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九月,汉王遣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从南阳迎太公、吕后于沛。羽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
【译文】九月份,汉王派遣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带领王陵的兵马,从南阳出发到沛县迎太公、吕后。项羽听说后,派兵在阳夏狙击,汉军无法前进。
【分析】刘邦选择了熟悉的路线(关中——武关——南阳——沛县),让自己的部下薛欧、王吸到沛县去接自己的父亲和老婆。道上的百姓和绿林好汉都知道刘邦的恩德和美名,因此行军风险很低。
【分析】二年冬十月,项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于郴。陈馀亦怨羽独不王己,从田荣借助兵,以击常山王张耳。耳败走,降汉,汉王厚遇之。陈馀迎代王歇还赵,歇立馀为代王。张良自韩间行归汉,汉王以为成信侯。
【译文】汉二年冬十月,项羽派遣九江王英布在郴县杀死义帝。陈馀也怨恨项羽唯独不封自己为王,从齐国田荣处借来兵马相助,攻打常山王张耳。张耳战败逃走,投降汉王,汉王给他优厚的待遇。陈馀迎立代王赵歇回到赵国,赵歇册立陈馀为代王。张良从韩地经由小路回到汉国,汉王封他为成信侯。
【分析】项羽和义帝的恩怨是非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清算。项羽认为义帝忘恩负义、偏袒刘邦,死不足惜。而且,随着权力欲望以及行政命令的日益增多,放羊出身的义帝早已经成为楚国发展的障碍。项羽可不相信“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套,他自信可以打败天下无敌手,手中方天戟、胯下乌骓马,谁与争锋。
关于义帝,我想迁移一下。
首先,什么是【义】?明代才子杨慎《丹铅总录·史籍·义帝》中说:“项羽立楚王孙心为帝,以从民望。不曰楚帝,而曰义帝,犹义父义子之称”。按照杨慎的解释,【义帝】就像【义父】一样,是假的。
其次,项羽杀义帝的必要性。义帝熊心不惧项羽强势,仍旧坚守最初的约定,导致拥兵自重的项羽对之新恨旧怨。此时,义帝除具有较强道义影响力外,已无任何实际权力,仅为各诸侯争斗的利用工具,就像汉献帝一样。项羽深知自己与义帝已经心存芥蒂,惧怕义帝被他人利用,于是逼迫义帝迁到郴县,使其居于边陲之地,远离政治中心,以削弱其影响力,或许还要保留他一条性命,就像曹丕对待汉献帝一样。估计义帝熊心还是很不安分或者壮志难酬的,就像苏轼《范增论》分析的存在“非羽弑帝,则帝杀羽”的忧虑。项羽不得已采取下策,弑杀义帝于郴,结果丧失了道义,失去了民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楚汉战争的结局。杀害义帝,成为项羽实力增长的分水岭,“立义帝以后,一日气魄一日;杀义帝以后,一日衰飒一日”(《文章精义》。
再次,如何评价不幸的义帝?宋朝学者张愈《义帝新碑》:戡乱之谓武,除暴之谓仁,知人之谓智,复仇之谓孝。{平定战乱可以称为“武”、铲除****可以称为“仁”,知人善任可以称为“智”,报仇雪恨可以称为“孝”。义帝派遣诸侯灭亡暴秦,可以称为“武”;把秦国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成为“仁”,命令沛公率先入关,可以成为“智”,消灭秦国为先王报仇,可以称为“孝”}
最后,想说一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义帝,清朝的成宗义皇帝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