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之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注释】
公冶长——孔子学生,齐人。
妻——动词,去声,qi。
缧绁——缧同“累”,lei;绁音泄,xie。缧绁,拴罪人的绳索,这里指代监狱。
子——儿女,此处指的是女儿。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注释】
南容——孔子学生南宫适,字子容。
兄之子——孔子之兄叫孟皮,见《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家语》。这时孟皮可能已死,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评论宓子贱,说:“这人是君子呀!假若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里取来这种好品德呢?”
【注释】
子贱——孔子学生宓不齐,字子贱,少于孔子三十岁。(公元前521—?)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道:“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道:“什么器皿?”孔子道:“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注释】
瑚琏——音胡连,又音胡hu辇nian,即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是相当尊贵的。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道:“何必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驳,常常被人讨厌。冉雍未必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注释】
雍——孔子学生冉雍,字仲弓。
佞——音泞,ning,能言善说,有口才。
口给——给,足也。“口给”犹如后来所说“言词不穷”、“辩才无碍”。
不知其仁——孔子说不知,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实际上说冉雍还不能达到“仁”的水平。下文第八章“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这“不知”也是如此。
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答道:“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欢喜。
【注释】
漆雕开——“漆雕”是姓,“开”是名,孔子学生,字子开。
吾斯之未能信——这句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形式,“之”是用来倒装的词。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道:“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簰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高兴得很。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注释】
桴——音孚,fu,古代把竹子或者木头编成簰,以当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也就是现在的木簰。
从——动词,旧读去声,跟随。
材——同“哉”,古字有时通用。有人解作木材,说是孔子以为子路真要到海外去,便说,“没地方去取得木材”。这种解释一定不符合孔子原意。也有人把“材”看做“剪裁”的“裁”,说是“子路太好勇了,不知道节制、检点”,这种解释不知把“取”字置于何地,因之也不采用。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问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道:“不晓得。”他又问。孔子道:“仲由啦,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叫他负责兵役和军政的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孟武伯继续问:“冉求又怎么样呢?”孔子道:“求啦,千户人口的私邑,可以叫他当县长;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当总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道:“赤啦,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中,可以叫他接待外宾,办理交涉。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
【注释】
赋——兵赋,古代的兵役制度。这里自也包括军政工作而言。
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又《公羊传》桓公元年云:“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可见“邑”就是古代庶民聚居之所,不过有一些田地罢了。
家——古代的卿大夫由国家封以一定的地方,由他派人治理,并且收用当地的租税,这地方便叫采地或者采邑。“家”便是指这种采邑而言。
之——用法同“其”,他的。
宰——古代一县的县长叫做“宰”,大夫家的总管也叫做“宰”。所以“原思为之宰”(6.5)的宰为“总管”,而“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6.9)的“宰”是“县长”。
宾客——“宾”“客”两字散文则通,对文有异。一般是贵客叫宾,因之天子诸侯的客人叫宾;一般客人叫客,《易经·需卦·爻辞》“有不速之客三人来”的“客”正是此意。这里则把“宾客”合为一词了。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道:“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答道:“我么,怎敢和回相比?他啦,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道:“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
【注释】
与——动词,同意,赞同。这里不应该看作连词。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注释】
杇——音乌,wu,泥工抹墙的工具叫杇,把墙壁抹平也叫杇。这里依上文的意思译为“粉刷”。
何诛——机械地翻译是“责备什么呢”,这里是意译。
子曰——以下的话虽然也是针对“宰予昼寝”而发出,却是孔子另一个时候的言语,所以又加“子曰”两字以示区别。古人有这种修辞条例,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曾有所阐述(但未引证此条),可参阅。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道:“我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答道:“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道:“申枨啦,他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毅不屈?”
【注释】
申枨——枨音橙,cheng。《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申党,古音“党”和“枨”相近,那么“申枨”就是“申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道:“我不想别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别人。”孔子说:“赐,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注释】
加——驾凌,凌辱。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老师关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
【注释】
文章——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播者,这里的“文章”该是指有关古代文献的学问而言。在《论语》中可以考见的有诗、书、史、礼等等。
性——人的本性。古代不可能有阶级观点,因之不知道人的阶级性。而对人的自然的性,孟子、荀子都有所主张,孔子却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一句话。
天道——古代所讲的天道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但《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国子产的话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却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吉凶有必然关系的否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又有晏婴的话:“天道不。”虽然是用人类的美德来衡量自然之神,反对禳灾,也是对当时迷信习惯的破除。这两人都与孔子同时而年龄较大,而且为孔子所称道。孔子不讲天道,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不知道是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
【注释】
有——同“又”。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道:“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注释】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考孔文子死于鲁哀公十五年,或者在此稍前;孔子卒于十六年夏四月,那么,这次问答一定在鲁哀公十五年到十六年初的一段时间内。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