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书中说:可以隐居则隐居,可以出仕则出仕,孔子是这么做的,所以说孔子是能够审时度势的圣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懂得审时度势的人才是真英雄。在名利二字前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急流勇退”,这是一种做人的策略,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老子·持盈章》议论说:“一个人成就了功业、建立了名望,就应该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就好像太阳到了中天就会斜,月亮圆了就会缺,事物达至鼎盛就会走向衰亡,这是千百年不变的真理,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当你达到了某个高度,名利双全的时候,就要想着收手了。要知道,当你头上光辉闪耀的时候,不说旁边的同僚有很多对你是不怀好意的,就连你的上司对你也是心有忌恨的,所以,不要立了功反而落个悲惨下场,不如在最光辉的时候落幕吧。
孙武不仅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面对风起云涌、危机四伏的政坛能够审时度势,在功成名就之时,急流勇退,善始善终,留得一世清名。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孙武为吴国的兴旺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伐楚的战争中,更是功高盖世。战争结束后,吴王大宴君臣,论功行赏,封官晋爵。他征求众臣意见,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众臣们的推举,正合吴王心愿,所有受赏的将臣中,孙武是赏赐最丰厚的。然而,出乎吴王的预料,孙武对于吴王给自己的封赏坚决不受,而后又提出辞呈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众人都大惑不解。
功成名就,厚禄高官,不但能够耀祖光宗,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是许许多多人的毕生追求,孙武却将这些看得十分淡漠。那么,孙武所追求的是什么呢?在给吴王的辞呈中,他说道:“臣本是乡野之人,承蒙大王厚爱,深感荣幸。吴国的强盛,征战的业绩,我只是尽了一点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高官厚禄,实在不敢领受。这些战功、政绩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如今,我年事已高,要做的事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留在大王身边,恐怕误了大事。请求大王恩准,让我回归田园,过清静平淡的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孙武的为人和不贪功不争名的高贵品质,使吴王十分敬佩。现在,江山坐定,万象升平,他实在不愿孙武此时离开,于是,他派伍子胥前去劝说挽留。怎奈孙武去意坚决,任凭伍子胥劝说挽留,终不能使孙武回心转意。孙武说:“您知道我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当初是您的诚意友情感动了我,才来协助大王成就业绩,现在这些都已经实现了,我又年老体衰,请替我在大王面前请罪,我将永远记住您的恩情。”一代英豪,能够在功成名就后不为利禄所动心,真是难能可贵。忍住权力的诱惑,急流勇退,留得一世清名,这可以说是孙武除军事才能外的又一过人之处。
老子的知足哲学也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孙武这样的古人可谓明智,他们或是择主而仕,或是退而归隐,或是功成身退,都是具有荣禄之忍的人。人对于功名利禄不可以过分地去追求。应该知道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要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那样世上将会少多少妒忌之语、诽谤之为,又将会少多少仇杀纷争之乱?人不可能一生都处在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应该明白权多势众,也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急流勇退作为一种处世的智慧,它不仅仅可以宽解人于一生终结之事,也可以宽解人于一事终结之时。古人云:“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真可谓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