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亦是如此,每一个小的改变,都有可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收获。比如,一次面试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你的命运,让你彻底把原有的工作性质抛弃,接受新的,更高一层面的工作环境,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10月17日,在度过21岁生日后两天,尼采到达莱比锡。18日,在莱比锡大学注册学习古典语言学。这时他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也想清楚了:“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首先要在青年人中激发起必不可少的深刻思维并培养他们自身的评判能力。这样,在他们心里就能不断地提出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什么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以及怎样去研究这样一些问题。”当时,尼采首先就是以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学习活动的。
在莱比锡大学不久,尼采就感觉到,在莱比锡仍然处于同波恩一样的孤寂之中。这种孤寂对于做学问也许是极好的,而里契尔教授希望于他的也就是专心于学问。这位老先生对于陪着自己一起转到莱比锡的高足有如慈父,关怀有加。但老先生学术兴趣的范围较为狭窄,是专家学者型人物。他很喜爱尼采但不能深刻了解尼采,不能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更不用说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了。相反,他一再告诫尼采不要心有旁骛,不要陷入神学和哲学领域的泥坑。这种告诫反而造成了尼采对于古典语言学的某种厌倦,因为尼采在本质上,不是一个甘愿埋头于故纸堆的书斋学者;当他强迫自己这样做的时候,不禁觉得自己做出了太大的牺牲。
这时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件对于尼采来说十分重大的事件,这一事件的重大程度也许只有父亲的去世才能与之相比,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尼采的生活。而这件事情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这个事件就是:发现了叔本华!
到莱比锡大学不久,一天,尼采在旧书店里偶然翻到了一本书,是亚瑟·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这名字对他还相当陌生,他随手翻了几页。平素他的习惯是不急于买书,这次不知怎么回事,似乎有个神秘的精灵在悄悄地对他说:“赶快买下这本书回家吧!”于是他立即买下这本旧书回到住处。
刚跨进房门,他就打开这书读了起来,马上被它深深吸引。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思想家能够对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他的心灵中造成如此强有力的震撼!
尼采有整整两个星期几乎没有怎么睡觉,凌晨两点上床,6点起身,完全沉迷在这部书中。他在这书中不知死过去多少回,又活过来多少次。这本书是煎熬、炼狱、虚空和毁灭;这部书又是无比的欢欣、抚慰、充实和再生。
看得累了,思得苦了,他就坐在钢琴旁随意弹奏,让自己的思绪,和着叔本华的文字化为潺潺的声音之流。人生、世界、苦乐、悲欢、意义、境界,融合成一片不可言说而又必须言说的东西。
尼采通过叔本华而发现了自我,这个他一直把握不定、又一直坚执去把握的自我。半个月的时间,他经历了只有临产的妇女才能感受到的阵痛和随之而来的创造的大欢欣。
是叔本华让尼采再一次获得生命,在他精神处于低沉、徘徊、危机之时拯救了他。他对这位哲人的感激之心无可名状,唯一能表达他的心情的是,把这位哲人称作自己的父亲。自5岁以后就失去父亲的感情又复活了。尼采内心在想:“是的,叔本华就是自己的父亲,父亲!”
此后,尼采开始了他漫长的哲学道路,并在这一条道路上杀出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尼采受叔本华的影响完全来源于一次小小的改变,一次小小的巧遇,让他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亦是如此,有时候可能会因为一次小小的改变而获得巨大的收获。因为每一次小的改变会给你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当这个感受被你的某些行为加于放大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个小小的改变竟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接受新事物,才有改变改变与收获
尼采既然主张超人思维,证明了他对于新事物是持积极态度的,他不反对新事物的发生,而是倡导别人要不断地制造、接受新事物,达到超人的目的。而往往新事物都是在一些小的事物中体现出来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积极接受新事物,做到注意小事物,做到小的改变,然后在量变中得到收获。
注意每一个细节
细节往往决定大局,很多时候细节隐藏在深处,需要人仔细去挖掘。所以,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细节,你会发现改变随时随地都可以。
不随性,才有每次的小改变
尼采曾在他的著作中批判了顺其自然的道理,因为他主张超人学说,超人的意思是要超越自己,这就要求每个人去突破一些自己的习惯,做到最大的改变。
人生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处处希望突破,不随性,那么我们就能从一次次小的改变,走向成功。
第章心中充满阳光,就能常看到希望
驱使人前行的唯一原则乃是痛苦,痛苦高于快乐,快乐不是肯定的精神状态。
有痛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尼采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人类是天生的释谜者,立于山高之巅期盼着未来,身处于今天和未来这两者的矛盾之中,就好像下一个世纪的第一胎婴儿一样……尽管这时的视野并不非常明亮,但是我们的航船已经再度起航,做好了一切准备去面对重重危险:我们再度为了伟大的知识开始了冒险的旅程;我们的海洋再度敞开前所未见的胸怀。”
这段话来自《欢乐的含义》一文,第一句话:“人类是天生的释谜者。”很好地说明了人是有能力去解析未知,而后面的话语是鼓励我们要朝着未来去做冒险的旅程。
其实尼采的主要用意在于,告诉人们没有什么是值得悲伤的,因为我们是天生的开创者,有能力解析未知的一切。即便现在的视野并不非常明亮,但是我们要做好去奋斗的准备。欢乐其实一直伴随着我们,只要你用快乐的思维去理解现在和未来,你就可以得到幸福。
也许你经常感到不满足,感到痛苦,但是尼采也说了,痛苦高于快乐。意思是说,有痛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实所谓的痛苦,就是快乐。痛并快乐着,其实完全取决于内心,发展、追求都是痛苦的历程,同时也是快乐的,因为我们有能力去解析未知。
到瑙姆堡的那一年,尼采开始上学读书。这时,病痛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来。他眼睛高度近视,不断出现头痛的症状,几乎每年都要因病缺几十天的课。母亲用冷敷、淋浴、散步等方法为他治疗,尽量减轻他的痛苦。
无休止地遭受病痛的折磨,这是尼采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实际上尼采在生理上是一个半残废者。对于别人只是偶然事件的病痛,对于他是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显然,他的整个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是建立在这个事实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思想、生活与疾病同在。
对于这一点,尼采在自传中有深刻的认识和阐述。他承认自己是一个颓废者,同时又是其对立物。说自己是颓废者,是指他一生都是一个病者、残废者;说自己又是颓废的对立物,是指他一生是不断地顽强地同病残作斗争的一生。
正因为他是一个病残者,他对颓废问题是内行,对它特别敏感,观察细致入微,甚至连观察器官也变得格外精细。他既不断地从一个病人的角度去看健全的生命,又不断地从丰富的生命的充盈和自信来俯视颓废本能。因此他有别人不曾拥有的独到的长期经验。这是唯有他才能重估一切价值的首要原因。
尼采的感受好像是从病患中重新发现了生命,发现了自我,由此品味和体验到一切美好的而在一般人看来通常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他从自身要求健康、渴望生命的愿望出发,创立了他的哲学。
尼采在自传中还提到自己心理和精神上的另一个特点,即任何时候都毫无怨恨之心。他把这个特点也归结为自己长期的疾病。他认为怨恨情绪是病人的大忌,同时又是病人最容易染上的毛病。由于身体虚弱而造成的怨恨情绪其实对弱者自己危害最大,应该克服。
对于精力充沛的人来说,怨恨更是多余的情感;对怨恨的克制本身就是精力充沛的证明。因此,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部不会产生怨恨之情。他的哲学就是向复仇感和怨恨感宣战,而他所反对的基督教,也不过是一种怨恨情绪的产物罢了。
尼采对于病痛的承受是来自内心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痛苦与否跟肉体有联系之外,还跟内心思维有联系。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内心能量,那么多大的病痛都可以从内心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快乐与否完全出自于内心。
在生活中,许多人往往被现实折磨的痛不欲生,整天闷闷不乐,其实这仅仅是内心的一个弱点,只要我们以另外一种思维去思考问题,那么快乐便悠然而生了。比如,尼采的病痛,本该痛苦的、值得抱怨的事情,他通过内心的调节,变成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产生怨恨情绪。
把痛苦看作是一种进步
尼采是一个典型的痛并快乐的人,虽然他的病痛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但是他从没有悲观过,也没有因此而怨恨过病情。因为他把“病”看成了一种局部的不健全,而不是整个人的不健全。所以他还是快乐的。
如今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了,原因在于这个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都觉得生活不幸福。房子、车、存款等等的问题,也许让你有理由说不快乐。但是只要你把这些压力造成的痛苦看做是一种进步,那么你会因为压力带来的痛苦而感到快乐,因为痛苦越大,你进步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一分为二地看事情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地往美好的方面想,然后找到可行的方法解决事情。
把事情一分为二看待的目的在于摆脱痛苦。当你的思维已经偏向美好的一面时,你就可以摆脱痛苦,内心感受到快乐。
看清事实
尼采之所以觉得他的人生是无怨无悔的,并充满快乐的,是因为他看清了一切。尽管孤独,但他却能享受孤独。
其实很多人都能享受孤独,但是并没有快乐起来,原因在于自己没有看清事实。如果你看清事实了,那么快乐自然而然地就升起了。
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病患几乎被当作是生命的特效药,是促进旺盛的生命力的兴奋剂。
慧眼中往往藏着美好的天堂
尼采曾说:“我感受到了那些轻易不能感受到的,虽然是微不足道,但却是珍贵、美好的东西——从自我健康、渴望生命的美好愿望出发。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哲学……在这里,我要真心地提醒大家:当我的生命力处于弱势的时候,也就是我脱离悲观的时候。”
尼采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他的一个美好的天堂。尽管病痛纠缠着他,但他仍然以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并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哲学,这是因为他从生命弱势当中脱离了悲观。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藏着很多美好的天堂。但是需要慧眼才得以发现,那么这些天堂到底在哪里呢?需要我们用一个思维去思考。比如,失败后你得到了经验、痛哭后你得到了释怀,等等。这些都是智慧,都是藏着的另一个美好的天堂。
尼采独自一人在拉帕洛过圣诞节,在经历了痛苦、羞辱、懊悔、愤怒和自责种种复杂情绪的折磨之后,尼采需要摆脱这一切。而能够帮助他做到的,就是让自己沉浸于纯精神世界的漫游之中。这时他又开始体验到前一年夏天在西尔斯─玛丽亚出现过的那种激情,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汹涌而起。这种状态下,尼采诞生了他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在后来的自传中回忆这一情景说:“这年冬天,我是在静谧的拉帕洛海湾度过的。当时我的健康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这年冬天,天气寒冷,霪雨霏霏,我的小饭店离海边不远,大海的涛声使我夜不成寐。总之,差不多是我希望的反面。尽管如此,却几乎证明了我所说的话,即一切决定性的东西都是在‘逆境’中产生的。是年冬,在不利的情况下,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诞生了。——每天上午,我都沿着朝南方向通往左格里的宽敞大街漫步,登上山岗,穿过松林,远眺大海;每天下午,只要健康状况允许,我总要沿着桑塔玛格里塔至波尔多弗诺岬角滨海漫步。查拉图斯特拉的整个雏形,就是我沿着上述两条路线漫步途中的产物,更确切地说,首先,查拉图斯特拉本身就是典型:他袭击了我……”
一个超人的形象进入尼采的笔下,他在写作中感到极大的快慰与安适。在给奥弗贝克的信中他说:“我感到仿佛受到了闪电的触发,眼前一片光明。”到2月上旬,他完成了第一卷。这次由他自己誊写全文,14日寄给出版商施玛蒂纳。
年底尼采离开热那亚到达法国南部的尼查。这里空气新鲜、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尼采准备在这里过冬。1884年1月,他的创作激情再度高涨,很快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心中深感快慰。他在自传中回忆这段情景说:“在尼查,在这使我生平第一次得以享受生命光辉的天宇下,我开始和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三卷。全书(3卷)费时不到一年。尼查风光中许多不知名的偏僻去处和山岗,消磨过我那难忘的时光。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我在手舞足蹈,那时我不知道什么是疲劳,七、八个小时在山间盘桓成了家常便饭。我睡得很好,面带笑容,我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而坚忍。”
很难想象尼采在生命最艰苦,病痛到了极点的时刻他的那份成就感竟然是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作中得到的,他巧妙地把藏在哲学里的天堂挖了出来。那份对于创作的冲动,其实就是尼采的一片天堂。这是尼采的智慧指引着他去发现那片属于他的美好天堂。
在生活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天堂,但是需要我们努力寻找。上班不如意,家庭琐事搞得你不愉快等等,这些都不是阻碍你获得美妙天堂的东西,而往往这个时候——当困难与苦闷出现的时候,你的美丽天堂越是明显地呈现出来,只要你善于抓住它。因为困难和苦闷的背后总有美好的东西在等候你。
把苦难当成动力,美丽的天堂就在心里
尼采的苦难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悲剧,而在尼采看来,那是上天赐予他的原动力。孤独、病痛、穷困,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跟你才作对,而他却在这些苦难与痛苦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天堂——属于自己的哲学世界。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的,如果你把某些不如意当成一种动力,那么你将伴随着这些“动力”感受到那份美丽的天堂,并伴随着行动,最终实现你的愿望,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真实舞台——一个真实的美丽天堂。
跟着感觉走,美丽天堂就在那里
兴趣,是发挥能量的最好动力。尼采放弃了语言研究,直接研究哲学,这不是尼采有先见之明,而是他凭着自己的感觉,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所以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天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