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科昆虫最出名的就是促织和蝈蝈。夏日炎炎,常能听到它们引吭高歌,铿锵有力。尤其是蝈蝈。天气越热,叫得越欢。我国谚语有云:“蝈蝈叫,夏天到。”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它们的“声”和“影”。螽斯是昆虫歌手代表,那除去唱歌,它们还有其他特征吗?
螽斯的外表看起来很像蝗虫,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它们身体上的“盔甲”远不如蝗虫那样坚硬。最重要的是,它们长着纤细如丝、长过其自身的触角。而蝗虫类的触角又粗又短,螽斯的叫声具有金属的感觉,比蟋蟀的更响亮、尖锐而更加刺耳,有的可以传百米之远。螽斯的个头与鸣声也不尽相同,体形亦有差异,有的细长如纺织娘,有的短粗像蝈蝈。它们的“嘴”比较馋,肉和植物都吃。
螽斯奇妙的“耳朵”叫做“听器”,竟然长在前腿上。在螽斯第一对附肢上各有一个长卵圆形的裂缝,直通一个囊袋,袋的底部是一层绷得很紧的薄膜,宛如鼓膜一般,称为鼓膜器。当声波传来时,鼓膜器的薄膜就会引起振动,再通过神经细胞传给大脑产生听觉,其作用与高等动物的耳朵相似。
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在求偶前,几只雄虫会同时发出“唧唧”的求婚曲,且往往一唱就是几个小时,因而有人称它们为不知疲倦的“单身汉”。当雌螽斯听到它们发出的邀请后,就会闻讯赶来,选中歌声最洪亮者作为自己的“恋人”。然后,“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当两只雄虫相遇时,便高唱“战歌”,摇动触角,搏斗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如果周围出现异常或危险,螽斯便发出“警报”,通知其他螽斯。
螽斯科的后脚很发达,在遇到危急时,会快速弹跳,这是他们躲避敌害自保时的惯用伎俩。不过,螽斯的自卫绝招是神乎其微的保护色。螽斯几乎清一色是绿色或褐色,有它们的有些外观还会拟态树叶或枯叶,因此,当它们不鸣叫的时候,天敌是不会一眼就能发现它们的行踪。即便一不小心被捉住一条腿,它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丢足保身”,断腿逃窜。
贪心不足--豆天蛾
中文学名:豆天蛾
英文名:Clanis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
别称:鸢色雀蛾(日本)
分布区域:中国、韩国、日本
豆天蛾又名豆虫,是大豆生长过程中的暴发性害虫。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绿豆、豇豆和刺槐等。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
从形态上看,豆天蛾的成虫体黄褐色,头、胸暗紫色。体长4-5厘米,前翅狭长,由深淡两色组成,后翅小,暗褐色。幼虫头顶较宽而圆,体色黄绿。蛹体长4-5厘米,红褐色,纺锤形。可见,豆天蛾也是一种变态发育的昆虫。
豆天蛾的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有喜食花蜜的习性。卵多散产于豆株叶背面,少数产在叶正面和茎秆上。每叶上可产1-2粒卵。
豆天蛾是一种农业害虫,主要体现是幼虫取食豆叶,轻则食成孔洞和缺口,重则将豆株吃成光秆,使豆株不能结实,严重影响大豆产量。豆天蛾每年发生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代,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分布均匀,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天气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在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品种不同受害程度也有异,以早熟,秆叶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受害较重。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对豆天蛾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豆天蛾虽然是一种害虫,但是也有其可贵的一面。在江苏一些地方,在大豆地里放养豆天蛾。由于放养了豆天蛾,不能喷农药。最后黄豆的产量略有减产(约10%),但每亩多收了20-30千克豆天蛾幼虫,而每千克豆天蛾幼虫的市场价在20元左右。因此,每亩可增收几百元。既节省了农药费用,而生产的大豆又是无药残留的健康食品。
害人不浅--蚜虫
中文学名:蚜虫
英文名:aphid
别称:蜜虫、腻虫等
分布区域: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
蚜虫俗称腻虫或蜜虫等,隶属于半翅目,包括球蚜总科和蚜总科。蚜虫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分布很少。目前世界已知约4700佘种,中国分布约1100种。前翅4-5斜脉,触角次生感觉圈圆形,腹管管状的蚜虫。其中小蚜属、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
蚜虫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的大害虫。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
菜蚜成体黄绿色,头、足黑色;卵黑色,产在惟一的宿主--苹果树上越冬。一种烟熏菌靠它的蜜露生长。
甘蓝蚜,俗名菜蚜,形小、灰绿色,有粉状蜡质覆盖物;群居在卷心莱、花椰菜、抱子甘蓝、萝卜等的叶背面,在北方以黑色的卵越冬,在南方无有性期。可用药粉或喷雾剂控制。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阴,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受蚜虫侵害的植物具有多种不同的症状,如生长率降低、叶斑、泛黄、发育不良、卷叶、产量降低、枯萎以及死亡。蚜虫对于汁液的摄取导致植物缺乏活力,而蚜虫的唾液对于植物也有毒害作用。蚜虫能够在植物之间传播病毒,例如桃蚜是超过110种植物病毒的载体,棉蚜常常传播病毒于甘蔗、番木瓜和落花生。
蚜虫的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繁殖10-30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树、石榴树等枝条上越冬,也可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
蚜虫与蚂蚁有着和谐的共生关系。蚜虫带吸嘴的小口针能刺穿植物的表皮层,吸取养分。每隔一两分钟,这些蚜虫会翘起腹部,开始分泌含有糖分的蜜露。工蚁赶来,用大颚把蜜露刮下,吞到嘴里。一只工蚁来回穿梭,靠近蚜虫,舔食蜜露,就像奶牛场的挤奶作业。蚂蚁为蚜虫提供保护,赶走天敌;蚜虫也给蚂蚁提供蜜露,这是一个和则两利的交易。
臭不可闻--蝽象
中文学名:蝽象
英文名:Bug
别称: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
分布区域:中国四川、湖南、云南、广东、广西和台湾
蝽象的身体多为椭圆形,背面平坦,上下扁平。口器长成喙状,适合插入植物体内吸食汁液,不用时则贴置于头部和胸部的下方。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触角多为丝状。复眼很发达,突出于头部两侧。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中胸小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也有的呈半圆形或舌形,有的种类特别发达,可将整个腹部盖住。通常有2对翅,前翅近胸部处为肥厚的角质状,近尾部处为柔而薄的膜质状。胸足类型因栖境和食性不同而常有变化,除基本类型为步行足外,还有捕捉足、游泳足和开掘足等。
蝽象为肉食性的昆虫,在捕食时常常直接将猎物杀死,或者吸食它们的血液。在热带地区,有的蝽象还生活在人类的房屋内,白天躲藏起来,夜晚出来活动,从睡着的人身上吸食血液,因而能传播一些危险的疾病。
当蝽象遇到鸟类、蛙类、爬虫类等向它进攻时,便会立即施放臭气进行自卫,从尾部喷射出一股股青烟,随着阵阵“劈啪”声,还散发出一股股难闻的臭气,对方闻到臭味不敢侵犯,自己乘机逃之夭夭,这也是它们“臭屁虫”名声的来历。这种开炮似的连续发射气体,还能为同伴发出“集合”或“分散”的信号。
在交配季节,很多种类的蝽象也能像蝗虫那样,通过它的腿和翅的相互摩擦来发声,或者是通过腹部之间的骨片相互“弹拨”、摩擦来发声,这种声音人耳也能听到。有的蝽象身体内有鼓膜器,它们能像蝉那样通过鼓膜振动来发声。
雌蝽象会在树木的叶背产下70-80粒卵。雌蝽象在产卵后马上就爬上去,开始守护。它会把卵藏在自己腹下,使它们避开敌害的侵袭。蝽象幼虫出生后会继续隐藏在雌蝽象的身体下,一般会群集30-60只之多。再经过几天之后,幼虫能够自己自由行动了,不久它们就三三两两离开雌蝽象,开始外面世界的生命旅程。
蝽象的别名是“臭屁虫”或“臭大姐”,是名副其实的臭名远扬的家伙。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说,这种气味可能很讨厌,可是对于蝽象却非常重要,除了具有特殊的防御意义外,还与性的诱惑有密切关系。因为雌蝽象和雄蝽象之间甜蜜热恋的呢喃细语,就是通过这种气味来传递的。所以对于蝽象来说,这种气味不仅是让它们心情愉悦的“香味”,也是为生存和繁衍后代所必不可少的“仙气”。
蝽象幼虫有特殊的臭腺孔,里面也藏有臭腺,在这座天然的“臭气仓库”里能分泌一种挥发性的臭虫酸。幼虫总是用臭液涂湿整个背面用以自卫。这种液体不仅气味强烈,而且毒性相当强,其臭气程度取决于臭虫酸含量的多少。与成虫最大的不同的是,幼虫的“臭气弹”还是进攻性的“武器”,有时强烈的“臭气弹”能使被喷到的其他小动物的身体在几分钟内被麻痹,有的甚至丢掉性命。当幼虫经过多次蜕皮,长大为成虫后,臭腺开口的位置才转移到胸部的腹面,有的开口于左右足的基节附近。
除了通过释放臭气来驱赶敌人外,许多蝽象还利用身体上的鲜艳的保护色来迷惑敌方,或者利用身上奇特的鬼脸般的图案来威吓敌方。这样一来,那些感受过蝽象厉害臭气滋味的捕食性动物一见到蝽象身体上的“警告”信号就会自动“退避三舍”,主动放弃进攻。
为非作歹--蝗虫
中文学名:蝗虫
英文名:locust
别称:蚱蜢
分布区域: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蝗虫是喜欢群居的短角蚱蜢类昆虫,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数量非常多,可以适应很多不同的环境,所以生命力非常顽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蝗虫适应干燥环境的能力非常强,这是因为它们身体有着和其他昆虫不一样的构造。在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非常坚硬的外骨骼,可以保护虫体的内部器官,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身体内部的水分的流走。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和其他的昆虫相比,蝗虫能够适应干燥甚至干旱环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就是由于干旱使得别的动物和昆虫数量减少。可以让蝗虫很容易得病的一种菌也被消灭,而且在坚实的、含水量不多的土壤里它们更能够大量繁殖,也能够更好的生长发育。
蝗虫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呢?蝗虫们除了不怕干燥以外,它们惧怕炎热吗?它们像是其他昆虫那样需要避暑吗?
蝗虫们都非常适应在干燥的环境里面生活,当天气炎热而又干旱时节,别的昆虫们早就逃走到凉爽湿润的地方去避暑的时候,而它们却开始频繁活动了。这时候它们开始占领土地、繁殖后代。甚至连它们的天敌都对它们无可奈何。每当夏天和秋天来临的时候,蝗虫们便开始繁殖后代了。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蝗虫们在比较炎热的环境中生产活动进行的特别活跃,这时候身体生长的也特别快,所以它们不怕热,也不需要避暑。而且到了炎热的夏季或是秋老虎耍威风的季节,正是蝗虫们羽化的好时候。
说起蝗虫的习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来蝗虫还是个大肚将军!别看它们体型不大,食量可不小呢!而且它们吃的食物也很复杂,像地里的庄稼比如小麦、玉米、稻谷、高粱等等,除此之外,它们还吃一些像是芦苇啊、茅草和盘草之类的草本科植物和灌木、果树之类的植物。蝗灾严重的时候,小小的蝗虫们组成的大军一天竟然能吃掉16万吨的粮食!那么,蝗虫的小小的胃里是怎么样能够承受那么大的食量呢?其实,蝗虫们吃东西的方式并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一日三餐正常,它们吃饭的方式是在一个生长期内,大约是7-10天。在这段时期,它们就疯狂的吞食着粮食和作物,看起来,处在生长期的蝗虫们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大胃王。
你知道吗?因为蝗灾严重的时候会给农民伯伯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所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消灭蝗虫。利用它咀嚼的生活习性来把农药喷洒在它们吃的植物上面,这样,贪吃的蝗虫们在尽情地吃着庄稼的时候就被消灭了。
深恶痛绝--蟑螂
中文学名:蜚蠊
英文名:cockroach
别称:蟑螂、小强
分布区域: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