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唐代杜秋娘《金缕衣》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休待无花空折枝。”
“劝君惜取少年时”,重要的是“惜取”二字。惜,就是珍惜,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取,就是要抓紧多种空隙,争时间,抢时间,积秒成分,积分成刻。这样做,也就等于延长了青春。
聪明人常常是善于“惜取”时间的人。三国时代,魏国大司马董遇很有才学。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要惜时如金,充分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略》)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歌和散文。有人问他学问来自何处,他答道:来自“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董遇的“三余”,欧阳修的“三上”,大都是些稍纵即逝、看来颇不起眼的零星时间,但只要自觉地、及时地抓住不放,它就会乖乖地为你所支配。
据调查表明,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七十二年,那么他的时间分配大约是这样的:睡觉占去二十年,吃饭六年,生病三年,工作十四年,读书仅三年;而体育、看戏、看电影等活动则要占去八年,饶舌四年,打电话一年,等人三年,旅行五年,打扮五年。
人们要珍惜生命,增长知识,就要爱惜时间。“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要多五十九倍。”
不管多忙,可利用的时间总是有的。每天自学十五分钟,能读四千五百字,一周七天读三万一千五百字,一个月可读十二万六千字。一年的阅读量可达一百五十一万二千字。如果每本书大约七万五千字,每天十五分钟,一年可读二十本书,一生即可读一千本书。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这篇散文中曾这样描写时光的易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假如人生仅是匆匆过客,在世界上彷徨一些时日,到离开人间的时候没留下什么奋斗的足迹,能不感到空虚与悲哀吗?我曾在一首短诗中写道:
我们来到地球上,不能白来一趟,要为人类的春天,添一点彩,增一点光。
一个人生来有头脑、有智慧,又有一双手,就必须充分运用它们,为人类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才算有意义的生活,而不至于虚度一生。这也就是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