打节奏中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愉快,也能运用打击乐器来表达某种情绪,从而发展其创造能力。父母可提供孩子一些小乐器,或自制小乐器,并与孩子一起配合打节奏,这对孩子学习节奏,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