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
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记载,大臣魏征在与唐太宗李世民议论治国之道时,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加以比较,就会清醒明达,分辨是非;而只听信一面之词,就会昏庸糊涂,做出错误的判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阐发的深刻哲理,已为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实践所证实,并成为中国人民熟知的格言警句。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今天,人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为了避免或减少认识上和工作中的失误,我们一定要注意“兼听”。人长两耳、双眼,就是为了听和看的。正如唐代马怠在《意林》中所说:“一目视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
兼听防暗的主张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受着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免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只有兼听各种不同意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客观事物,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正确认识,提高自己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水平,从而促进事业的成功。
史载,贞观年间,国家在遭受严重战乱破坏的情况下,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是素来为人们所称道的“贞观之治”。有人评价说,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兼听的结果,这话是颇有一些道理的。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以善于纳谏而著称的杰出政治家。他对臣下的意见能够认真听取,择善而从。为了利于兼听,他鼓励臣下对自己提出批评劝谏:“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贞观政要》卷十)
正因为唐太宗兼听防暗,所以在处理朝政时才得以避免或减少了许多过失。比如,他曾先后接受过魏征两百多次批评规劝。贞观四年(公元六三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建造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阻道:在民生凋敝、国家尚未恢复元气之时,陛下“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工”,其过失“恐甚于(隋)炀帝远矣!”(《贞观政要》卷二)对如此尖锐的批评言辞,唐太宗仍能采纳而下令缓建乾阳殿。
兼听,才能防暗。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兼听,那么就可能造成糊涂认识而招致失误,即使是很有经验、很有才干的人也是如此。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记得,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中了庞统所献的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认为“铁索连舟……渡江如履平地”。当时,谋士程昱曾提醒曹操说:“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对这样极有预见性的劝告,素有文韬武略的曹操,此时却根本听不进去,以致在赤壁之战中战船悉数被烧毁,几乎全军覆灭。
汉代的桓宽在《盐铁论·刺议》中说:“多见者博,多闻者知,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意即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智慧,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人视听闭塞,独断专行的人会遭到孤立。当前,在我们的周围也还有人听不进不同意见,甚至自以为是,一意孤行。这种作风应该尽早转变过来,否则,势必会给自己造成越来越大的损害。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必须多方面借鉴他人的经验。聪明的人,不但善于倾听各种不同意见,而且善于对这些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吸取其合理的方面,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可见,兼听防暗是明智之举,实乃立身行事、建功创业的一个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