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惠兰于1970年在美国出生,由于母亲黄美伦长得艳丽夺目,所以章惠兰尽得母亲真传,也是出奇得秀丽。进入台北私立中学读书时,章惠兰就已是身材修长,仪态出众的妙龄少女了。她的性格极像母亲黄美伦,从小就是个善良而又聪慧的女孩,更为重要的是她对艺术情有独钟,这自然也来自母亲黄美伦对艺术的喜爱。母亲黄美伦在学校读书期间是全校公认的“校花”,样样精通,尤其是搞起文艺活动,更是如鱼得水,搞得有声有色。章惠兰正像自己的母亲,在私立中学上学期间,章惠兰就是学校各种重大活动的台柱子。每每被选为鼓乐队的指挥和校剧团的导演,节目主持人。在章惠兰读高三时,她的艺术天赋更加显现出来。毋庸置疑,章惠兰的艺术才能全赖于多才多艺的母亲黄美伦。可以说,母亲黄美
伦是章惠兰的第一位艺术老师。她常常对章惠兰谈论演话剧的感受:“演话剧比所有艺术形式都困难,因为它不仅要演员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有相当丰厚的生活底蕴。所以我喜欢话剧演出,遗憾的是我没有把话剧作为我终身的职业。”
章惠兰对于母亲未能把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颇为不理解,因为在她看来,只要是自己爱好的事物,就可以成为自己终身都钟爱的东西,甚至以次来生活。可是母亲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女儿:“我在读高中的时候,也像你一样,想把艺术作为自己毕生的职业,借以圆自己年轻时的艺术之梦。然而,当我面临大学考试的时候,才知道终身从事艺术是不可能的,倒不是我没有那种才能,而是当你面对如何择业的时候,家庭、社会和亲友,都有可能制约你这种理想的实现。所以我后来不得不选择了更有前途的外语专业。”如今,章惠兰也像母亲一样处于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她很想报考自己热爱的艺术专业,但是她最后不得不听从父母亲的建议。
1990年夏天,章惠兰进入台湾知名的私立大学——辅仁大学,选择了对她来说极为陌生的专业——社会学。尽管章惠兰成为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然而,她对艺术的追求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所学专业而有分毫减损。她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仍孜孜不倦地遍览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琼瑶的爱情小说,更是令她如痴如醉。从《我是一片云》开始,到《彩霞满天》、《烟雨蒙蒙》和《几度夕阳红》。先看小说再看电影,章惠兰仿佛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她的眼界逐渐开阔,她日益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饿综合性艺术。在辅仁大学学习期间,章惠兰对电影的爱好进一步加深。她不但观看了多部金马奖作品,例如李行、刘家昌和李翰祥等艺术家的精品中体会电影的真谛,而且她还把注意力大胆放在杰出电影家的作品上,如谢晋、张艺谋等大陆优秀导演所拍的作品,希望从中获得新视角。
她的心越来越远离她报考的社会学,而是利用大量课外时间在看电影,看电视。如果说章惠兰小时候对影视的爱好,仅是种本能的欣赏,那么她在大学里对自己人生座标有了定位以后,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电影这门综合性艺术了。章惠兰对电影爱好尽管起源于女作家琼瑶的电影,但后来她又从《心有千千结》和《彩云飞》等琼瑶式的爱情片转向那些在台湾获奖的颇有深意的电影。
章惠兰尤其注意台湾著名导演李行拍的电影,如他早期获奖的《哑女深情》、《母与女》、《小城故事》。章惠兰不但欣赏这些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也研究那些在影片中引人注目的女主角,她感到像林凤娇、张艾嘉和林青霞这些人,她们的成功除剧本赋予可供一展才华的载体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成功女名人本身的气质和学识,丰富了她们主演的每一部电影。李行所以专导以女性命运为题材的电影,是因他深谙女性在当今台湾社会始终以陪衬角色出现的大背景。而李行的导演才华所以得以充人展示,很大程度叟得益于林青霞等著名演员的精湛表演。
从那时起,有独立主见的章惠兰,开始她把关于对电影的看法,特别是对新时期台湾电影女主角的理解,细心地整理成笔记。每次她去电影院看一场经典台湾电影,章惠兰都会写下大量心得体会。在大学四年中她几乎看遍台湾近二十年拍摄的几百部电影,她宁可放弃其他学科的研究,也不愿放弃对电影的追求。当老师对她这偏执的爱好发出疑问时,章惠兰理直气壮地反驳道:“电影既然是反映社会面貌的产物,那它和我报考的社会学就不发生矛盾。就是说,我现在不停地看电影,也是对社会学的一种研究方式。”
到大三时,章惠兰对电影的兴趣又发生了改变。这时她偏重研究电影的思想性,尤其对李行导演的作品格外重视。如《小城故事》,她一连看了十几场,这部让章惠兰如此着迷的台湾乡土电影,吸引章惠兰的究竟是什么?章惠兰曾解释道:首先是浓厚的乡十色彩,台湾出生的她看到电影上那些小城小村,心里无比激动;二是电影中展示的人情味,哑女的扮演者林凤娇已将哑女那美好的心灵,都通过眼神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她百看不厌;三是李行电影中渲染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符合她对艺术的追求。她从电影中陈文雄、赖金水一家人的关系,透视了住在小城中各种人物的面孔。
接着章惠兰还系统地研究了李行的乡土电影系列,如《原乡人》、《源》、《秋决》、《养鸭人家》和《汪洋中的一条小船》等,她不仅为李行电影中引人遐思的人物所动,而且章惠兰通过研究这些作品,更加认清了自己的前景:“我要把电影作为终生职业!因为电影太能够反映我对艺术的追求了!”
章惠兰在大四的时候,开始把兴趣转向电影导演。这是因为她看了台湾导演杨德昌的早期电影,如50年代开拍《1905年的冬天》和《十一个女人》之类纪实片,在台播映后影响很大。章惠兰特别研究了杨德昌九十年代以来拍摄的新纪实电影,她格外感兴趣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麻将》和《独立时代》三部。她感到杨德昌的纪实电影所以独出心裁,在于他没有草率图解一桩血腥的案件,而是深刻挖掘了剧中人物的心灵世界。她忽然发现自己喜欢导演这顶工作,也许从那时起,章惠兰萌生了一个大胆设想:将来以电影导演作为我的职业!
1994年夏天,章惠兰即将毕业。这时,她的妹妹章惠筠也考上了辅仁大学,而她的小弟弟章万安,也开始进中学读书。就在她开始着手写毕业论文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她面前:“对电影的兴趣究竟是暂时的爱好,还是将来毕生追求的事业?”
为了最终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章惠兰与父母亲有一次深刻的交谈。父亲章孝严认为电影只能作为业余消遣,难成一个人的终身职业。但是意志坚定的章惠兰勇敢地反驳了父亲的观点,她向父亲表明电影是种刻骨铭心的爱,决非普通的喜欢,既然如此深爱它,为什么不能作为自己的职业呢?
面对父亲的阻挠,章惠兰惟一可求助的就只有与自己有着同样艺术爱好的母亲黄美伦,她劝说丈夫:“既然惠兰深爱电影艺术,她本人又有这方面才能,为什么让她放弃心中所爱而去另外追求其它她不喜欢的职业呢?如果我当年不为考虑生活改学外语的话,那么,我现在很可能也会在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所以,我不希望女儿再像我一样,牺牲了自己特有的艺术才华!”
(章惠兰为章孝严拍竞选广告,发父亲的“手”为主题。)
慢慢地,章孝严也开始理解了女儿的意愿,便鼓励她说:“好吧,既然惠兰那么自信,那么执著地追求电影,就让她大胆向前闯吧。我们做父母的自然乐观其成!”
最后,全家人都支持章惠兰以《台湾新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作为她在辅仁大学社会系毕业的论文标题。无疑,章惠兰毕生从影的目标,正由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父亲章孝严当然希望他女儿在辅仁大学毕业后,也能在社会学专业上有所建树。可是,从小意在艺术而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的章惠兰,选择了与从政背道而驰的新路。在她看来从政自然荣耀,可当章惠兰看到蒋家第三代接连在台湾政治舞台淡出,而蒋家的第四代人,如蒋友梅、蒋友松、蒋友兰和蒋友柏等人,大多离开台湾,远避海外。他们都毅然选择了与蒋家第一代、第二代截然不同的经商之路。特别当她在报上见到蒋友松对记者发表的《蒋家第四代经商不从政》的新闻后,对章惠兰的震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也许正是她看到蒋家第四代人选择远离政治的道路,更促使她坚定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