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第二天开始,公司就开始招聘新技术员了,那个周末,公司新招聘了一名技术人员。李荣以为要扩大规模,让自己负责一个新的部门,但是李荣接到的不是任命书,居然是解聘通知。
此刻的李荣一脸茫然,质问老板为什么要辞退他。老板一本正经地说:“在我的公司里,你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学习的了。你应该多干几家公司,多积累点经验。我是从你的自身发展考虑才忍痛割爱的。”
李荣这才幡然醒悟,原来是因为自己跟老板交心,才让老板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在一些公司做内训时,拿上述案例来分析,很多人都说,他们也有像李荣一样的经历。
李荣只是跟老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就招致老板的辞退。可以肯定地是,李荣的被辞退并非他工作技能不强,而是李荣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跟自己现任的老板交心。
因此,业内专家告诫职场人士,在任何一个公司中,不管老板如何信任你,都绝对不能跟自己的上司,或者老板交心。尽管有的上司或者老板性格很外向,在员工的印象中,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这样的老板非常容易赢得员工的尊崇,员工往往很快消除自己的戒备心理,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倾诉了出来。
就像上述案例中的李荣,把想开公司的想法通过跟老板交心的方式说了出来,以至于遭到老板的辞退。李荣犯了一个职场中的大忌,所以李荣也为之付出了代价——被老板辞退。李荣的遭遇警告职场人士,即使跟一般同事交流,也不应过多地暴露自己,更何况是跟你的上司交心,否则李荣的下场就是你的下场。
对于员工而言,隐藏在自己内心中的想法,都属于心中的秘密,是不适宜在公开场合曝光的。如果你想成为打工皇帝,那么就必须懂得不与老板交心。否则,你什么想法都跟老板讲了,那么老板就完全掌握了你的所有情况,你就成了老板手中任意宰割的羔羊。
2.绝不打小报告
一提到小报告,我们就容易想到一些影视剧中的情景,它们把那些打小报告的“乱臣贼子”阐释得淋漓尽致。是的,打小报告并非今天职场的专利,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古代的人们不是打小报告,而是称之为“进谗”。
什么是“谗”呢?所谓“谗”,就是指说别人的坏话。之所以加上“进”字,主要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说别人的坏话。一般进谗言者为了实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必须将谗言讲给足以影响被谗者命运的人听,而能足以影响被谗者命运的人,往往都是位高权重的人物,所以称之为“进”。
可能有人觉得打小报告是打击对手的有效手段,如果他真的这么做,那么就大错特错了。众所周知,打小报告这种行为,都是不按正常的组织原则,夸大或无中生有地向上级(这里的上级主要是上司和老板,或者组织里级别比自己高的人)反映别人的所谓“缺点”和“错误”。
在很多情况下,打“小报告”这种不正当的举报行为,要么内容不正当,要么动机不正当,要么手段不正当,要么是数者兼而有之。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特别是想成为打工皇帝的人,要想安稳地在职场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懂得在任何条件下都绝对不能打小报告,因为打小报告将可能影响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研究发现,小报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打小报告的四个表现
(1)打小报告的人往往只限于下级对上级。
(2)打小报告的行为不能在公开场合,特别是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往往都是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私密地进行。
(3)打小报告的内容通常都是针对人的问题,其内容多半是添枝加叶,添油加醋。
(4)小报告体现在经常性、可操作性强、频率高,事无巨细。
那么到底什么是打“小报告”呢?所谓打小报告,是指一种不正当的举报行为,这样的行为势必遭到老板的鄙视和不屑。
自己不参与这种不正当的举报行为,但是也得防范自己的同事打小报告才行。对付打小报告的同事必须因人而异,方法有以下三个:
对付打小报告的三个方法
(1)手段高的,用小人以驱逐。
(2)能力高的,还其以颜色。
(3)品德高的,待其以宽容。
职场专家建议,要想成为打工皇帝,首先自己要行得正,坐得端,不要让打小报告的同事有可乘之机。针对如何防范自己不被打小报告,昆明前程培训学校职业规划师郑涛说:“在职场中,打小报告从某种程度上与‘告密者’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爱‘打小报告’的人为何往往能够屡屡得逞?那是因为上司需要知道下属的真实想法。如果是部门领导,他还要知道别的部门有没有危及本部门的情况。部门领导之间大多也是明争暗斗,特别是有利益冲突的。‘小报告’既然都是打给上司听的,如果上司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种‘小报告’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如果领导是一个黑白不辨、易听信他人的人,‘小报告’就会对被诬陷者构成威胁。”
从郑涛的观点不难看出,小报告都是打给上司听的,如果上司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种小报告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但如果不是,则一定要加强警惕,不让打小报告者抓住把柄。绝不可以为防范而自己先打小报告,因为这样做,最终吃亏的还是你。
3.不要因为是老板的亲戚就得意忘形
毋庸置疑,对职场人士来说,如果老板是自己的亲戚或者朋友,自己通常有更容易比其他员工获得晋升的机会。
在这里,我提醒这类职场人士,不要因为你是老板的亲戚就得意忘形;或者抱着是老板的亲戚就能成为老板心腹的想法,处心积虑地得到老板的赏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物极必反。不信,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罗大志是老板的亲戚,没有费多大劲就进了这家科技研发公司。由于罗大志忠诚又好学,经常向老员工不耻下问,很快就赢得了全体员工的认可,特别是赢得了老板的器重。
在很多工作中,老板对罗大志“格外关照”,经常对罗大志的工作亲自指导。当然,罗大志也感激老板对自己的器重。
“士为知己者死”,罗大志还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于是他经常积极主动地帮老板办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由于两个人是亲戚,又加上住得不远,下班后,老板经常捎上罗大志回家。
渐渐地,罗大志与老板的关系超出了普通的老板与下属的关系。在罗大志看来,他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而且还和老板是亲戚,于是,渐渐地,在公司里,罗大志在老板面前也没了一点拘束感。
然而,正是罗大志的这种想法,为他被“发配”埋下伏笔。
有一次加班后,老板跟罗大志说,自己有些要紧事情要处理,不能捎罗大志回家,叫罗大志跟其他同事们一起回家。
罗大志没有在意老板的题外话,只是在公司附近的快餐店很快地用完餐。走出快餐店门口,罗大志忽然想起老板还没有吃晚饭,于是就买了一份快餐送到老板的办公室。
老板办公室的门虚掩着,罗大志跟往常一样,没有敲门就直接闯了进去。他把快餐放到老板的办公桌上,结果看见女同事坐在老板的怀里。女同事和老板先是一阵慌乱,然后又装出谈工作的样子。
罗大志也吓了一跳,赶紧溜了出去。罗大志思来想去,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给老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我是一个开明的人,也是一个宽容的人,我不会把这些事情告诉任何人的。”
不久,公司在一个偏远的地区成立办事处,罗大志被调到了那个谁也不愿去的地方。刚开始,罗大志不想去,他到公司人力资源部质问,得到的答复是:“年轻人需要到基层接受锻炼,公司认为你是一个开明和宽容的人,不会对这次调动持有不同意见。”
罗大志没想到自己向老板表明态度的措辞,竟成了公司“发配”他的理由。第二天,罗大志辞职了。
罗大志的案例警示职场人士,要想成为打工皇帝,必须靠自己的真才实学,靠自己是老板的亲戚或者朋友这样的想法,只能提前终止打工皇帝的梦想。
也有一些职场人士,拿着自己是老板的亲戚和朋友作炫耀的资本,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必然引起同事的反感和嫉妒。你被其他员工认为是老板的人,是老板的心腹和安插在他们之中的间谍,这样自然容易引起同事的反感,并对你敬而远之。
这类职场人士希望跟老板走得太近,目的可能是得到老板的关照和提拔。但是,在公司政治日益泛滥的企业里,好多老板的亲戚都成为职场战争的牺牲品。下面这个案例中,小张就是一个例子。
小张在一家电子公司任中层管理,手下管着二十多人。一直以来,小张带领的这个团队工作效率都很高,都服从小张的安排。
近日,小张却为老板一个亲戚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事情是这样的:
不久前,老板带了一个人过来,自称是他的表弟,学校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在家玩了半年,需要有份工作,叫小张帮其安排一下,并说要好好地培养他。老板都放下话来了,小张自然不敢怠慢。由于是老板的亲戚,自然省去了招聘面试流程,直接上岗了。
开始,老板的表弟还能准时来上班,虽然没有工作经验,可学习态度还是好的,遇到不懂的都会问,小张还高兴他没仗着自己的关系过来混日子。小张决定培养他,于是,他有什么不懂的,小张总会过去手把手地教他,还嘱咐其他的老同事要多带带他。
但没过多久,他就仗着老板的关系不好好工作,表现让小张失望至极。不知是他的新鲜感满足了还是懒,刚开始的积极态度只持续了十天,接下来他做事总是粗心大意,完不成的任务,小张只好找人帮他去做。
开始小张考虑到他的背景,不能太过责备他,可长此以往这不是个办法啊。这样会助长他的惰性,但小张还是管不住。后来小张实在没了办法,就将事情告诉了老板,老板二话没说就把他亲戚给开掉了。
要想在职场上崭露头角,必须懂得职场生存之道。古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辅助君王的大臣,稍有闪失,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职场同样如此,与老板共事,如果走得太近,就可能在不经意间触及老板的心理底线,得罪了老板。如果跟老板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得罪老板的事情发生。
研究发现,老板的底线是最不愿意被下属触及的,哪怕这个员工是老板的亲戚,一旦触及了老板的底线,老板也可能找机会将他踢得远远的,甚至是辞退他。
不管触碰老板底线的下属是有意还是无意,一旦在公开场合,让老板下不了台,那么,下属与老板之间曾有的和谐就会被打破,从此开始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