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希望在新东方确立的一个信念就是:新东方是引领中国教育走向优秀的一个教育机构,而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
有一句话叫作“教育改变人生”,或者说“教育改变命运”,我认为这句话说得不完整。为什么?教育是改变人生和命运的,但是它一半往好的方向改了,另外一半却往差的方向改了。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内,包括大学教育,都是以死记硬背为主,而不是以开创性、创造性的教育为主,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也要分出好坏来。
Education这个词到底把人引向何方?我始终希望在新东方确立的一个信念就是:新东方是引领中国教育走向优秀的一个教育机构,而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引领中国教育走向优秀意味着优秀的教育使一个人优秀,也使一代人更加优秀。
新东方每年接收近60万学员,每年60万意味着l0年就足600万。如果我们能使60万学员都变得相对优秀,就意味着能使一个民族相对优秀。新东方还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学生,比如图书、期刊出版。
我希望在座的所有老师能够牢记,当你在课堂上教课的时候,或者当你出书写文章的时候,你要保证你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新东方应该能够成为使中华民族更加优秀的一个机构,这是我们的信念。
——2004年俞敏洪对新东方管理者的讲话
背景分析
“新东方的目标和使命是:引领中国教育的未来,目标是培养所有的新东方学生更加优秀,使得中华民族更加优秀。”俞敏洪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始终不忘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抱负,他一直强调新东方唯一的定位就是教育本身。这在一个靠留学培训撑起的新东方商业循环中,无疑是一个崇高而有价值的目标。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新东方的教学内容、形式、媒介,就和传统的教育弊端划了清界线。因为看到了教育的短期问题,俞敏洪从新东方的老师开始,竭力塑造一种全新的教育观点,向每一个老师强调新东方教育的倾向和使命。
在新东方的第一批明星教师中,有着中外教育背景的海归教师,其新颖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同样也发挥了榜样的作用。当传统教育下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新东方的新方法和理念后,也更容易接受新东方的教学内容。
反过来,俞敏洪的实践证明,新东方的课堂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这不但提高了学生们对西方教育的认知水平,也让新东方教育的口碑变得更加具有时效性。实际上,即便学生们留学多年,说起新东方的名师教育来,仍然是赞不绝口。
但是,俞敏洪曾一度受到外界的质疑,有些人指责俞敏洪的新东方激励,对于留学潮和人才流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不少新东方员工也增加了心理负担。但在俞敏洪看来,这样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教育和文化是优秀的,而新东方正是一个让学生掌握语言武器、学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民族在交流中融会贯通、吸收世界文明精华的中介。把新东方的事业、教师的目标定位于民族开放和学习的纽带,这一点是新东方教育20年来发展中始终坚守的使命和底线。
事实上,新东方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更是让俞敏洪对于自己的使命充满了责任感。即便在2007年新东方股价连翻5倍,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见证了来自东方的新传奇,俞敏洪仍然冷静地说:“财富已经不是今天新东方人的第一追求,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以赚钱为终极目标,肯定做不长久,钱只是过程和手段,为了目的服务。新东方现在的最高目标,就是教育和教育产品的开发,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为中国未来的教育打开道路。”
其实,对于从创办新东方开始就怀抱教育的伟大理想的俞敏洪,始终对于教育的未来,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取向有着某种深入灵魂的坚持。这种坚持,是新东方的教育使命,更是新东方的管理者教育前瞻性的一种特质。
随着新东方事业的不断拓展,企业和理想的拉锯、挣扎和纠结不论如何激烈,俞敏洪更是对自己的使命充满了责任感。这样一种坚定的教育观念,必将让新东方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拓展透析
在讲台上永远以激情和励志传达正能量的俞敏洪,在生活中其实有着另一面。这一面是他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教育企业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在北京地区办个小型的人文大学,占地500~600亩,靠山面水,学生们可以安静地在湖边读书,年老后我也能去那里讲讲课。”“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开始实现,地址已经确定,大学已经开始建设了,我将来一定把它办成百年名校。毕竟从小我的母亲就希望我能做个‘先生’。”在谈到自己以后的人生理想时,俞敏洪这样说。
显然,俞敏洪不仅仅只通过新东方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一所私立的人文大学。“投身教育,是我一生的理想,而新东方就是在经营教育事业,所以我就有了做下去的理由。以我的个人财富,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不大可能,但是我下了决心而且成立了基金会,我要办一所人文大学。”
其实,企业家做教育、办大学,早已有之。比如,吉利集团的李书福就投资创办了吉利大学;李开复在2003年曾有办一所中国的“加州理工”的梦想;马云在宣告隐退后,一度高调宣称要办一所面向企业家的“创业者大学”……如今,想在功成名就后效仿西方企业家投入慈善教育事业的中国成功人士,更是不胜枚举。
但是,很多企业家只是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慈善,或者企业文化的一种点缀和副业,真正因为有教育梦想而想创办大学的很少。事实上,直到2013年,已公开向大众宣告自己的私立大学梦,愿意真正献身文化教育事业的,只有出身教师的俞敏洪和华图教育的易定宏,后者和俞敏洪一样,至今还保留着教师的身份。
以企业家身份回归教育,可以称之为“教育企业家”,这算是私立办学潮中的异类。每一个这样做的教育企业家,正如俞敏洪所言是一个“不谈钱,只谈理想”的超然选择,既高屋建瓴,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家人格的一种最具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表达。
在俞敏洪心中,教育的理想佳境是这样的:第一,肯定是公平教育和均衡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最基本需要做到的;第二,中国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必须要真正达到世界水平,中国的高等教育总体来说和世界水平差距还是相当之大的;第三,培养出来的学生真的是有完整独立思考能力、很好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学科学识能力,这个东西都是特别重要的。
有了办大学的想法之后,俞敏洪一直努力申请办学的土地和政策到位,尽管难度很大,但是俞敏洪一直在努力:“人人都爱钱,但并不是爱钱本身,而仅仅是把钱当作垫脚石,用来帮助我们完成理想、梦想而已。”“这所大学不跟传统大学比较,也不会设立所有科目。我要做一所只有少数专业科目的大学,招收5000名学生就够了。”
在俞敏洪看来,做教育应志在教育精神,在民族未来的希望,而不在利润。“城市资源非常丰富,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有很多农村孩子有机会进入很好的大学,但是没有能力支付学费。这也是我想给农村孩子提供学费的原因,尽管这样也还只是杯水车薪,因为当地贫乏的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孩子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大学。这就是我办这所大学的初衷。”俞敏洪认为,他的这所大学应首先向农村学生倾斜。
在外界担心俞敏洪的师资不足时,俞敏洪认为,用教学体系和教育理念和最高的薪资,经济条件和上层建筑双管齐下,可以面向世界吸引到最好的教授。“就像我当年吸引了一大帮人来新东方开荒,创办大学一样。当教授们发现他们和我志同道合,并且对教学条件感到满意,就自然会愿意一起努力,支持我实现这个理想。”俞敏洪如是说。
高等教育是缩小人与人的贫富和社会地位差距的一种方式,至少俞敏洪这样认为。教育的缺失,知识的多寡,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独立之人格,优秀的人文教化,对于视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为榜样的俞敏洪来说,自己将来一定要办一所真正的独立思想,自由发展的大学。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和稀缺品。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未来新东方可能走向没落,新东方的模式可能不再令人向往,但是俞敏洪的大学梦想,其社会价值,也许会长远地成为新东方的核心价值的象征。就如同哈佛和耶鲁这样的大学,即使创始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人文精神仍将一代代地被人们传承下去。
这也许才是所有的企业家在考虑慈善教育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时,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教育永远不是捐献那么简单,文化需要灵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