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话:“一瓶不满半瓶晃。”它说的就是那些学识不足却又爱炫耀、爱自以为是的人。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是不喜欢卖弄自己的,他们往往讨厌哗众取宠,能够耐住清贫,耐住寂寞,以中庸自勉,静静等待才华显露的那一天。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幼就在父亲白季庚的教导下读书识字,据说他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时已经谙熟声韵,到九岁时,写诗用韵便已信手拈来,文章若天成。
但白居易并没有因为自己天分高而骄傲自满,也没有因此而松懈下来,所以在他身上并没有出现“伤仲永”那样的悲剧。他一直刻苦学习,即便因为躲避战祸而贫病交加,也仍然没有放松学习,“葛衣秋未换,书卷病仍看”便是他的真实写照。
唐德宗贞元三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集和满腔的希望只身来到长安。这时的长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浩劫,已不见盛唐的繁华升平,但仍是人烟稠密、商业繁盛,非别处可比。
白居易的第一站就是去拜访大诗人顾况,顾况时任着作郎,在诗坛上很有名气,而且他为人惜才爱才。不过顾况有着诗人的禀性,就是十分讨厌沽名钓誉之辈,从来都不愿意违心地为别人捧场。因为他性格如此耿介,所以有的年轻人来“投卷”,往往会因作品的庸俗而碰一鼻子灰。
“投卷”是当时年轻考生中盛行的一种方式,因为唐代科举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看荐举人的名望与地位,因此年轻考生们纷纷奔走于名人、公卿门下,呈递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求获得赏识和推荐。一旦他们能够得到名人、公卿们的推举,知名度就会大增,取士的机会也会增加。
一般人是不敢上顾况这样严厉又耿介的人门上“投卷”的,但是白居易知道,顾况对于真正有才华的考生向来是爱惜其才华并热情推举奖掖的,所以他自信地找到了顾况。
顾况看到白居易呈上的诗集时,被他的名字逗笑了,调侃道:“近来长安物价暴涨,米价贵得很哩。‘白居’不‘易’啊。”
白居易胸有成竹,并没有因为顾况的轻视而紧张。
果然,当顾况翻开诗集,把诗一首首读下去的时候,他立刻被白居易诗中洋溢的灵气所倾倒,禁不住击案称叹。而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更使得顾况连连叫绝,诗中写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篇把写景与送别融为一体,立意新奇,寓意深远,格调清新,韵味醇厚,充分表达了送别者缠绵眷恋而又健康明朗的情绪。
顾况被白居易的才华所折服了,他改口说道:“人才难得,真是人才难得!你有如此才华,如此佳句,长安米价再贵,‘居’则‘易’矣!”
此后顾况逢人便说白居易的才气,白居易很快就在长安城里出了名,后来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了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一个人要忍耐住未成功之前的寂寞,尤其不能在自己学识不怎么样的时候就张狂炫耀,要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比自己高明的大有人在啊。只有潜心修学的人,以谦虚的态度,才能得到人们的赞赏。如果是以“半瓶”的程度去人前显摆,那么即使被不知真相的人们推举上了高处,也会很快就跌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