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现代的东方人羡慕西方人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而西方人却景仰东方人的纯朴典雅、注重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华民族注重修养及其修养程度历来是举世著称的。乃至一九八八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的宣言就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很早就认为修养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修身养性受到特别的重视。儒家典籍《大学》、《中庸》,不仅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而且把修身作为前提和基础来看待:“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学派,亦著有《修身》、《所染》诸篇,认为修身为人生所必需。
中国传统的修养观还认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即所谓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更应该深刻认识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与生俱来,只有通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形成。所以说,这也是所有想成为合格的中国人毕生必修的“功夫课”。
修养是实现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必然具有历史的内容与多层次的结构。在奴隶社会,强调修养,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权威,形成奴隶对奴隶主的屈从和人身依附,以及对奴隶主的绝对忠诚。在封建社会,除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外,还有围绕仁、义、忠、孝、礼、智、信、善等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信条,尽管其中被掺进了许多封建毒液,但其中亦包含了不少合理的因素,不可一概地批判抛弃。这八个字的本身,至今仍有它的价值。天底下没有把孩子与脏水齐泼掉的,罂粟花的本身并没有罪过,有罪的是滥用了它的人。
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修养道德,终于成为圣人。从孔子的例子看来,伟大的人格,是从不断的修养得来的。
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升华到新的境界,但“浩然之气”的修养却始终是人生修养的核心内容。
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谁就必须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舍此别无他途。
向称“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历来就讲究道德修养,讲究高尚的情感和坚贞的节操。
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高风亮节的英雄豪杰!“精忠报国”,体现了岳飞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格言佳句,更是为历代人民所反复传诵。
有一段赞美花的格言,其实正是对高尚情操之美的形象赞誉:“人们喜爱花,因为它无私地为美化人间而盛开;人们赞美花,是因为它无畏地为人间丰收而自落。”
历史上任何一次飞跃,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先导的。人的素质主要靠修养,靠“后天习来”。它包括思想特性、智力特性和体质特性。这些成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
修养,要注入时代的新鲜内容。
修养,不是要我们成为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的人。富于开拓精神,亦是修养的重要目标。
修养,并不是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同一个样式。人的才能和性格各有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禀赋和长处,向好的一面尽量去培养和发展。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自暴自弃,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好好地修养自己的身心。
修养,是使人成为人才的通途,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有人类中先进人物所共有的精、气、神。
修养,不是束缚,而是解放。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连续三十年的实验,他挑选了一千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优秀儿童,后来成就却相差很大,有的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则平庸无奇。
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百分之二十最有成就的对象和百分之二十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之间最大和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与修养是一对孪生子。人的修养程度,决定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业上的成败。以上,也许是西方的现代科学实验,为我们的人生所证明了的一条定理吧:一个人的修养程度,与他人生的高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