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争取实现战后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但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首脑背着中国达成了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
一、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以维持。
二、日本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以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中国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以保证,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须予以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
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这些秘密条件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说明雅尔塔会议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雅尔塔会议反映出苏、美、英特别是苏美两国在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格局有着重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国际格局发生了转变,而且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前到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法,它们沦为二等国家,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逐渐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确定的。它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在二战后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而迅速壮大,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
二战后,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美国对苏联推行除战争以外的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的宣言书、美国全球扩张的标志;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运用;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东欧国家也反对苏联的控制,并积极谋求同西方发展关系。同时,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的去支配西欧各国,资本主义阵营分裂。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国际关系出现多极化趋势。
美国对日空投原子弹
1945年8月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了尾声。为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虽然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但也造成了大量平民的无辜伤亡。这样的结果,与科学家研究利用原子能的初衷背道而驰。科学家的本来目标是为人类寻求一种新的能源,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人类首次对原子能的使用却是制造出了屠杀人类自己的毁灭性武器。
1939年8月的一天,一封由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签名的信,放在了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罗斯福总统的办公桌上:“总统阁下:……元素铀在最近的将来,将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能源。……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目前德国已停止出售它侵占的捷克铀矿的矿石。如果注意到德国外交部次长的儿子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工作,该所目前正在进行和美国相同的对铀的研究,就不难理解德国何以会有此举了。”
罗斯福总统默默地读完了爱因斯坦的信,他有些犹疑不定;这件事非同小可,这种谁也没见过的原子弹能否制造出来?人员、经费、保密问题如何解决?
假如制造中不慎爆炸怎么办?
他召来了科学顾问萨克斯,萨克斯提醒他说,当年拿破仑就是因为没有采用富尔顿创造蒸汽船的建议,最终没能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如今,德国正在疯狂扩军备战,一旦他们得逞,美国就会处于危险被动的境地。
经过一周的思考和研究,10月11日,罗斯福决定对爱因斯坦的信作肯定的回答。他按了一下手边的电铃按钮,指着一大堆各种说明资料,对应声而入的军事助手平静地说道:“这件事必须很好地处理”。
按照罗斯福的指令,一个特别委员会很快成立起来,开始了核试验研究。
1942年8月,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建筑部副主任格罗夫斯将军主持“S-11”特别委员会的科学家和高级管理人员召开会议,制定了一个名叫“曼哈顿”的新计划。
计划规定,研究工作所有指挥权都集中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处。格罗夫斯将军坐镇华盛顿“曼哈顿”总部,而新墨西哥州荒原上的原子实验室由着名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持。他们俩每天通过电话联系,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整个工作受到严格保密,连副总统杜鲁门也是在1945年罗斯福死后接任总统时才得知这一计划。
与此同时,纳粹德国也在加紧研究制造原子弹。1942年6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全面衡量了双方研制原子弹工作进展情况。他们从情报中获悉,德国占领挪威后,便命令挪威一家生产重水的工厂每年向德国提供5吨重水。重水是使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得以减速的缓冲材料。有了重水就能控制反应堆,制造原子弹就有了可能。为了阻止德国制成原子弹,必须炸毁挪威的重水工厂,切断德国的重水来源。
1943年2月17日,盟国派出的突击队经过一次失败后,终于潜入了挪威重水工厂。他们把炸药贴在重水罐的桶板上,点燃了导火索,随着“轰”的一声爆炸,所有罐中的重水流入了下水道。
这次爆破的胜利,使这个重水工厂至少一年之内无法再生产出一滴重水。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受到了阻碍。为了抢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向欧洲战场派出了“阿尔索斯”行动小组,专门在欧洲各地搜捕德国科学家和收集德国制造原子弹的情报。美国认为,得到一个第一流的德国科学家,比俘获10个师的德军还要重要。
1944年春季,“阿尔索斯”行动小组忽然发现,在德国占领区的小镇黑兴根,有一个德国“U计划”基地,这一情况传到了美国陆军总部。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几个高级将领趴在地板上的大地图上找了半天,才找到了这个不知名的小镇。他们当即决定,派出一个突击兵团袭击黑兴根。行动获得了成功,黑兴根的这个“U计划”基地被彻底破坏。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制造的第一颗试验性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一道闪电划破了黎明的长空,一团巨大的火球升上8000米高空,大地也在微微颤抖。美国整个西部都听到了爆炸巨大的声响,面对着这个强大的爆炸,参与试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恐惧。
美国第一批制造出三颗原子弹。第一颗试爆的原子弹命名为“瘦子”,另外两颗分别叫“胖子”和“小男孩”。
1945年,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集团相继在欧洲战场灭亡,整个法西斯阵营只剩下日本也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军事上败局已定。然而,困兽犹斗,日本法西斯还在进行最后的垂死挣扎,大肆进行战争动员,不断地扩充兵员,并且已做好在中国领土和日本本土作最后决战的准备,妄图挽救注定失败的命运。美国统帅部认为,美军要想能够在日本本土登陆。还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最早到年底才能实现。而苏联一直在积极准备对日宣战。美国在战争最后阶段是不愿意把胜利果实同别人分享的。因此美国最后决定,把原子弹投到日本国土上某一工业区或军事目标,使用之前不把原子弹的性能通报日本。
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本政府对此不予理睬,继续作战。就在这时,美国在紧张地进行对日本发动原子弹袭击的最后准备。
早在1944年秋季,当原子弹尚未问世时,在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的指示下,为执行原子轰炸任务就建立了一个特种飞行队——第509混成大队。大队长是齐伯茨上校。从6月底开始就进行了战斗演习训练,此后又进行了实战锻炼,即使用普通炸弹对日本实施突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飞行人员熟悉目标地区情况,提高轰炸战术水平;另一方面模拟训练投原子弹的战术,还可以使日本人习惯B一29飞机小编队高空飞行,以麻痹日本,以便使用原子弹进行突然袭击。
1945年7月29日关岛第二十航空队司令部召开会议。战略空军司令官斯帕思宣读了一道命令:第509混成大队要在1945年8月3日以后,在气象条件允许时,尽早对下述目标之一目视投掷原子弹。目标是:广岛、小仓、新泻、长崎。这时,绰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已运到提尼安基地。所需零部件也由“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于29日送到,正在进行紧张的组装。从7月27日到8月1日,美国出动飞机在日本各城市上空散发波茨坦公告和传单。传单上警告说,如果不接受波茨坦公告,它们将会受到更加猛烈的空中轰炸。每次传单散发之后,紧接着就是一次普通炸弹的猛烈袭击。
1945年8月6日清晨,一场巨大的灾难降落日本。
9时14分17秒,当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将瞄准仪对准了广岛一座大桥的正中时,自动装置被打开了。60秒钟后,一颗不同寻常的“炸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这时,飞机作了一个155°的转弯,俯冲下来;一瞬间,它的飞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这是一个训练了多次的动作,是为了使飞机尽量远离爆炸地点。
45秒钟后,“炸弹”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白光一闪,人们仿佛看到天空中又出现了一颗太阳。令人目眩的白色闪光一瞬即逝,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随即在广岛市中心上空响起。顷刻间,烟尘好像是从地面生长出的一支巨大的蘑菇,云团翻滚,越来越高、越大。地面上竖起了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陷入了焦热的火海。
爆炸的光波使成千上万的人双目失明;10亿℃的高温,瞬间把钢铁都熔化得无影无踪;冲击波形成的狂风,使所有的建筑物坍塌变成了废墟。在爆炸中心范围的人和物,像原子分离般分崩离析,消失在空气之中。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散落着烧焦了的男人、女人和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然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眼被烧成了两个窟窿。强烈射线形成的放射雨使一些人受到了奇异的伤害而缓慢地走向死亡。
当时,广岛的人口为34万多人,当日死去的有8.8万多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多人。全市7.6万幢建筑物中,4.8万幢完全毁坏,2.2万幢严重毁坏。
1945年8月7日,日本收听到美国广播,杜鲁门总统说:“7月26日,在波茨坦发出最后通牒旨在拯救日本人民免遭彻底的毁灭,他们的领袖迅速地拒绝了最后通牒。如果他们现在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他们的毁灭将自空中而降……”
广岛惨烈的悲剧,使得日本高层领导也十分惊慌。为避免动摇人心,引起全国的混乱,他们决定禁止扩散广岛遭原子弹袭击的消息,掩盖广岛事实真相。此时的日本政府内部仍在为是否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公报的最后通牒,无条件投降而激烈地争论着。他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苏联出面进行调停,达成日本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停战。但他们的希望破灭了。8月8日,日本从苏联政府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停的建议已失去一切根据,苏联政府遵守对联合国的义务,接受联合国的要求,宣布从8月9日起对日宣战。就在苏联出兵的这天上午的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市27万人,当日死去6万余人,成为广岛之后的又一个悲剧。面对这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的打击,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战争结束不久,两国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发生了一系列冲突。由于两个大国因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敌对状态。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冷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着手采取策略对付另一个强大的国家——苏联。针对这样的问题,美国国内提出了不同的主张。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临时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建议,必须对苏联采取强硬立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和一些政府官员,也竭力主张遏制苏联的扩张。但美国公众和部分官员反对与苏联对抗,希望保持与苏联在战争期间结成的友好合作关系。美国政府因而也就没有公开表态。
1946年,美国与苏联在伊朗和土耳其进行了一番较量,结果美国成为赢家。
这场角逐还促使美国政府提出“杜鲁门主义”。
二次大战期间,苏联和英国认为伊朗有亲德国的倾向,分别出兵占领了伊朗的北部和南部,美国军队随后也进驻伊朗。欧洲战事结束后,伊朗要求三国撤走军队。1945年9月,三国决定在1946年3月2日前撤出驻军。当美英两国陆续撤军时,苏联却拒不撤军。苏联一方面想控制伊朗北部,以保护自己南部边界的安全,另一方面是想取得这一地区的石油开采权。
1946年1月,美国指使伊朗向联合国控告苏联。伊朗代表于1月19日、3月19日两次向安理会提出控告,指责苏联干涉内政。苏联不得不同伊朗进行谈判,最后苏联同意在5月初撤出全部驻军,伊朗则同意与苏联建立石油合股公司。苏、伊谈判期间,美国在一旁不断挑起事端,它一面支持伊朗将问题提交联合国,扩大事态;一面向苏联发出战争威胁,将战舰开进地中海示威。1947年10月,伊朗议会否决苏伊建立石油合股公司的协议,美国乘机通过经济、军事援助等形式,控制了伊朗。
苏联与土耳其之间存在一些摩擦。二战期间,土耳其允许德国军舰进入黑海,袭击黑海沿岸的苏联城市。1945年3月,苏联单方面宣布,1921年签订的苏土友好条约,期满后失效。6月,苏联向土耳其表示,愿意与土耳其订立新的友好条约,但土耳其应当将卡尔斯和阿尔达汉两个地区重新划归苏联(1878年俄土战争中曾划归俄国,1921年苏联放弃),允许苏联在黑海海峡地区建立军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