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知足的人最能享受到财富带来的乐趣。
——[古罗马]塞涅卡
“知足常乐”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它能给郁郁寡欢者以解脱,也能给欲望过高者以开导。知足与不知足是生活中的辩证法。知足使人们能够保持心理平衡和心情愉悦,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和痛苦,永远看到生活中的希望与真善美。在事业上的不知足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们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活力。总之,在物欲上要有知足之意,在事业和学业上则万万不可有知足之心。冰心老人曾经说过:“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也就是说,在知足的同时,要知道自己还存在着不足,在为社会作贡献上要有为,在名利上要弗为,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毛姆说过:“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这是不同的人对物欲所持有的不同的态度,知足的人即使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会感到满足,不知足的人即使很富有也会因不满足而忧愁。孔子主张凡事“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即当自己所希望的事情达不到时,不抱怨天,不怨恨他人,要知足平和,忠恕宽容,随遇而安,这种思想曾被历代儒家所推崇。然而在知足与不知足的问题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提出:“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意思是说,有欲求但是不知道满足,放纵不节制的话,那么欲求所有的合理的存在价值便会丧失;富有了还不知道满足,那么富有的优势与合理性也便丧失了。适度的欲求是正当的,但是如果没有止境的话,就易于误入歧途。那种物欲很强的人,不满足于自己的正当收入所得,总是千方百计地去索取非法所得,或贪污受贿,或投机取巧,或坑蒙拐骗,欲壑难填,但一旦露了马脚,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知足’巩固你的城堡,因为有了它才能千军难陷,水火难攻。”由此看来,知足常乐对人们是多么好的忠告啊!
古罗马塞涅卡曾经说过:“最知足的人最能享受到财富带来的乐趣。”“知足”是天赋的财富,谁能得到这笔财富,谁就会得到幸福。
人生要能做到知足,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凡事需要取乐观积极的态度,摆脱不知足的心态。古人说:“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故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是一位“身贫而心富”的知足者,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宦海沉浮,颇不得志,生活清苦。苏东坡在《后杞菊赋》中写道:“吾方以杞为粮,以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然而,他却能心平气和,知足常乐,处世旷达,不仅为官期间为民办了许多好事,而且在文学事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名和利可以驱使人们产生不知足的心理。《名贤集》中说:“雁飞不到处,人被名利牵。”是说连大雁都飞不到的地方,只要有名利可图,也会有人去的。其实,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如能正确对待之,均能产生积极作用。知足是对现有生活的欣然接受,不知足是对现实生活的改变与事物发展的促进。如果连大雁都飞不到的地方,我们去开垦它、去建设它,这为国为民带来利益的事,为何不能去做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足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知足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如果一味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而盲目满足,哪能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呢?在困难挫折面前,知足者是懦夫、懒汉,奋然进取者才是真正的英雄。辩证法告诉我们,人不可能无欲,欲求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许多事实也告诫我们,不能一味地为满足个人的欲望而追求名利。
鲁迅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在个人名利财权上要知足常乐,在上进求索上则应永不止步。试想,如果爱因斯坦只满足于牛顿定律,他就不会继续高等数学的研究,也不会有相对论的出现。如果达尔文也追随宗教唯心神造论的观点,不在人类自我认识方面求进取的话,他也不可能去冲破重重阻力,研究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在科学上的不知足要有一种坚持真理、勇于牺牲的精神。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就是敢于冲破一千多年的封建神权的统治,以科学的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使科学大踏步前进。
我们正处在社会进步的时代,物质生活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着很大变化。那么我们就要对应有的所得坦然地接受,对那些非法所得则不能有非分之想,在这里就需要知足并常乐。但是在学业上和对社会的贡献上,则不能知足,知足则意味着自满,自满则预示着倒退,因而要奋发向上,用科学的思想与先进的技术丰富自己,不断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