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洪水漫天,无边无际,围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人民非常忧愁。当舜巡行时,看到鲧的治水无功,就把鲧流放到羽山,举用鲧的儿子禹,教他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为了治水,每天到处奔波,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据说有一次,他妻子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狠下心没进去探望。因此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
帝舜推荐禹为继承人,过了十七年帝舜崩逝,禹服三年丧毕,就辞避了舜的儿子禹均而隐居于阳城,可是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禹均而去朝拜大禹。禹于是即位为天子。
帝禹即天子位后,举用皋陶,可惜未及禅位,皋陶就死了。这时帝禹又举用伯益,使他管理政事。
又过了十年,帝禹巡视东方的诸侯,到会稽就崩逝了,把天下授给伯益。三年的丧服完毕后,伯益将天下让给帝禹的儿子启,自己避居到箕山的南面。帝禹的儿子启有贤德,天下的人民,都希望他能即天子位。等到禹临崩逝的时候,虽然将天下授给伯益,然因伯益辅佐帝禹的时间太短,天下的人民,尚未蒙受他的德泽,所以诸侯都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启,于是启就即了天子位。
百姓为天
齐桓公问管仲说:“做帝王的人最应敬重的是什么呢?”管仲说:“最应敬重天。”桓公仰起头来看看天空。管仲说:“我所谓天,并不是指空阔辽远,没有边际的天空啊。为人民的君主应该以百姓为天。人民如果顺从,国家就会得到安宁;人民辅助,就会强盛;人民否定,就会发生危险;人心背离,就会灭亡。诗说:‘统治者不善良,百姓就在一旁怨恨他们。’人民怨恨君主而不灭亡的,还从来没有过啊。”
只有了解民情,才能为民请命
最初,当齐景公迁换晏婴住宅时,景公对晏婴说:“贤卿的住宅接近市区,而且地势低洼狭窄潮湿,每天都是脏乱嘲杂不堪,实在无法居住,就请贤卿搬到高爽干净的地方去住吧!”晏婴回答说:“贤君的先臣就是住在这里,臣还担心没有资格继承这所房,而且小臣住在靠近市区的地方,早晚可以多了解一下民情,这对臣很有帮助,又怎敢麻烦公家为我另建住宅呢?”齐景公笑着说:“贤卿既然住在靠近市区的地方,你知道物价的高低吗?”晏婴回答说:“我既然住在市区,怎敢不知物价高低?”齐景公说:“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呢?”这时齐景公正施行严刑峻法,有很多犯人被砍断脚,因此就有卖义肢的商人,于是晏婴就回答说:“义肢贵,鞋子便宜。”
后来齐景公果然减轻了对人民的刑罚。为此评论家说:“一个仁慈的人,他的言论都从众人的利害关系出发。由于晏婴的一句话,而使齐景公减轻了对人民的刑罚。《诗经—小雅》篇说:‘贤臣如果能推引仁政,那么乱事就会停止’就是指这种事而言。”
“日行只三十,何须千里马”
汉朝的大臣周勃、陈平,清除了企图夺取政权的吕氏集团之后,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
汉文帝知道自己没有势力,君位并不巩固。要保持君位,治理天下,只能虚心尊重高祖时候的大臣,再就是减少百姓的痛苦,多多让步以换取他们的拥护。
于是,他连夜下了诏书,大赦天下。接着,又废除了一人犯罪,株连父母妻子的连坐法。还下了一道诏书,救济各地的鳏、寡、孤、独、穷困的人;尊敬和照顾老人,规定八十岁以上的每人每月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有一个地方发现一匹千里马,当地老百姓凑了钱,公推那个主人把千里马献给文帝。文武百官见了千里马,一起向文帝道贺,文帝却对大臣们说:“我出去的时候,前面有旗车,后面有属车,平时巡游,每天也不过五十里;天子行车,每天只走三十里。我骑了千里马,一个人跪到哪里去?”他当即吩咐左右把千里马还给原来的主人,又给了他来回的路费。汉文帝恐怕以后还有人来贡献什么,就下了一道诏书,不准四方官民奉献任何礼物。
汉文帝即位一年,就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也都安居乐业。
体恤民众,天下归心
孝文皇帝刘恒即位不久,就对大臣们说:“古人治理天下,朝廷设有进善言的旗子,让百姓书写政令阙失的诽谤木柱,是用来通达治国的道路而使劝谏的人前来。今天法律有诽谤妖言之罪的条文,这会使众臣不敢尽情直谏,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怎么能使远方的贤良人士前来?应废除这种法律。”
刘恒即位第十三年五月,齐国太仓县令淳于意有罪当受刑罚,逮捕拘留在长安的诏狱,太仓公无儿子,有五个女儿,当他被捕送走时骂他的女儿道:“生女孩,有急事派不上用场。”他的小女儿名缇萦,听了伤心哭泣,乃跟随到长安,上书要求入官府为官婢,来抵赎父亲的刑罪。这封书陈奏到天子的面前,文帝怜悯悲伤孝女缇索的心意,于是下诏书废除肉刑。
后元六年,天下有旱灾和蝗虫为害,文帝加恩惠于天下,命令诸侯不要入贡,减少自己的衣服、车驾、狗马,宿小郎官、官吏、官员的员额,发散仓库的粮食以救赈贫民。孝文帝做天子,在位二十三年,他的宫室、衣服、车驾,没有增加。曾经想作露台,召工匠计算,所花费要值百斤黄金,文帝道:“百斤黄金,是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我奉守先帝的宫室,常常恐怕有所羞辱,筑这露台做什么?”文帝常穿着很差很厚的绨衣,所宠幸的慎夫人,也命令她衣服不得拖至地面,用的帏帐不得用文绣。
后元七年,文帝崩逝于未央宫内。遗诏道:“我听说天下万物的生长萌芽,没有不死的,死亡是生物的自然结果,怎可以过分的哀痛呢?厚葬死者以致破产,长久服孝以伤害生理,这种做法我极不以为然。况且我已不德,没有辅佐百姓,现在死后,又使百姓长久服丧痛哭,伤害心志,以增加我的不德,如何对得起天下人。你们告诉天下百姓,民众出临我的丧事皆除丧服,不要禁止娶妇嫁女和祭祀、饮酒、食肉等等。亲戚中应当参加丧事穿孝服的也不要光着脚,带孝的经带,不要长过三寸。其他不在此遗命中的事,都比照这一命令去做。我葬在霸陵,要按照原来山陵河川的原状,不要有所改变,宫中自夫人以下至少使七个等级的宫女都放回家。”
体恤百姓,人民爱戴
汉武帝刘初时期,无论官员或小吏,用法残忍,成为风气。只有西长安左内史儿宽,劝告人民耕田种桑,刑罚宽大,物色心地忠厚的人,推心置腹,不追求使人震惊的声名,深受小吏和人们的爱戴。收租税时,绝不强迫,使人民得到休养,因此仓库存粮不足。原来,大军出动,粮秣一时措手不及,儿宽应该免职。人民听到消息,唯恐失去这位好官,继任的可能凶征暴敛。于是,富家用牛车,贫家则挑担,霎时间把仓库填满,征收赋税的考绩上,列具第一。
美味非道德,进贡不立功
汉和帝十五年下了一道诏书,禁止进贡。连岭南的生龙眼、鲜荔枝,他也不要吃。
原来以前曾经规定由岭南进贡新鲜的龙眼和荔枝。从岭南到洛阳路途远,新鲜的水果很容易坏。当时,为了运送这些东西,十里设一个站,五里造一个亭。每一个亭有嘹望的人,每一个站有人骑着快马候在那里,等前一匹马跑到,马上接过龙眼和荔枝,飞快地往前跑,一站传一站,日夜不停地互相传送。为了这件事,临武县的长官唐羌上书给汉和帝。他说:“我听说在上的没有把美味作为道德的,在下的也没有进贡好吃的东西而立大功的,南方七郡为了贡献生龙眼和鲜荔枝,吃尽苦头。南方天气热、太阳毒,传送的人沿路还会碰到毒虫、猛兽。每运送一次,总得死一些人。死了的人不能还阳,没死的人还可挽救。吃了这些东西,未必能够延年益寿;可是为了进贡这些东西,已经叫人活不下去了。请皇上开恩。”
汉和帝看了奏章,对大臣们说:“早先我只知道远方进贡这些土产主要是为了祭祀宗庙。要是有人因此丧了性命,这难道是朝廷爱护人民的本意吗?从此以后,不但生龙眼和鲜荔枝不必进贡,就是别的山珍海味也不许献上来。”他又吩咐太官不得再接受各地献上来的任何食品。
史复不书,将何所惧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经常从容地对史官说:“如实记载时事,不必避讳朝廷坏人丑事。皇帝作威作福随心所欲,如果史书上再不记录,他还有什么惧怕呢。”
孝文帝南征北巡,官吏请求整修道路。孝文帝说:“简单地修理一下桥梁,能够让车马通过就行了,不必除草铲地弄得平平坦坦。”这样,所有修建工程,都没有浪费民力。
孝文帝巡视淮南时,依惯例即使军事上必须砍伐百姓树木的,必定留下丝绸作为酬付树木的代价。
弓箭识不透,何况天下事
李世民告诉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几张,自以为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最近拿来给制弓的匠人看,竟然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其中的道理,匠人说:‘木头的心不直,就会使木头的纹路都跟着斜,弓虽然强劲,但是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我这才觉悟到以前辨别好弓很不精明。我是用弓箭等武器来平定四方的,认识它还不够全面,何况天下的事情很多,难道能够都了解吗?”于是就下令给京城任职的官员,凡是正品以上的都要到中书省轮流值宿。李世民频繁地接见他们,向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和政治的得失。
“位在天下人之上,处在天下人之下”
清朝唐甄说,作为一个君临天下的帝王,如果能够做到畏惧诤谏君王和督察百官的御史,就是一位好的帝王,成为帝王中的榜样。君主要能够自己抑制至高无上的尊严,虽然位在天下人之上,而应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大海之所以能够容纳千江百汇之水,是由于它地处河川之下。作为天下至尊的帝王,如果能做到处于天下人之下,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如千沟万壑之归大海,这才叫做抑尊而为尊呀!
(评鉴)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治天下,这是被历史无数事实所证实了的。帝尧寿终,百姓三年不乐。帝舜有德,走避南河,诸侯不去朝拜丹朱而去朝见舜。大禹有德,隐居阳城,可是天下的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去朝拜大禹。禹把天下授给伯益,因人民未蒙受他的德泽而知道禹的儿子启有贤德,诸侯都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启。在上有德,天下归心,不欲为帝,天下共举。所以当齐恒公问管仲“做帝王的人最应敬重的是什么”时,管仲回答说:“最应敬重天……为人民的君主应该以百姓为天。”舜帝对禹说:“君王没有百姓,就没有谁来保卫国家。”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汉孝帝爱民如子,唐太宗礼贤下士,都是因得民心而得天下、治天下,出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所以说,人民肯于为国出力,这个国家就会昌盛;人民肯于为国分忧,这个国家就会安乐;人民肯于为国牺牲,这个国家就会强大。反之,人民怨恨君王,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自古以来,而夏而商,而秦而汉,莫不比比皆名。夏桀王以民为虐,商纣王以民为敌,秦始皇以民为肉,汉武帝以民为戏,终于落得乱国亡国的下场。
那么怎么才能得民心呢?首先,要“明德”。周公通过总结夏商两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应以“明德”去宠络民心。“明德”是说统治者要有好的品行,不要苛刻于人民。否则,上行恶,要求下行善是办不到的。
其次,要“爱民”,体恤百姓,百姓才会拥护你。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曾经要作露台,召匠计之,值百金。文帝说:“百金,中人十家之户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文帝仁慈恭俭,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遗诏犹殷之以百姓为念,力戒浪费扰民,后世鲜见有如此贤君。
第三,要“富民”。要想安定社稷,单靠讲伦理道德观念去治理国家还是不够的,应当首先保证人们有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否则就象树木一样,枝干枯裂而根柢坏死。所谓富,首先应该反映在民富,人民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国库里财物堆积如山,而民间却一贫如洗,辗转于沟壑之间,那只能叫做贫国。因此,只有使百姓富裕了,国家才能富强。
第四,要礼贤下士,严惩奸臣,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作为天下至尊的帝王,做到处于天下人之下,天下的百姓就会如江百汇之归大海,抑尊而为尊。
(第五节)爱将任能
(史事)
谁为相合适?
吴起担任西河战区的指挥官,表现卓越,有很好的声名。每到魏国宰相出缺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吴起有希望,吴起也自以为功大,期望拜相。可是最后发布的结果,却是由才能平庸的田文担任宰相。吴起便忿然不悦地对田文说:“希望同您比论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当然可以!”吴起说:“统帅三军,能使士卒乐于争先杀敌,誓死不顾,使得敌国胆寒而不敢动脑筋来侵略我国,关于这一点,您同我比,究竟谁强?”田文道:“当然我不如你。”吴起又说:“治理百官,亲爱万民,使府军充实,在这方面,您同我比,谁强?”田文道:“我不如你。”吴起又说:“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东向出兵,韩、赵也都宾服听从,在这方面,您同我比,谁强?”田文道:“那我更不如你。”吴起便说:“这三方面您既然都不如我,可是官位却高居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解释说:“主上年少继位,国人疑虑不安,大臣未肯归附,百姓不信赖他,在这个时候,要找一位能协和内外,巩固中央集权的宰相人选,究竟是找你适合呢?还是找我比较适合?”吴起听了,默默的思量了好久,然后才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把宰相的职务交给您较适合。”田文便说:“这就是我所以位居您上的缘故了。”最后,吴起终于领悟到要拜相组阁,自己在这方面的条件确实是不如田文。
汉武帝刘彻信任的三位大臣
霍先出入皇宫二十余年,出宫则陪同皇帝乘车,入宫则侍奉皇帝左右,小心谨慎,从没有过失。为人沉静安祥。无论出宫入宫,上下殿门,都有一定之处。禁卫官、宦官长,曾从旁偷看,发现他每天上下台阶的地方,不差尺寸。
金日磾在刘彻左右,二十余年之久,目不斜视,诚恳笃实。刘彻赏赐给他的宫女,也不接近。刘彻想把他的女儿接到皇宫当嫔妃,金日磾婉言拒绝。金日磾最大的儿子,小时候是刘彻最宠爱的伙伴。长大后,行为不如老父那么拘谨,曾在殿下跟宫女们胡闹,金日磾恰好碰见,厌恶他的淫乱,竟把儿子杀掉。刘彻大为愤怒,把金日磾叫来质问,金日磾低头请罪,把杀子的缘故奏报,刘彻十分悲哀,流下眼泪。但对金日磾却由衷崇敬。
上官桀由于勇力得到宠爱,被任命当未央宫厩令。有一次,刘彻患病,等到痊愈。前往马棚视察,看见马匹清瘦,刘彻暴怒说:“你以为我再也见不到马了,是吧。”打算把他下狱。上宫桀低头说:“我听说圣体欠安,日夜忧心,根本没有想到马。”话还没有说完,已经泪流满面。刘彻听了,十分感动,认为上官桀真是爱自已,遂当作亲信,命他作为侍中,稍后,升到太仆。
三人都是刘彻平日最宠爱信任的臣属,所以特别指定照顾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