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巧言》
“心换心,土变金。”这句俗话不仅道出了心与心交流、心与心相印的积极意义,同时也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详知自己,推知他人,对于人们成就事业,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人是万物之灵,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人类社会。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顺,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如何审视自己,怎样度量他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人内在素质高低、一个社会文明状况如何的重要内容。
就人类的思维来看,人们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恶来看待别人、评价别人,以自己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别人、判断别人,这也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自己的好恶为好恶,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亦可说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也是引发重重矛盾、产生种种冲突的根源之一。
在对己对人的态度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伦理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曾经高度评价说:“中国的圣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许多由人们思考出来的道德原理和训诫中,这个朴素的、通俗的原理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而且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因为它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是健全的、纯朴的、正直的、诚实的道德,是渗透到血和肉中的人的道德,而不是幻想的、伪善的、道貌岸然的道德。”
一个德国哲学家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行了这样入木三分的解析,给予了这样高的道德评价,实在值得我们深思。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格、多么深邃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全人类具有多么普遍的借鉴意义。
在对己对人的方法上,要先审视自己,再评判他人。我们说,每一个人都应当保持一颗“平常心”,也就是说自己的心态要尽量避免名利、权势、物欲等的役使,避免造成较大的心理失衡。要认真审视自己是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不是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自己和观察别人的人。切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意”,更不可像“疑人偷斧”者那样对别人妄加猜测。生活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不高,心态失衡或心术不正,就会将他人看低、看扁、看歪,这是为人处世之大忌。
“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在对己对人的方法上,要学会由己及人。这就是说,在考虑与别人的关系问题时,特别是在处境、情感、心态等处在微妙状态时,要学会将自己的位置与他人的位置调换一下,如上下级的位置、胜败者的位置、强弱者的位置、贫富者的位置等,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审视一下自己,观察一下对方,判断一下取舍,就不会产生“饱汉不知饿汉饥”的那种偏颇现象。换位的思维方式可以使我们多一个视角,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同情,多一份友谊。
在对己对人的要求上,要持己容人。持己,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风格、人格,不随波逐流,不见异思迁;容人,就是要容纳别人的思想、情感、个性、人格等。容人的关键在于尊重别人。要充分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愿望,并最大限度地去吸纳其中的合理因素;要以对方能够接受的场合和方式提出你的不同意见;要给对方充分表达意愿的机会并在你这里得到真切的反响。总之,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去怎样对待别人。
《诗经·小雅·巧言》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古人早已懂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计心思,对于他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必须揣度判断,并予以正确而热情的对待。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先审己、知己、明己、正己,再去观人、察人、认人、评人,将审己与度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审己度人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一种贡献,是人类在高科技时代、知识和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一支文明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