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羽使卒三万人从汉王,楚子、诸侯人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张良辞归韩,汉王送至褒中,因说汉王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亦视项羽无东意。
【译文】夏天四月,诸侯离开戏县,各自回到封国。项羽派遣三万人马跟随汉王刘邦,慕名跟随的楚国子弟与诸侯人民有数万人,从杜南进入蚀中。张良请辞回到韩国,汉王送他到褒中,趁机说服刘邦烧断栈道,以防备诸侯暗中偷袭,也向项羽表明没有东进的意图。
【分析】刘邦被分封为汉王,回到汉中。张良劝他烧毁栈道,麻痹项羽,显示没有东进的意图。
对于我们的敌人,在敌人的实力过于强大,我们的势力过于弱小的时候,一定要让敌人放心,卸掉敌人的戒备心理。刘邦烧毁栈道,有三个意图:其一是防止自己的手下逃走,其二是防止敌人趁机偷袭,其三是告诉项羽自己没有东进的意图。
【原文】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还者。韩信为治粟都尉,亦亡去。萧何追还之,因荐于汉王,曰:“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于是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信对曰:“项羽背约而王君王于南郑,是迁也。吏卒毕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向。”因陈羽可图、三秦易并之计。汉王大悦,遂听信策,部署诸将。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
【译文】汉王刘邦已经到达南郑,诸位将军和士兵们都唱着楚歌想着东归,大大多数在路上逃走回乡了。韩信作为治粟都尉,也逃走了。萧何追赶并请回了他,趁机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说:“大王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于是汉王一起斋戒建立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军,问他计策。韩信回到:“项羽违背盟约把君王封在南郑为王,是贬谪的做法。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踮起脚希望回到故里,趁着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可以建立大的功勋。天下如果已经安定,民众都要安定自己,不可以再次效用了。不如下定决心向东进军。”韩信趁机陈述项羽可以打败、三秦容易兼并的计谋。汉王非常高兴,于是听从了韩信的计策,部属诸将的行动。留下萧何收取巴蜀的租税,供给军队的粮食。
【分析】韩信作为治粟都尉,也逃走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并且把他力荐给汉王刘邦。
韩信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跳槽的事情。韩信之前跟着西楚霸王项羽混的,官职是执戟郎中,说白了就是项羽使用方天画戟,韩信站在门口帮着扛方天画戟的,本质上就是一个门卫。后来,换了一个主子,跟随了汉王刘邦,在滕公夏侯婴的推荐下,官拜治粟都尉(就是一个管粮饷的下层官员),刘邦没有认为他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看到待在刘邦这里没有前途,准备裸辞。谁知道逃到一半,发现后面有人追赶,逃着逃着自己的马跑累了,于是被后面追赶的萧何追上并且请了回去。萧何含真够意思啊,非但没有整治自己的逃亡之罪,反而把自己极力推荐给自己的主子刘邦。自己峰回路转,摇身一变成为统御三军的大将军。自己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推食食之,解衣衣之”,一心一意、鞍前马下的为汉王打天下,一展心中的抱负。后来,我权倾天下、功成名就了,手下的人劝我离职单干,我念在汉王往日的恩情上,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汉王登基为帝后,我被分封为楚王,我本想安享富贵,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死在残忍的。
其实,每一个人的发展前景都在自己的心里,需要自己的心境和工作的环境相契合,才能产生共振,实现双方双赢的局面。方今之世,非君择臣,臣亦择君。良禽择木而息,贤臣择主而事。成大事者,要为有才能的人发挥才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古话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到人心人才的才能昌盛;失去人心人才的就会灭亡。
韩信拜将,是楚汉之争的关键转折点。得韩信者得天下!当时天下的政治势能,可以分为六部分:刘邦、项羽、关中、义帝、项羽、诸侯王。周流六虚,刘邦得到了其中之五,怎么可能不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