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故事。
老庚是这个小城名声极好的老邮差,为投这封信他已放弃好多休息时间了。
信寄自台湾,收件人英儿,收件人地址是小城莲花街。可莲花街早在解放初期就拆除了,居民迁到哪儿的都有。老庚几乎跑遍小城的大街小巷,也没找到收件人。他询问了户籍警,确证小城现没有英姓。手捏这封“死信”,老庚一筹莫展。突然他眼前一亮:英儿——按中国人的取名习惯,会不会是一个人的小名呢?想到这,他的信心又来了,利用上班时间,走街串巷,打听小名叫“英儿”的人,可找了十多个小名叫“英儿”或“英子”的,但都不是收件人。
一日晚餐后,他和老伴闲聊时讲了这件事,叹口气说:“唉,人家寄件人还不知如何着急呢!”老伴道:“哎,你不能按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给人家去封信问个详细吗?看收信人姓名和地址有没有弄错?”
“这倒是个好办法。”老庚呷了一口茶,“想不到你老太婆头脑比我灵光,这事明儿就办。”
第二,老庚就向台湾发了信。
寄件人傅先生很快复了信。信中说,他的家父几个月前仙逝了。临终前留下遗愿——将骨灰运回大陆安葬。但他们傅家在大陆无一亲人,来大陆安葬似有不便和不妥。唯一知道的是家父在大陆时和小城莲花街一首饰匠的女儿有一段情缘。遗憾的是家父临终前却怎么也记不起她的姓名,只记得她的小名叫英儿。还恍惚记得英儿左脖颈上有一月牙形胎记。家父嘱他尽力找到英儿,以了却夙愿。傅先生在报上登了几次寻人启事,都无效果。最后又怀一线希望,投书一封。
老庚被傅家一片诚心所动,他决心尽力找到英儿。
过了些日子,傅先生接到老庚来信,说已打听到了英儿的下落……
傅先生很快和英儿取得了联系。不久,他就携妻女来到小城。精神矍铄的老太婆英儿热情接待了傅先生一家。傅先生吐露了欲在大陆认亲的心愿,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选一个吉日,傅先生和妻女随英儿来到郊外的一块向阳坡地安葬了家父。
回台前,傅先生送英儿一大笔钱和两副玉手镯,都被老人婉拒了,她只收下一对宝岛椰雕。
傅先生还专程到邮局谢了老庚。临别,老庚赠给傅先生两盒《中国民歌》磁带。
“岁月无情啦!傅先生和他的先父大概不会想到,英儿已早不在人世了。”送走了傅先生,老庚发出沧海桑田般的感叹。
“这回也算帮你做了桩善事。”老伴摸了摸左脖颈上特意到美容院做的月牙形胎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