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向隅。
——《薛文清公读书录》
公正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具备了公正无私的品德,就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除恶。“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篇》)和“有公心必有公道”(《傅子·通志篇》)等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大影响的儒家,一贯提倡公正无私。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出现了许许多多持公秉正的人物。
春秋时代的晋国大夫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解狐是他的仇人,但当晋平公征询南阳县令的人选时,祁黄羊却推荐了解狐;祁午是他的儿子,但当晋平公征询尉(管理军事的官)的人选时,祁黄羊却推荐了祁午。解狐和祁午到任后都很称职,这说明祁黄羊既不计私仇,又不避嫌疑,荐人唯贤,一片公心。
公正无私,还体现在严于执法,不徇私情上。
隆虑公主是汉武帝的妹妹,其子昭平君又娶武帝之女为妻,昭平君既是武帝的外甥,又是武帝的驸马,可谓亲上加亲。昭平君平素不法,隆虑公主怕他日后触犯刑律,去世前以重金向汉武帝为之预赎死罪。后来,昭平君果然因醉杀公主乳母而入狱,按律当诛,武帝不顾大臣们的求情,毅然下令将他处死。
海瑞任应天巡抚时,徐阶之弟徐陟犯法当惩。但徐阶对海瑞恩重如山。徐阶曾任掌宰相权的首辅大学士,当年海瑞直谏触怒了嘉靖皇帝,多亏徐阶营救才得免死。以后,由于徐阶的提拔,海瑞很快从一个六品小官升迁为坐镇一方的二品大员。然而,海瑞并没有被个人感情所左右,迅即将徐陟捉拿归案,依法定罪。
公正无私,是否意味着不要个人感情,甚至六亲不认呢?当然不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史书记载,汉武帝决定处死昭平君时,曾“为之垂涕”、“哀不能自止”;海瑞下令捕拿徐陟时,也曾心绪难平,思虑了多半夜。他们何尝不重亲族之情?何尝不念恩人之德?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公与私的冲突,虽然手握权柄,仍能以公为重,忍痛去私。
公正无私,还体现在公私分明上。
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分别在刘备和孙权手下为官。即使在孙刘两方不和的时候,他们依然各自为国,忠心耿耿。但同时,兄弟二人又始终关系融洽,手足情深。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瑾出使蜀汉,二人均于公堂议国事,于私宅叙胞情,从不逾矩。
在公正无私方面,先贤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为国为民,不计一己之私,抛却个人恩怨,甚至大义灭亲;他们公私分明,玉洁冰清,肝胆可鉴。《韩非子·饰邪》说:“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回顾历史,朝野若以公心为重,必能上下同心,海内升平;反之,挟私成风,定然上下异志,天下纷争。可见,公正无私的道德风尚对于社会的安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讲公正无私,是要消除徇情枉法、以私害公的丑恶现象,而不是否定合法合理的权利。因此,对于争取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人们应该予以支持,社会应该予以保护,必要时,还可以运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
只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就会处处“公”字当头。每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青少年,都应立志做公正无私的人。《薛文清公读书录·体验》说得好:“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向隅。”为人公正,就能走遍天下;心中存私,则将到处碰壁。青少年朋友应永怀“公”心,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发出更多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