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曹植
“淡泊明志”语出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意谓:恬静寡欲,志向远大。其原句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后历代文人志士常以此语鞭策自己,鼓励别人,成为我国古代道德伦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人《杜诗言志》中写道:“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诸葛亮的《诫子书》还认为俭与淡泊,是一种恬淡寡欲而又俭朴的生活方式,只有心境安定冷静才能思虑深远。“远”就是实现理想抱负的远见卓识,只有恬淡俭朴的生活方式才能砥砺人的志趣。“志”就是建功立业的大志。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写悬挂于房中或置于书桌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们从这一思想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宽阔情怀。他要求人们重视治心修身,培养节俭好学的道德品质;克服荒嬉浮躁的毛病,不虚度年华,苦志成学,将来做成一番事业。以后诸葛亮还在他的《诫外甥书》中继续阐述了“志当存高远”、“慕先贤”和“忍屈伸”的思想。
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中,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其“淡泊明志”的思想,却意境深邃,影响深远。诸葛亮以“淡泊明志”去教育后人、教育子女,希望他们不要骄奢淫逸,切戒轻浮妄动,要立志成才,干一番事业。诸葛亮是一位重于身教的人,是一位“淡泊明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他的后代循着前辈的足迹以“淡泊明志”要求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奉献,当时的人们评价他们三代人为“三代忠贞”。
“淡泊明志”是我国儒家推崇的“安于贫而乐于道”的思想品德的继承与发展。孔老先生称赞他的得意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东汉郑玄注曰:“贫者人之所忧也,而颜渊志道,自有所乐。”东汉有位杨彪,史传说他“安贫乐道,恬于进取,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然而这种远离人世、甘于寂寞清贫的主张在社会潮流面前,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厌世心绪。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则不然,他发展了儒家这一思想的积极成分,化消极为进取,淡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淡泊明志”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仅要求人们做到不图名、不争利、不贪享受,而且还要怀有宏伟远大的抱负,坚韧不拔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忱,以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
春秋时期,齐国正卿晏婴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祖上留下的一处老宅子里。齐景公看到他的宅子低湿逼仄,环境嘈杂,有意为他修建新居,几次都被他谢绝了。但是,齐景公为晏婴建造新居的主意并没改变,他要晏婴出使晋国,利用这个机会把晏婴的邻居迁走,拆了邻居的住房,建成新宅。晏婴从晋国回到齐国之后,新居已经落成。晏婴向景公谢恩之后,便拆了新居,又按邻居们原来住房的样子修建了住房,让邻居搬了回来。景公无奈,只得同意。
晏婴身为丞相,久居陋室而谋大事,拒毁民居为己建宅的高风亮节,就是淡泊明志美德的生动体现。
古往今来,众多的学问家都是淡泊明志的佼佼者。这些人对个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受人尊敬的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多次有人拉他去“出仕当官”,但他不为仕途利禄所惑,全身心探求学问,考察地理,三十年如一日,“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求科学、求真理的志向始终不变,终于写出了“天下第一奇书”——《徐霞客游记》。
今天的社会是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有着各式各样的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明志”很不容易,更需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把古人“淡泊明志”的闪光思想发扬光大。
诚然,生于如此昌明的时代,淡泊未必就去安贫,更不等于不去进取。如果人人安于贫困而不思进取,那我们的国家何以兴旺?我们之所以讲淡泊,则是说,一个人只有立足于淡泊私利虚名的境界,才会有所为,有所成。
我们要以贤明的诸葛亮、无私的晏婴、有志的徐霞客为榜样,求淡泊而不求利禄,有大志而不虚度年华。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熙熙攘攘的名利追逐中浑浑噩噩地了却一生。
一个人心境的淡泊,志向的确立,要在磨炼中获得。这样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不论在贫穷中还是在富贵中,就都能做到不贪名利,不被环境所牵,才能做一个“淡泊明志”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