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章千古事,教育更是千古事。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不仅要有大师,在教学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还应有具有鲜明个性、博雅学识,兼具风骨和品质的校长,他们保存、播种着理性、博爱、文明之花。回眸中,有蔡元培、梅贻琦、唐文治等教育大家,多少年过去,这些校长的风骨仍然余韵悠长,所作的道德文章代代相传,让晚辈们高山仰止。
现在的大学,跟以前的经典学府相比早已有了根本的转型,以前是培养社会绝对精英的殿堂,现在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为一身的教学研究机构。但是校长的使命,一直没有变化。儒学经典《大学》有个纲领旨趣,可以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这个“大学”不是指我们现在的高校,它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种“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但是,此“三纲八目”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是一种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作为一个中国的大学校长,不仅应该这样铺设自己的生命历程,也应通过管理的理念、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要求或者其他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学生——未来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们登上这个阶梯。
大学校长者,乃大学所尊者,亦有大作为者。大作为可以在学术领域,可以在教育理念,也可以在管理实践。我总以为,大学校长,首先应是个教育家,他具有鲜明而崇高的育人理念,是提倡并代表大学精神的人,是培养一所大学灵魂的人,他还需要洞悉社会的需要和学科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因此,大学校长的责任,是对学生的责任,要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生活,理解人性的力量,做好对人生的设计,帮助他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现代社会赋予大学的功能很多,对大学的期待很高,不仅在校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校外寻求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支持、要着眼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等等,所以大学很忙,大学校长很忙。但是,大学生是年轻的,年轻人的心是飞扬的,是不爱教条的。林金桐校长很明智,选择了一种跟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最为随性的形式——演讲,也就是说选择了一种用亲切、美妙的语言来讲深刻道理的方式。也许,这不是他刻意的选择,而是他天生就具有的一种能力。他每一次演讲,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不落俗套,不讲空话,都是大学生实实在在关心的话题;不矫饰、不迎合,说的都是与心灵、与成长有关的硬道理。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过着名的传播过程“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给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从而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我很想用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式来解析林校长做的这件漂亮事,即林校长(who)通过给一届届大学生(towhom)演讲(inwhichchannel),“流露真情”,给他们讲大学精神、讲学术规则、讲三维人生(saywhat),取得了垂世立教的效果(withwhateffect)。
灼灼其言,护学之心,溢于言表。虽然我与金桐相识多年,至今还没能在现场听过他的演讲,但当我阅读这个讲演集的书稿时,还是可以感受到他演讲前的精心准备、现场学生的欢欣热烈。难怪北邮的学生说“林校长演讲日就是我们的节日”。北邮的学生是有幸了!掩卷后我也长思:大学校长,实在是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是为序。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7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