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一词,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我想,不是因为它不是个问题,或许,中国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中国的国情太复杂了。
在日本,年轻人也被讽刺。有个说法叫“若者(Wakamono)”,意思是“年轻人”。一般是只有大人(中年人)带着令人不舒服、不带有任何建设性的语气说,“现在的若者怎么不好好学习,有的还变成宅男,一点责任感和斗气都没有。我们年轻的时候……”
就这样草率地拿出“若者”发泄自己平时工作生活上的不满与压力,这是日本大人的常态。的确,在老龄化现象不断加深的日本社会上,年轻人如何度过青春,面向未来,是个牵涉到国家生死的关键问题。因此,大人们才带着一点点嫉妒的口气谈论年轻人。对此,带着朝气和脾气的年轻人表现出一点点叛逆的精神,更不听话,还是,默默奋斗?
我在想,中国的大人和年轻人的关系也是否如此?
毕竟是异国他乡的事情,我也不多干涉内政。但作为观察者,至少可以肯定的是,“80后”这个充满“阶级斗争”色彩的词汇登场,本身意味着中国年轻人的责任重大,其心态和走向必将决定中国的未来。未来是青年的。
之所以社会如此地讽刺,甚至痛骂“80后”,一方面是他们在期待你们,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嫉妒你们。毕竟,中国80后生活在国家已经走向改革开放这一高速发展时期,享受着相对或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这一切,那些正骂的人们在青少年时期未曾享受过。
“蜗居”也好,“蚁族”也罢,这些新概念的出现以及国人对此的热烈讨论,是让我感到新鲜的。因为,若在日本,或在香港发生,它们不会成问题。众所周知,香港年轻人“蜗居”天经地义。东京生活也是如此。我一个东京大学毕业,目前在高盛集团工作的哥们儿每天工作20个小时,住在东京最贵的六本木,一个月的房租费大概20万日元(15000元人民币左右)。我说这么贵,应该很大吧。去了之后才发现,竟然只有20多平米。
“蚁族”还有点北京特色。这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与物价的失衡,大都市生活的成本以及由此产生对未来的不安等现象有紧锣密鼓的关系。我很敬佩“蚁族”及其庞大的后备军。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不同,他们有智力和体力,毅力和耐力,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对于社会问题,甚至国家大事,也保持着相对敏感的神经。但愿他们的未来光明正大。
前些时间,我上了窦文涛主持的《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谈的是“80后”和“蜗居”。我在节目里说到,“80后本来就是个蜗牛,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然而,不经头脑说出来的一句话后来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年轻人买房等于谋杀未来。”
我并不是否定或反对年轻人买房子,深知不管多不合理,多不人道,买房对绝大多数中国80后来说是获取“安全感”的唯一途径。我只是表示怀疑,付出那么多成本“换来”的安全感是否很虚伪?只有房子才能找到结婚对象的男人是否很虚弱?为买房而奋斗这一倒过来的逻辑是否很虚假?
唯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都是“80后”。
加藤嘉一
2010年4月15日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