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式婚礼场地设在野外。参加婚礼的人们围坐一圈,如无椅凳,席地而坐,更有情趣。宣布婚礼开始,主婚人上前点燃篝火。在欢快的乐曲和热烈的掌声中,新婚夫妇成双成对并肩入场。大家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翩翩起舞,祝愿新婚夫妇永远幸福。与此同时,也可穿插举行文艺联欢活动。举行这种婚礼仪式,一般选在晴朗无风的春、秋之夜,场地应选择较为空旷并有灭火设备的地带。这种婚礼仪式要求组织严密,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
三、宾前婚礼型
宾前婚礼,是一对新婚夫妇邀请少数人参加的小型婚礼。其特点,一是规模小、经济实惠、宽松、自由;二是仅以一对新婚夫妇为中心。
1.家宴式婚礼
婚礼一般在新婚夫妇家中举行。选定日子,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相聚。家中备有糖果烟茶和适量酒菜。如婚礼在晚饭后举行,可在家中点燃数盏红烛,以增添喜庆气氛,也称“红烛家宴婚礼”。喜宴上,来宾向新婚夫妇祝福,长辈向新婚夫妇提出希望。喜宴前后,可搞些有意义的游艺活动,例如猜谜语、对对联、赠诗言,以及书法、绘画、小手工、小魔术、小幽默等,还可请老年人或小朋友表演节目。
2.郊游式婚礼
这是春光明媚或秋高气爽之日在郊外举行的一种婚礼仪式。地点应选择风景宜人、环境幽稚处。新婚夫妇与前末参加婚礼的亲友应备有简单餐具和食品;如条件允许,亦可在婚礼仪式举行处野炊。婚礼仪式可因人因地而异,除表示祝福外,主要是游玩。可搞一些有意义的小型联欢游戏,例如捉迷藏、赛马、爬山等。还可在山顶预定地点举行婚礼仪式。
3.冰雪式婚礼
这是以冰天雪地为背景举行的户外婚礼仪式,这种婚礼更加气象万千。北方城市利用本地滑雪场、滑冰场、冰灯公园举行婚礼仪式,使人们如身处仙境,给婚礼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农村则利用严冬农闲之机,借冰雪天然美景,进行户内户外相结合的婚礼仪式。这种婚礼的举行,往往与民间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例如踢键子、踩高跷、摔跤表演、武术表演、赛马等。
四、旅游婚礼型
旅游婚礼是一对新婚夫妇根据共同兴趣和愿望到外地旅行游玩的婚礼形式。这种蜜月旅行,无论是登高览胜、水上泛舟,还是去深山古刹寻古探幽,或是到现代化城市去观赏市容、采购衣物,都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怀抱中享受无穷的乐趣,将给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举行旅行结婚,须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支付能力作好旅行预算;
第二,要根据夫妻双方共同的志趣和爱好选定旅游地点和路线;
第三,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旅行方式和活动安排,例如身体状况,是否晕车,晕船,某个旅游点是否有亲戚、朋友等;
第四,经费预算和活动计划都要留有余地,以备万一。不妨多准备几套行动方案,以保证旅游生活的顺利和愉快;
第五,随身带上《结婚证》、《工作证》、《居民身份证》、外地亲友的住址和电话、《列车时刻表》、笔记本等;
第六,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例如替换的衣服、鞋、袜、毛巾、牙具、卫生纸、常用药品、餐具、照像机等。
五、“双合一”婚礼型
“双合一”婚礼是在婚姻登记机关举行的婚礼仪式。婚礼仪式的程序可繁可简;可以邀请亲朋前来参加婚礼,也可不邀请;可备有简单茶点、饮料,亦可不备;可举行简短,小型音乐舞会,亦可不举行;婚礼仪式主持人可请婚姻登记员担任,也可由婚姻当事人提出方案,与婚姻登记机关协商决定。这种婚礼仪式的特点:一是把婚姻登记员颁发结婚证书的法律程序放在婚礼仪式上进行;二是对举行婚礼的程序、规模,婚姻当事人有较大的自主权;三是花钱少,时间短,典雅庄重。目前,涉外婚姻、涉港澳台胞和华侨婚姻多采用这种婚礼形式。
举行婚礼仪式,有些国家是结婚的法定程序或宗教制度。在漫长的旧中国,是结婚的必经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姻法》规定“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这就是说,结婚的法定程序仅仅是结婚登记。从此,婚礼仪式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举行,也可以不举行,不受法律约束,完全依婚姻当事人的意愿而定。
六、迎亲奇趣
仡佬族“不打不成婚”
居住在云、黔、桂等省的仡佬族人,举办婚礼就像进行一场战斗。新郎迎亲时要请四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两个提着送给新娘家的酒肉,两个肩扛大扫帚,给新郎做保镖。迎亲的路上很不太平。新娘家已派出几拨人马埋伏在山路上,不知何时何地会杀出来抢夺新郎送的酒肉,一旦得手便一阵风似的跑到远处的山坡上吃光喝光。新娘家此举是表示他们已为婚礼准备足够的酒肉,不劳新郎再送了,但新郎盛情难却,只好派“强盗”抢走。新郎一进寨子,迎接他们的是一群手持棍棒的男男女女,蜂拥而前,争打新郎,此举称为打亲,婚前痛快地打过了,婚后夫妻便不再打了,一定会和睦相处。这时,担任新郎保镖的两个小伙子抡着大扫帚,保护新郎。不过,不能还打新娘一方的人,所以,小伙子要借机在泥塘或土堆上把扫帚弄得很脏,抡着往打亲者身上抹,乘打亲者后退之机,杀开一条路,让新郎进到新娘家,只要一只脚进门,打亲即告结束。新郎和他的伴郎转而受到新娘家和乡亲们热情的款待。
彝族迎亲“十面埋伏”
小凉山一带的彝族人在婚礼前,要在约定的日子,由男方派出两个小伙子,牵着一匹装饰得五彩缤纷的马,驮着新娘的嫁妆,背着一壶酒,到新娘家接亲,这两位接亲的小伙子,必须行动机敏,奔跑如飞,因为去女家的途中很不太平。女方寨子里的姑娘,早已集合完毕,兵分几路,在迎亲者可能经过的所有路口,设了埋伏。单等迎亲的两个小伙子来时,一棒锣响,当场擒住。倘若两个小伙子中伏被擒,后果不堪设想。姑娘们要用水把他们淋个透心凉,还要用锅底灰把他们抹个大花脸,顽皮的姑娘还会逼他们学猫叫狗叫,或令他们在裙上钻几回,如是等等。所以,迎亲的小伙子们一进女寨地界,就东张西望、小心翼翼,一旦伏兵杀来,立刻把马拴在路旁,将新娘的嫁妆和酒放在地上,然后逃之夭夭,跑到山上。姑娘们追踪不上,就回到路旁,清点一番战利品,把马和嫁妆都送到女家。两个迎亲的小伙子要在山上冻饿一夜,不敢入寨。第二天早上,女家才会改变态度,派人恭恭敬敬地把迎亲者请下山来。
满族新郎“三射新娘”
东北的满族人,在婚礼上有很多避邪的讲究。新娘的花轿到了男家门口,新郎正手持弓箭迎候着。花轿停下后,新郎张弓搭箭向花轿连发三箭,目的倒不在煞煞新娘的威风,而是驱逐途中附来的邪魔恶鬼。发过三箭后,新娘才被两个年轻的伴娘搀下轿。新娘在入洞房前,要跨马鞍。因为鞍与安同音,所以,跨过马鞍即表示从今以后能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刚进洞房门,即闪出一位小姑娘,手持两面镜子,对着新娘照一照,然后分别挂在新娘的胸前背后。镜子是妖怪最怕的东西,可使它们无处藏身,新娘前后挂上镜子,就没有妖怪敢近前作祟了。接着又转出第二位小姑娘,送上两只宝瓶,瓶中装着红粮,瓶口用红布扎紧,新娘要一边腋下夹一只。据说宝瓶亦属镇妖佑福之物。随后,还要有人来撒五谷,攘除青羊、青牛、乌鸡之煞,经过重重保护,新娘才到达终点被搀到炕上坐帐,或许妖魔也极喜欢在婚礼时凑热闹,但是它们却是不受欢迎的客人。
土家族迎亲“摸米”代庖
土家族的婚礼,新郎不亲自去女家接新娘,而是派一个代表,土家语称为“摸米”的小伙子随着花轿去迎娶。还有许多小伙子陪同“摸米”一同到女家。“摸米”混在这些小伙子中,没有任何标志。迎亲的队伍到了女家,陪十姐妹和新娘家的房族姐妹们,要把“摸米”找出来。一旦找出来,大家会擒住他,抹上满脸的锅底灰,表示对这个把她们的亲密姐妹接走的人的愤怒。可是,来的小伙子们大多年纪相仿,高矮胖瘦也差不多,要从中分辩出谁是“摸米”,实在是难事。女家姑娘们也根本不费这个脑筋,见到接亲的小伙子,一概往脸上抹灰,于是发生一场混战,小伙子逃,姑娘追,嬉笑声讨饶声,闹成一片。来接亲的小伙子们心底里都希望被误认为是“摸米”,好互相追逐嬉闹一番,姑娘们越是抓不到真的“模米”,被怀疑为“摸米”的人也就越多,最终全都被抹成了花花脸。有些姑娘、小伙子借助相识,以后竟成了情侣,所以,找“模米”被当成未婚男女交友恋爱的一个大好时机。
维吾尔族载歌载舞迎新人
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闻名全国,舞姿优美,热情奔放,节奏感强,尤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见长。维吾尔人喜爱跳舞,人人能舞,随时随地都会即兴跳起动人的舞蹈。这样的一个民族在喜庆的婚礼上当然更少不了跳舞。当今的维吾尔人接新娘用上了小轿车,但如此便捷的交通工具,往返一趟,也要花上近一天的时间。接亲的队伍到了女家后,女家的姑娘立刻在宽畅的大院中举行舞会,男男女女围成圈,圈内时而一人独舞,时而二人对舞,周围的人则快乐的拍手唱和。小伙子会请新郎新娘下场一层风姿,但害羞的新人百般推辞,最后只好由傧相代舞一番。迎亲车队返程后,还未上大路就被一根横拉的绳子拦住,绳子那边一群小伙子正兴致勃勃地跳舞,见到迎亲车,非要新人下车共舞一场。傧相只好下车,奉上几瓶美酒,车队方得通行。有时,热闹的十字路口,突然窜出个须发皆白的老头挡在车前跳起了舞,顿时行人也都加入舞蹈的行列,以此祝福新人。待车队到家,天已黑了,而等待他们的仍是一场更大规模的舞会。
朝鲜族新郎推木雁“雁偶终生”
朝鲜族婚礼上有项新郎推木雁的仪式。新郎到新娘家后,被女方的司礼人引到专为新郎准备的屋院中,从前院直到屋前台阶,都铺上了席子或地毯。新郎进院后,立刻有人送上一把系有绸布坠子的扇子,并将一只木雁放在新郎面前。新郎对雁行一次礼,然后跪下身来用右手握扇,用扇抵住木雁向前推,一直到台阶前。推雁很有讲究,不能把雁推翻,否则新郎将被视为性急、笨拙。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新娘家往往在铺席或毯时在下面藏了石块或别的机关,一心想出新郎的丑,因此新郎推时要耐着性子,小心翼翼。聪明的新郎则明扇暗手,稳稳当当地把木雁推到终点。推完木雁,新郎才能把新娘接走。为什么要推木雁呢?这里包含着对新婚夫妇最美好的祝愿。雁一向被视为婚姻的吉物,雁一生只配偶一次,以后双飞双宿,形影不离,不管雄雌,一方先死,另一方则孤守一生,不再配偶。因此人们祝愿新婚夫妇也能具有雁一样的品格,恩爱厮守,白头偕老。
蒙古族迎亲“走马夺缨”
蒙古族迎亲,要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马术比赛。迎亲时,新郎和若干陪郎个个骑着俊马来到女家,女方也要出与男方同等数量的骑手送亲。在返回男家的途中,新郎和陪郎,要想方设法尽快赶回去,而女方的送亲骑手则千方百计地拖延路上的时间。于是女方的骑手便抢夺戴在新郎头上的缨帽,到手后就往回跑。男方的骑手则要追上去抢回来,就这样抢过去夺回来,双方围追堵截,在笑语喧天中展开一场马术比赛,像打马球一样,双方骑手的马上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时,男方采取斗智不斗力的办法,在半路上摆下酒席,给送亲骑手吃喝,面对如此盛情,女方的人只好下马。而男方的人则轻轻松松地回到男家。这种抢缨帽的活动,在蒙古族婚礼中十分流行。有些部落是在婚礼后送女方客人回去时举行。按规矩,男方要送出十里,在这十里之内,女方客人走马夺缨。如果未出十里缨帽被女方抢到手,男方要将女方客人重新请回男家,再欢宴一番。如果十里已过未能得手,男女方就互相道别了。
苦聪人新婚敬老
在哀牢山主峰大雪锅山周围居住的苦聪人,新婚之日要进行敬老活动。婚礼完毕,喜宴散后,新郎新娘要烧几锅热水,请全寨的聪木(长辈)洗脚。水烧好后,新郎端着木盆在前边领路,新娘用竹筒背着烧好的热水跟着新郎挨家挨户串。每到一家,新娘在新郎的介绍下,都要恭恭敬敬地喊:“阿人”(阿爷)、“阿娆”(阿奶)、“阿哦”(阿叔)、“阿米”(阿婶),“糯髁测唠”(请您洗脚)!长辈们用热水洗过脚后,也热情地回答:“糯呕过喃”(祝新人幸福)!就这样,要把全寨有长辈人的家庭走完。等到全寨的长辈们洗完脚,新娘再背着竹筒跟着新郎向自家走去。这时,新娘已是腰酸背痛,精疲力尽了,可新娘的心里却是甜美的,因为,新娘要在这个村寨永久地生活下去,她要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新娘在给长辈们倒水洗脚时,尽可能做得周全、和善。人们将要从新娘的言谈举止中评论新娘的人品。这一风俗谁也说不清是从哪一朝哪一代传下来的,它却对苦聪人尊长敬老的风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佤族青年架桥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