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5日,中国国民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的约定,正式恢复对台湾、澎湖列岛行使主权,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在台北市接受日军第10方面军司令长官安滕利吉的投降。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50年的台湾,终于在这一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开罗会议
1943年秋天,中国的抗日战争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此时在广大的中国战场上,大量侵华日军被国共两党的军队牵制,无法向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派出更多的增援兵力。为了鼓励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继续保持对日本的抵抗,以减轻美英两国军队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压力,丘吉尔和罗斯福都希望能尽快与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举行会谈。恰好美、英、苏事先约定于11月28日在伊朗的德黑兰召开三国首脑会议,于是罗斯福提议顺道在埃及的开罗与蒋介石进行会谈。这一建议得到了蒋介石与丘吉尔的同意,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的一次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将在开罗举行,会议代号为“六分仪”。虽然罗斯福也向苏联政府发出了邀请,但斯大林担心与蒋介石会面可能会危及苏联与日本的关系,导致兵力空虚的西伯利亚遭到日本人的攻击,于是婉拒了罗斯福的邀请。
1943年11月22日,蒋介石、丘吉尔和罗斯福先后抵达开罗。第二天,三国首脑在罗斯福下榻的别墅里开始正式的会谈。会议首先由蒙巴顿海军上将叙述他即将在东南亚战场展开的军事行动,然后由丘吉尔通报由于意大利投降,从地中海腾出手来的英国海军即将在印度洋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以应对日本海军的挑战。此时,蒋介石提出希望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实施反攻的同时,美英军队应该在孟加拉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两栖作战行动进行配合的建议。罗斯福对于蒋介石的提议很感兴趣,随即表示完全同意实施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以沉重打击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统治基础。但丘吉尔可不这么想,他强烈反对在意大利执行大规模作战的同时在地球另外一面执行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样做势必会削弱美英军队在欧洲大陆的反攻力度。由于大家在这一问题上分歧较大,所以在开罗会议结束时也没有形成任何决议。后来丘吉尔费尽口舌花了不少时间,终于在德黑兰会议结束之后说服罗斯福不再考虑在孟加拉湾实施两栖登陆作战的计划,而把主要兵力放在对欧洲大陆的反攻之上。
开罗会议期间,三国首脑在对日联合作战、日本归还占领的中国领土、战后处置日本等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并根据会谈内容起草了《开罗宣言》草案。随后,经过三国代表的仔细讨论最终定稿。但考虑到宣言中的多处内容还需要得到苏联政府的确认,因此决定先暂不发表,等到在德黑兰会议上征询斯大林的意见之后再正式公布。几天之后,看过《开罗宣言》的斯大林表示完全赞成其中所有内容。1943年12月1日,美、英、中三国政府分别在华盛顿、伦敦、重庆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绝不为自身图利益,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于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于使日本所窃取自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就这样,《开罗宣言》以国际协议的形式公布于世,成为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从法律上明确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在开罗会议期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她的优雅高贵和流利的英文为蒋介石增色不少。就连一向对人很苛刻的丘吉尔,也在和宋美龄会谈之后表示她是“一个非常出色而又富于魅力的人物”,并为此前两人同时在美国却没有会面而感到遗憾。
曙光降临
开罗会议结束之后,罗斯福和丘吉尔就马不停蹄立刻赶往德黑兰,准备与斯大林进行重要会谈。在此之前,美、英两国希望能在开罗召开会议,但被斯大林以远离苏德战场为由拒绝。他认为会议在德黑兰举行,自己不仅可以就近指挥苏联红军作战,而且三国在伊朗都驻有军队,安全上是有保障的。但由于当时德黑兰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间谍中心,出于安全上的考虑,三国领导人分别下榻在自己国家的驻伊使馆内。
1943年11月28日,代号为“尤里卡”的德黑兰会议正式拉开序幕。除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之外,霍普金斯、艾登、莫洛托夫以及三国军事领导人均出席会议。会议期间,苏军已开始转入战略大反攻,英美盟军在解放北非后也攻入意大利南部,太平洋上的美军也转入反攻,所以三国首脑在会议期间心情非常不错,讨论的进程也比较顺畅。关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斯大林希望美、英两国能履行之前对苏联提出的相关承诺,并强调从法国攻入德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路线。因为意大利离德国心脏较远,短期内难以对德国形成威胁,也难以减轻苏军身上的重担。但是丘吉尔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应在德军防守薄弱的地中海地区实施对德进攻。此时罗斯福对丘吉尔的用意看得十分清楚,后来他对朋友私下聊道:“当丘吉尔为他入侵巴尔干的主张辩护时,房间里每个人都明白他的真正用意何在。他迫切想攻入中欧,使苏军无法进入奥地利和罗马尼亚,甚至匈牙利也不让苏军进入。
斯大林明白这一点,我明白这一点,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这一次,罗斯福站在斯大林一边,同意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攻入法国进而直取德国柏林的计划。经过数次激烈的争论,三国首脑最终达成在1944年5月发动“霸王行动”的决定。
德黑兰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罗斯福认为应把德国分割成5个部分,另将基尔运河地区和鲁尔-萨尔地区划归国际共管。丘吉尔表示完全赞成分割德国,但只应划出东普鲁士,并另划出德国南部诸省与奥、匈等国组成“多瑙河联邦”。斯大林强调对德国进行实质上的分割,而不是隔靴搔痒式的分割。另外,三国还就波兰的疆界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关于建立未来国际组织的问题,也是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罗斯福提出建立三重性的机构:一是由联合国家各成员国组成的具有广泛性的大会;二是由苏、美、英、中4个大国加上若干个地区推定的国家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三是拥有采取行动实权的苏、美、英、中组成“四警察”机构。斯大林和丘吉尔最初倾向于建立区域性机构,后来表示同意罗斯福的意见。此外,美、英两国还对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进行了试探。斯大林暗示苏联要取得整个库页岛、千岛群岛和在远东的一个不冻港。针对他的提议,罗斯福提出可将中国的大连作为国际自由港的建议。于是,斯大林马上答应在欧战结束半年之后参加对日作战。
最后的宣言
1943年12月1日,三国政府正式发表《德黑兰宣言》,宣称:“苏、美、英三国首脑经德黑兰会议拟定并且认可了共同政策,三国决心在战争方面以及在随后的和平方面,都将共同工作”;在战争方面,“议定了将德军消灭的计划和将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在和平方面,确信“协力同心将导致一种永久的和平”,苏、美、英三国以及所有联合国家对此负有至上的责任;在战后的合作方面,“将力求所有大小国家的合作和积极参加”。宣言最后宣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我们粉碎德国的顽抗,并坚信世界人民共享自由生活的一天终将到来。
德黑兰会议确立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时间表,使得美、英、苏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军事合作达到顶峰,对促进全世界范围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