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塔
古金陵聚宝门外左侧山上有浮屠一基,始为阿育王塔,吴始在此建,太初寺并重修阿育王塔。晋有僧得舍利子贮于寺内。南唐时复废,宋祥符中重修,天禧中改天禧寺。明永乐间成祖北迁因欲报高皇,遂令郑和等人监理即地建大报恩寺塔:其高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顶以黄金风波铜镀之,晴日照耀,上烛九霄。另以龙头挂铁索八条,垂铃数七十二个,上下八角垂玲数八十二个,每晚九层外面燃灯计一百二十八盏、下八方殿内及塔心有琉璃灯十二盏,计共点油六十四斤多,上照三十三天,中照人间善恶,永除人灾。顶上天盘一个重九百斤,铁锅两口,计重四千五百斤。东至俞通海公神道,南至大米行,西至来宾桥,北至秦淮河,周围九里十三步名曰:大报恩寺,额曰:天下第一塔。于永乐十年起工,消时共十九年竣工。总共用钱粮银二百四十八万两,不包括顶上镇压夜明珠一粒,避水珠一粒,避火珠一粒,避风珠一粒,避尘珠一粒,黄金一锭,重四十两。宝石珠一粒,永乐钱一千串及各种经书俱镇压在内。
嘉靖五年五月十五日,雷神驱逐怪虫,追至此塔,顷刻巨响。三方九层损伤,赖神力威严,未通身损坏,于嘉靖七年二月重修,一层各赐一额,五色琉璃,照之天云日,篝灯百二十有八、佛火宵燃,光彻远近,又复旧观。咸丰兵火时,寺塔悉毁,无复存焉,后虽修洞补损不过百分之一。南京解放前毁于日军炮火。尚残存半片破庙,解放后开办免费夜校,曰:”报恩寺小学”。
四方宝塔
南京的高淳县有四宝,即:”四方宝塔一字街,千年牡丹倒栽槐。”
“四方宝塔”,宝就宝在”四方”上,古时江南一带的塔形都是六棱或八棱的,呈方形的塔当为江南一绝,乃至全国之罕见。故列为省级文管保护单位。
高淳方塔,其底宽5米,高29.5米,尖顶,塔的每层四周都有小门,以便观赏者登各级远眺塔形设计犬牙怪状,风格古朴,四周桃,华解而大方。外表由低层贯穿到顶的砖柱为半圆形,逐级排列盖瓦亦呈园半状,别有特色,且坚实,牢固。
据《高淳县志》云:……浮屠吴赤乌二年建(又一说为唐代所建宋绍兴四年刘川修,明崇正又修,清道光十一年知县许心源重修,同十年知县杨福鼎重修。据述塔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其间修五次。有吴史记更为具体:”历年久蚀于风雨,以岌岌为鹳鹤巢卵危”经始计增筑廊基广二百尺,仍七级,复高其尖丈许,……粉丹碧文彩陆离四射,淳之人乐而相顾加额……”
四方宝塔,历经沧桑,至解放后,已相当破损,于1974年,国家投资修复,已对外开放。
灵谷塔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为眷念北代前烈,于1928年12月,在紫金山南篦,以钢骨水泥筑成了一座九层琉璃塔,高约61米,(其中塔高55.3米,塔顶高5.7米),每层缀以绿色琉璃翅角飞檐。外以走廊石拦,内置悬转混凝阶梯,供人们自由登高远眺,南京风光,一览不遗。
宏觉寺塔
宏觉寺塔纵立在南郊牛首山双峰之间,原佛窟寺庙内二年(503)建寺,规模宏大,寺地方圆二十余里。唐时移长乐寺,福昌寺及资善寺。唐初法融和尚曾在此谈禅,是佛教”牛头禅”的发祥地。唐太历九年(774),为了纪念法融大师,其后曾在这里修了牛头山第一座法融师塔,刘秉锡为塔写了铭文。南唐后主改称弘觉寺塔明时逢”腊八节”市内名寺曾纷纷来牛首山烧香拜佛。清代避乾隆宏觉改称宏觉寺塔。日军入南京时,寺庙付之一炬。今存宏觉寺塔为明代重修建,七级八面,高二十五米,用砖砌成。1956年,在塔基下地宫内发明时鎏金喇嘛塔一座和金卧佛等,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诺那塔
在玄武湖环洲中的老树林荫中,矗立着一座九级六面钢混结构宝塔和一座单檐山或殿堂。此就是俗呼的”喇嘛庙”和”诺那塔”,诺那塔形古朴隽修,有唐宋风格,底座四周值水混栏杆圈护,开六面石阶,供游人奉登,底级六面,其四面刻碑文字2114个。系国民政府司法院长居正所书。”诺那塔”三字为藏文。余两面作园洞小门,原可让人出入,现已封闭,塔壁黄色,塔之各层绿瓦,塔底供诸佛菩萨。塔庙均为1937年建成。
“鸡鸣古塔”的沿革
鸡鸣寺的宝塔,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当时建有”同泰寺”时,置”浮图九层”。为此,古人庚肩吾就有咏同泰寺浮图的诗云:”盘承云表露,玲摇天上风”,”周星疑更落,汉梦似今通”。王台卿也有和望同泰寺浮图的警句:”刻削生千变,丹青图万象.。烟云时出没,神仙乍来往”之后的十来年里,同泰寺与宝塔,皆焚于雷火之中。梁武帝见佛寺与宝塔被毁后,决定重建寺宇和十二层宝塔《读史方舆纪要》载:浮三国失火。”乃更起十二层浮图,将成,值侯景乱而止”。此塔虽未完全竣工,但已”将成”,亦可算鸡鸣寺上第二座宝塔了。
明定都南京,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佛寺于山岗之阳,改称鸡鸣寺,并在山之巅建五层宝塔称为宝公塔或志公塔。塔下埋有从灵谷寺移来的部分遗骨法函,建浮图五层。据《洪武京城图志》载:当时有王吉覆提诗曰:”晓日鸡鸡塔,秋光玄武湖”;还有鱼公留诗曰:”断塔棱层过雨痕,萧然秋蒲给孤园”。此为鸡鸣寺上的宝塔之三。
这座明代的塔毁于康熙年间,“康熙年(1663年)塔亦毁,俱重修,并易山门”。康熙“丁年(1707年)再修”(清《上元县志》),这是鸡鸣寺史上的第四座佛塔。
第五座塔,易名为药师佛塔,建成于(1989年)。塔高44米,7级8面,外观为9层。斗拱重檐,铜刹简瓦,并设有内悌外廊。塔的第一层南门额上,有”药师佛塔”,此乃出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笔。北门额上有”国泰民安”,为时任南京市委书记张袄华亲书。所以取”国泰民安”,是因为塔内供着药师光如来铜像,佛教界称之为消炎延寿药师佛塔,即为香客,游人消灭延寿的祝愿之意。这尊药师铜佛,原是供在北京慈和宫,1972年由赵扑初向国务院申请,经周恩来总理批准送给南京灵谷寺的。后来经过推敲研究,灵谷寺应该供释迦牟尼佛,而鸡鸣寺各殿的主要佛像都是铜质的,成为”铜佛寺”,算作鸡鸣寺的特点吧,因而就把这尊铜像请到鸡鸣寺来了。塔内除药师佛外,每层中央还供四个明代用金丝楠木雕刻的精美佛龛,每个龛内都有一尊药师樟木雕像,每个佛高分别为1米,1.1米,1.2米,每个木雕佛像又分别高约20厘米,27厘米,30厘米.这些佛龛和木雕佛像原是中南海建筑物的装饰品。”文革”期间被拆下堆集在北京法源寺。1979年南京是宗教局陈琼影同志和市佛教协会王洁泉同志去北京,征得中国佛协同意算是请来的,该塔的出檐各塔顶都复呈黑色简瓦,使之淌水顺畅,庄重肃穆。据僧民介绍,顶部刹高9米,用铜5吨,锡半吨,配饰以铜质的圆帽,****,葫芦,风铃,显得金碧辉煌。每当起风之时,风铃则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悦耳的响音,随风远送,令人陶醉。佛塔挺拔俊秀,映带霞辉,与古城古寺配合默契,恰到好处。游人登临其上凭栏远遥,俯瞰湖光山色古城新貌,定会让你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