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
——吕坤
中国人历来重视修身养性,更以不护短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指出:“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可见,不护短在加强人的修养过程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芸芸众生,人皆有短。不掩过,不护短,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可以说,人生修养水平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断积累德行;一是不断克服自己的短处,有过必改,从善如流。从一定意义上说,能有效地克服己短,更能提高自身的品格。因为自己的短处是提高道德水准的障碍。这也就是为什么“不护短”为修身的“第一长进”的缘故。
人皆有短,贵在知短,难在取长补短。文坛巨匠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剧中婵娟痛斥宋玉时,一位演员把“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了“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拍手称赞说:“一字之改,全句皆活。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演出传统戏《杀惜》时,在满堂喝彩声中,他听到一位老者连喊:“不好!不好!”散戏后,梅兰芳先生赶忙把老者接回家当面请教。老者严肃地说:“按梨园规定,阎惜姣上楼和下楼之台步,应该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请问是哪位名师所授?”梅兰芳恍然大悟,这确实是自己的疏漏,连声称谢。此后,梅兰芳演出新戏都要请那位老先生观看,以便随时指正。这就使我们想到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讲过的话:“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莎士比亚也说过:“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
不护己短,知过即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自己的缺点和过错面前,拒谏饰非、讳疾忌医者确有人在。周敦颐在《周子通书》里有一段劝人不要掩饰自己缺点的话:“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疾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这里讲的“如疾忌医”,即指蔡桓公“讳病忌医”酿成的悲剧。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有一天见蔡桓公说:“大王,您生病了,病在皮肤里,赶快治吧!”蔡桓公说:“不用治,我没有病!”十天后,扁鹊见到蔡桓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再不治就会加重!”蔡桓公听了很是不悦。过了十天,扁鹊见到蔡桓公,又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蔡桓公仍然不理,反而更加生气。又过了十天,扁鹊见了蔡桓公,看了几眼,转身就跑。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追问。扁鹊说:“一个人生了病,病在皮肤、肌肉、肠胃的时候,都有办法治,但病到骨髓里就没办法了。现在大王的病已蔓延到骨髓,我已经没有办法治了。”五天后,蔡桓公遍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此时扁鹊已到秦国躲藏起来。不几日,蔡桓公就因病身亡了。这则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有过不知,知过不改,害莫大焉。这也印证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一句名言:“对可耻的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有短是一短,不肯认短,又是一短,袒护己短,短上加短,不克己短,一生有短。正如人们所说,护短护短,越护越短,护出病来,后悔迟晚。到那时,真可谓“船到江心补漏迟”。因此,我们切不可护短、藏短、掩短、饰短,而是要勇于揭短、查短、知短、补短。扬长当如闪之光,去短当如风之行。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使自己优点多,就要勤攻己之过。魏源说得好:“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当然,人们判断“长”与“短”的标准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但一些基本的东西,如贪欲、懒惰、马虎、心胸狭窄、不思进取等永远是人人应当努力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