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家、学者傅雷先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傅聪是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钢琴家,次子傅敏则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为什么一家两子,却有这样大的差别呢?
傅敏比傅聪小三岁,受父亲、母亲和哥哥的影响,傅敏从小也酷爱音乐,并曾立志成为一个小提琴家。他的小提琴启蒙老师与他哥哥的钢琴启蒙老师同为雷垣,雷垣虽是数学教授,但他早年曾读过音乐学院,且小提琴比钢琴更加擅长,照说傅敏比傅聪还要幸运。雷垣之后,傅敏又师从中央乐团小提琴家韦贤章和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小提琴家陈又新,成为一个小提琴家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那么为什么最后傅敏没有成为音乐家呢?
原来,在1952年暑假,傅敏为了报考音乐学院曾同傅雷大吵一次。傅雷坚决不同意傅敏学音乐,他的理由有三:第一,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我没有这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第三,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学个“半吊子”,何必呢?最后,傅雷还补充丁一句:“你呀,是块教书的料!”
傅雷不同意傅敏学音乐,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不是搞音乐的料”,顺此思路,傅雷又是怎样知道傅聪是“搞音乐的料子”呢?
其实,傅雷在最开始时是想让傅聪习画的,因为傅雷精通美术理论,他年轻时在法国专修过艺术理论,回国后又开过艺术史方面的课程,写过《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他与一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刘海粟等都是知心好友。因此,傅聪习画应该比学琴更有条件。但傅聪偏偏对画画毫无兴趣,却对古典音乐听得津津有味。
傅雷在《傅聪的成长》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傅聪三岁至四岁之间,站在小凳上,头刚好伸到和我的书桌一样高的时候,就爱听古典音乐。只要收音机或唱机上放送西洋乐曲,不论是声乐是器乐,也不论是哪一乐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静静地听着,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是打瞌睡。我看了心里想:‘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一辈子都受用不尽。’我是存了这种心……”
仅是兴趣还不够,傅聪还表现出个音乐天才的难得天资。
傅雷的老友周煦良是这样回忆的:傅雷本人并不搞音乐,也不唱歌,也不唱戏,连像我会哼两句京戏也不行,怎么想到要儿子学钢琴呢?原来是这样的:他和林俊卿等谈到音乐时,谈及幼儿中绝对音感之难得(即在钢琴上随便挑一只键子,让对方听,对方便能说出是哪一个键子,亦即不靠音与音的比较就能知道是哪个音),碰巧傅聪在旁边,时不过5岁左右,就以他试验。使在座人吃惊的是,傅聪竟然具有这种绝对音感,而且屡试不爽。于是林俊卿等懂音乐的朋友都怂恿傅雷培养他为钢琴家。
傅聪的钢琴启蒙老师雷垣是这样回忆的:起初,傅雷让我教傅聪学英语。后来,发觉傅聪喜欢音乐,耳朵非常好。有一次,我在钢琴上随便按一个键,傅聪没看我按什么键,却能说出是什么音,这叫‘绝对音高’。一般人经过多年训练,才能分辨绝对音高。傅聪那么小,就能分辩,说明他有音乐天资。”
正是这种天资使傅雷下定决心把傅聪培养成音乐家。而对于音乐天资并不突出、音乐学习开始得又较晚的傅敏,傅雷则是奉劝他不要走这条路。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孩子是否有音乐方面的才华与天赋,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音乐感受力的早期表现
如在音乐声中会手舞足蹈,面露微笑或入神倾听,哭闹时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安静下来。
(2)听觉的敏锐与对音乐要素的特殊辨别力
对不同的音高、音色、节奏有不同的反应,并能准确地加以模仿。
(3)音乐记忆力特别好
对于喜爱的歌曲或乐曲主旋律能够在听几遍后即能记住并模仿学唱。
(4)对各种形式的音乐表演有积极的要求
表现出较强的音乐表演的欲望,即使在陌生人面前表演也不感到拘束。
(5)表演中反映出自发的乐感
包括对歌曲(乐曲)表情的处理,努力追求优美的音响以及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力等。
(6)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与坚持能力
无需父母的强迫,自觉表现出渴望音乐学习的心理,并能较长时间放弃玩耍而坚持学习。
(7)音乐的创造才华
除了模仿学唱以外,还喜欢哼自己随口编的曲调,或在琴上弹奏自编的曲子,父母如果发现低龄儿童具有上述音乐才华,要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