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安和
安定与清闲,淡定与心静,是我退休后的基本状态。此间免不了爱回味自己的经历。生活上的酸甜苦辣,工作上的起起伏伏,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可谓是“感时光易逝,岁月老来思”。然而,在我的脑海里,记忆最深的当属1968~1971年的知青生活。到农村第一天的悲切,上早操被狗撵的狼狈,杀羊改善生活的兴奋,骑驴买粮的刺激,上山砍柴的悲惨,戴棉帽子睡觉的稀奇,送小孩过河的惊险,帮助破案后的喜悦……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经常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我还时常和妻子、亲朋好友讲起这些事。有时妻子风趣地说:“你别讲了,我的耳朵都被磨出茧子啦。”
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纪念日时,我和同学们首次回到了当年下乡的盖县旺兴仁公社郭堡大队,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曾经的方言、小路、山水、泥土和少量的旧房子;陌生的是乡里有了一条进沟里的柏油马路,通到村里的长途汽车,新建的红砖瓦房和一处农贸市场……再次近距离地亲吻它的容颜,感受到它快速跳动的脉搏。
公社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设宴款待。当年的大队冯书记还热情地把我们接到他家里,住了一宿。这些,浓浓的乡情让我们为之震撼。这块土地没有忘记我们,这里的人们没有忘记我们。从那以后,我们几乎每年的十月份,都要回一趟青年点,好像那里有我们的牵挂,非去不可似的。有人说:“这是知青情结。”也许是吧。距离我们下乡已经过去了四十三年,这个情结不但没有淡化,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的强烈。它促使我拿起这笨拙的笔,写下那刻骨铭心、念念不忘的知青往事,以完成我终生的一个夙愿。
其实,在对待知青上山下乡这件事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想用文字记录这段知青往事,一方面是表达我的一份眷恋之意,因为郭堡村是我能够自食其力的第一个地方,郭堡村人也是教会我生存本领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的包容,留给了我青春年少未来的一片蓝天;是他们的帮衬、扶持,使我得到了内心的洗礼和锻炼;是他们的善良,让我懂得了给予和报答。另一方面也是表达我的一份感激之情。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郭堡村那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田在山坡上,人住山脚下,出门不沾泥,步步踩石头的穷乡僻壤的模样。我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战天斗地”地磨炼,从这个角度,我发自内心地说,我应该感谢郭堡村,感谢那片土地。由于我当年不懂事,没少闯祸,都是郭堡村的冯书记代为受过。每每提及此事,我都心感不安,像有一种负罪感。所以,今天我要十分郑重地说一声,谢谢郭堡村的冯书记。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在郭堡村做的每一件蠢事和傻事,不是领导挺身而出,为我据理力争,就是好兄弟柱子抢前一步,为我揽过。尤其是每当我遭遇险境,翔子、二家、斌子和一些女同学,帮我化险为夷。所以,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要说上一句:感谢你们。当我说出这声感谢的时候,我笔下经常出现的兄弟柱子、翔子都已经先后离开了我。每当想起他俩,我都会感到揪心地痛,泪如泉涌。是想念,更是怀念。他俩在我的脑海中还是当年那个“年少闯五湖,心胸胜万夫”的形象。多少次,我都在大街上寻觅着他们的踪影或期许在梦中相见。我写此书,也是为了纪念他们,昭示那个年代的兄弟之情,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他们的精神还在,我们的友谊长存。
其实,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为了写好自己的故事,也是颇费了一番工夫。我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尤其是学习了一些文学常识和写作方面的知识。我把下乡的经历基本定为不是文学创作,而是记录描述的回忆录。村子是啥样的;下乡后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故事的由头是怎么一回事;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经历和情景再现。经过在脑海中三五次的捕捉,后又请了一些同学们帮着回忆。特别是为此事,我和我爱人专程回了趟郭堡村。通过进一步与冯书记和对村里人的采访交谈,使我笔下的追忆思路更加地清晰,每个故事的情节也更加细腻起来。书稿内容上,大体上被分成三部分。结构上,以故事形式串联。情节上生动鲜活、身临其境。语言上,从多角度、多侧面,突出现场感。通过琴声、河沟石缝里流出的哗哗流水声和同学的哭声,把刚下乡那会儿的悲伤心情,声情并茂地记录下来。早操时的脚步声、犬吠声和口号声,打破山村早晨的宁静,记录得入情入理。尤其是通过对吃、住、行、干等各方面生活的白描,把艰苦生活、历练成长纪录得充分有趣,一目了然,富有感染力。特别是突出生活、工作的心理等一些细节,叙述得有声有色、个性突出、颇具看点。
总之一句话,《写给今天的回忆》不是生涩的照搬生活,而是既还原于当年的此情此景,还符合我们那代人的时代特征和当时的年龄特点。结构斟酌,内容丰富,语言特色鲜明,很有可读性。
当然,我写的《写给今天的回忆》的宗旨,不是为了出书而写,也不是为了产生轰动出名求利,而是想通过记录这段特殊的共同经历,与同龄人共勉。回忆是美好的,即使有过失败和挫折,但也是你人生一大收获。回忆是骄傲的,因为你从最艰苦的岁月走过,没有退缩,证明你是一个硬汉子。回忆是幸福的,抚今追昔,你今天的成就也是那时打下的基础。回忆是希望的,你今天遇到的困难,能比当年还难吗?保留一点当年的知青精神,前面就是一片曙光。有时,我们都愿用自己知青那一段艰苦岁月来教育孩子,而孩子们总是回答,那是什么年代?和我们有啥关系。我的一位同学曾带念高中的孩子去当年下乡的地方,孩子下车后,看着群山环绕的山村,稀稀拉拉低矮的草房,灌木丛生的荒凉景象,望着自己的母亲,十分质疑:“这儿是人待的地方!那些年,你们是怎么活的?”是的,对今天讲名牌、追时尚、生活富足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当年的生活确实是不可思议。我觉得在他们身上缺少一种东西。有的孩子说自己的父亲能干,母亲能吃苦。那你们为什么不能?又差在哪儿呢?多听听长辈讲的上山下乡的故事,你们就会了解知青人的铮铮铁骨是怎样炼成的。青年人应当从他们的经历中悟出点什么,这也许就是我写此书的原本目的。
知青生活对我个人而言,虽然只有三年多时间。但通过这段特殊印记来总结人生,记下过去的知青生活,留下今天的笔墨,留给未来一点回忆,对我这个老知青来说,是何等的快乐之事。
我相信,《写给今天的回忆》会给您带来那年、那月、那山、那人、那村、那狗的真实画面。供您悦目,并以此代序。
落笔于辛卯年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