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有一种习俗,在腊月二十四那天要“送灶神”。据道教传说,“灶神”又被称为灶王爷,他常年呆在人家的厨房中,表面是掌管人们的饮食,其实他还身负玉皇大帝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考察每一家的善恶。然后在腊月二十四那天,跑到天上去跟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要知道,百姓不是圣人,况且,民以食为天,为了添饱肚子,在厨房里难免有犯错的时候,所以百姓对灶王爷是既敬又恨。为了让灶王爷到天上报善不报恶,在送他的那天,百姓们开动脑筋,就给画像里的灶王爷的嘴上抹了一层蜂蜜,意思是糊住他的嘴,不让他乱讲话,或者是,吃人嘴短,到天上去不要打小报告。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关于告密的。它发生在地狱。
阎王爷手下有个怪物叫“谛听”,据说它只要把耳朵贴到地面,人鬼神三界的所有秘密都能听得来。有些人在死后下了地狱,认为自己该上天堂,就大喊冤枉。阎王爷也不制造冤案,把“谛听”叫出来,趴在地上一听,这个大喊冤枉的“鬼”的所有秘密就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谛听”每天的工作就是趴在地上听,然后把认为重要的信息报告给阎王爷。
这两个故事透露出了四个信息。
即使是在天堂地狱,也有打小报告的情况;之所以有告密现象存在,是因为在上者的鼓励与支持;即使是有预知能力的神鬼,对他人也是不信任的。最后一个信息:百姓们对付打小报告的人有方法。
一些透露出来的信息不得不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任何地方都会有告密现象存在,所以,想要釜底抽薪,让小报告不出现,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如何对付告密。
我们的古人早在法家将告密法律化之前,就有过关于是否应该提倡告密的争论。
《论语》中:叶公对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些人真是正直,他发父亲偷了只羊,他就立即告密。”(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认为这样是卑鄙行为,说:“我们那地方的正直之人不是这样的,大家谁都不告密,不揭发亲人的犯罪行为。”(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我敢说,若是在今天,孔子用他的思想去行动,肯定会被活捉。因为,他犯了包庇罪。不过,这或许也就是中国古代对告密持续争论不断的一个焦点所在。孔子犯包庇罪,那是法家的看法。在孔子看来,人类社会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上,这种社会里,父子最亲,是社会网络第一层关系。倘若一个人能够舍弃父亲而不顾,那么,他还能顾什么呢?这种人在孔子看来是毫无品德毫无人性的。当然,这还不是孔子提倡“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主要理由。孔子认为,从父子亲密关系来说,儿子出于“大义灭亲”来揭发父亲的几率太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大利灭亲”。孔子可不提倡“利”,所以,如果在上者因为奖励极少的“大义灭亲”而鼓励了绝大部分“大利灭亲”的话,那么就会破坏社会的淳朴风气,“家”都处在这种“利”的基础上,“国”就不稳了。
孔子说了半天,虽然触到了问题的实质,但他的解决方法实在让人不敢苟同。倒是法家的韩非快人快语。他说,如果真有某个爹偷了羊,他的儿子去告发,一个正直的官吏应该把这个儿子杀掉。
这似乎有点极端,吕不韦就出了个好主意,他说,既然父亲犯了罪,儿子去告发也是犯罪,那么不如这样。儿子先去告发父亲,当法官判了父亲刑罚后,儿子再站出来替父亲受过。但是,儿子和父亲一个都不能死。因为,告发父亲是“信”,替父亲受罚是“孝”。这二者都是天下提倡的,所以,父子二人不但保住了性命,儿子还得到了“信”、“孝”的最高评价,并且吃了一顿美味的涮羊肉。
可这并不是最完美的处理结果,或者说,虽然遏止了告密,但却失去了公正。
随着儒家地位的确立,“父子相隐”的主张居然为后世所接受,历朝历代都有帝王对此有贡献,汉宣帝曾颁布过“亲亲得相首匿”的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可以看作是历代“亲亲相隐”的原则,他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二、告发应相隐的亲属有罪;三、两类罪行例外,一是谋反、谋大逆、谋叛等重罪。
“亲亲相隐”的原则是使亲属之间的相互告发大为收敛了,但是,告密并不仅限于此。还有很多类型的告密,比如乡里、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告发因为一些在上者的鼓励,常常会掀起滔滔巨浪。而这也正是告密必须客观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浪花里有我们推崇的揭发丑恶,当然,也有我们鄙视的栽赃陷害。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对付喜欢打小报告的人很有一套办法。有一次,宋太祖任命他为主将,率军征讨南唐。临行前太祖交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听命者斩之。”又问曹彬还有什么要求。曹彬说,请求皇上恩准,调用将军田钦祚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
这一请求弄得许多人莫名奇妙。大家都知道,这个姓田的是个典型的喜欢打小报告的人,这样的人虚度人躲还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把他弄到自己身边呢?
曹彬就对心腹言明道理:此番南征,任务艰巨,时间要很长,需要朝中群臣的同舟共济,自己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断进谗言捣乱,这很有可能坏了大事,而这个田某就极有可能是这样的角色。要防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派他点用场,分他点功名,堵住他的嘴。
“堵住他的嘴”可能是曹彬从百姓对付灶王爷那里学来的对付告密者的技巧,这既可爱又可悲,因为它告诉我们,对付告密者,我们只能采用给他甜头的办法,让他闭嘴。而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为,无论什么时代,除了道德与法律所要求的告密之外,所有的告密行为都是卑鄙的,都是小人所为。君子非不为,而是不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