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有独特的视觉与听觉系统。在漆黑的夜晚,猫头鹰那巨大的瞳孔比人眼的能见度要高出3倍多。它的视网膜主要由圆柱细胞构成,在夜间的感光度比人眼大100倍。它的颈部十分柔软,头可以左右旋转270°,有利于在森林中搜寻猎物。猫头鹰还长着一对可以辨别声音的耳朵,听力极其敏锐。由于头骨不对称,所以它的两只耳朵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当声音传来时,靠近声源的那只耳朵接收到的音量要强一些。这种极其微小的音量差,能使猫头鹰准确判断出声源的位置。猫头鹰能察觉到每秒振荡8500次以上的高频音波,而野鼠活动时发生的音波频率,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所以任何老鼠都无法逃过猫头鹰的捕杀。
因为羽毛柔软,翅膀上又长着天鹅绒一般的羽绒,所以猫头鹰在空中飞行时无声无息,一般的动物很难发现它们。当猫头鹰判断出猎物的方位时,它们就会迅速出击,这样的进攻就像是一场无声的“闪电战”。在捕捉猎物时,它们的耳朵可以帮助它们确定动物所在的位置,如果动物移动了,猫头鹰也会跟着移动,直到最后把猎物拿下。
在我国,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鸟”。民间曾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说法。猫头鹰被人称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古书中还把它叫做怪鸱、鬼车、魑魂或流离,在人们的眼中,猫头鹰的到来预兆着厄运和死亡。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猫头鹰的长相奇怪,两双眼睛又大又圆炯炯发光,使人感到害怕;两耳直立,好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双角怪兽,使得古人多用“鸱目虎吻”来形容古怪之貌;猫头鹰在夜晚的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使人更觉的恐怖,以前,人们把猫头鹰叫做“恶声鸟”,在《说苑·鸣枭东徙》中有“枭与鸠遇,曰:我将徙,西方皆恶我声。”的寓言故事。但是在古希腊,猫头鹰却被尊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就是一只猫头鹰。在日本,人们认为猫头鹰是福鸟。猫头鹰曾是长野冬奥会的吉祥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人们害怕猫头鹰就认为可以用它来驱除邪恶。在英国,人们认为吃了烧焦以后研成粉末的鸟蛋,可以改变视力。约克郡人则认为用猫头鹰熬成的汤可以治疗咳病。印第安人的后裔现在仍保留猫头鹰的图腾舞,不但有大型木雕的猫头鹰形象,而且有舞蹈,舞者衣纹为猫头鹰,全身披挂它的猎获物老鼠。
森林医生——啄木鸟
中文名:啄木鸟
英文名:Piculus
别称:森林医生
分布区域:挪威、德国、俄罗斯、日本,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半岛、东南亚
啄木鸟属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亚科。种类很多,全世界共有200多种,几乎遍布全球。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绿啄木鸟,体长近30厘米,体羽主要是绿色,雄鸟头顶红色。斑啄木鸟体长约22厘米,上体多黑底白斑。这两种啄木鸟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多为留鸟。啄木鸟有一个独特的本领,能发现隐藏在树皮底下及树干的害虫,并能把它啄出来吃掉,它是有功的森林“卫士”。据统计,啄木鸟每年冬季吃掉90%以上越冬的蠹虫幼虫。所以,啄木鸟无论是对人类来说,还是对自然界来说,都是一种益鸟。
啄木鸟非常善于抓攀,它脚上朝后长的爪子有很强的紧握能力,便于啄木鸟跳上树干寻找昆虫。啄木鸟经常顺螺旋形的路线攀爬,它尖利的喙能啄进树干里面。等到洞啄开后,它那长长的舌头就会伸入洞中。啄木鸟的嘴在树木上快速啄食昆虫时,就像一把锤子在不停地快速敲打坚硬的树木。啄木鸟的嘴不仅可以啄木觅食,还能在树干中挖洞建巢,平时,它们的嘴还用来传达信息和示威。一些绿啄木鸟有长达15厘米的舌头,任何昆虫都会被它舌头末端的倒钩和黏液卷出来。有些则以水果和果浆为食。春天到来的时候,雄啄木鸟就会发出响亮的叫声,那是它们在求偶。这些叫声往往因为有树洞的存在而显得特别响亮。在其他季节,啄木鸟则显得特别安静。另外,啄木鸟还有一个有趣的习性,那就是喜欢独居,偶尔也会成双成对地旅行。
大部分啄木鸟的一生都在树上度过。它们体型中等,具有对趾型的足,即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喙强直尖锐,可以用来凿开树皮。舌细长,能伸缩,尖端生有短钩,适于钩食树木内的蛀虫。因此它们整天不停地围着树干转,以寻找树木里的昆虫。只有少数在地上觅食的啄木鸟能像其他雀形目的鸟类一样,站在水平的树枝上。
和其他鸟类相比,啄木鸟有两种最为有趣的特征,第一就是它发音的方式很特别,啄木鸟发出的永远是那种“噗、噗、噗”的单调的寡音,这种声音很像是“打鼓”声,好似远处一座古庙里传出来的敲击木鱼的声音,显得那样虔诚、肃穆。另外一个有趣的生理特点就是啄木鸟的舌头是从鼻孔里长出来的。啄木鸟的舌头在头部有一套自动机关,而连接在舌根上的却是一条具有弹性的结缔组织,姑且称之为舌根的延长吧!这个延长部分从腭下穿出来,伸展向上,绕过后脑壳,向脑顶的前部进入右鼻孔固定,只留左鼻孔供呼吸之用。当这条舌根从后脑及腭下向外滑出时,舌头就可以伸展得极长。
啄木鸟约有180—200种,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啄木鸟:
白嘴啄木鸟:白嘴啄木鸟分布于墨西哥北部。羽毛的颜色为黑白相间,翅膀和颈部都有白色斑点。它们生活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州的瓜达卢佩岛上,100多年前,这里森林繁茂,岛上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帝啄木鸟:帝啄木鸟飞翔的样子非常好看。它们不像其他啄木鸟那样在树洞中筑巢,而是将自己的窝巢筑在高大的松树枝杈上,主要以树表皮下面的小昆虫和枯树内的小虫子为食。
19世纪中期以前,瓜达卢佩岛上人烟稀少,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并带来了猫、狗等动物,这彻底打破了帝啄木鸟平静的生活。猫在岛上四处乱窜,到处捕食鸟类。对于没见过猫的鸟类来说,它们对猫没有一点躲避意识,大量的鸟类成了猫的美味佳肴。不但这样,猫还爬到树上吃鸟类的蛋和幼鸟,而与此同时人类也常常举起猎枪射杀鸟类。在猫的残害和人类的枪杀之下,各种鸟类的数量迅速减少,帝啄木鸟更是所剩无几。到了1906年,人们已经很难看到帝啄木鸟的身影了。一些动物保护者开始捕捉它们,想进行人工饲养。可惜的是,他们只捕捉到了12只成鸟和6枚卵,而且不久后它们全都死了。后来人们在1958年发现了3只帝啄木鸟,这是人类关于帝啄木鸟的最后一次记录。目前,世界上关于帝啄木鸟的资料只有那12只成鸟标本和6枚卵的标本。
橡子啄木鸟:体长约20厘米,栖息在北美洲西北部到哥伦比亚的地区。
红头啄木鸟:体型与橡子啄木鸟相似,长约19—23厘米。其分布的区域比较广,在开阔的林地、农场和果园都能看到。
红背啄木鸟:产于印度到菲律宾群岛的森林地带。
绿啄木鸟:产于欧洲气候温暖的地区以及非洲大陆。
红腹啄木鸟:产于美国东南部的落叶林地带。
帝啄木鸟:产于墨西哥北部。雄鸟有红色的羽冠,喙是白色的,是已知啄木鸟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帝啄木鸟和特里斯丹啄木鸟都属濒危动物。
星头啄木鸟:我国东北至西南部都有分布,为留鸟。体长约15厘米,是一种体型小巧的啄木鸟。上体为黑色并带有白斑,下体为浅棕色带深色纵纹,下背至腰部多为白色。雄鸟眼后上方有一红色条纹。它们栖息的环境多样,在城市园林中也可见到,啄击树木时声音低沉。
棕腹啄木鸟:体型中等,体长约22厘米,上体黑色而遍布白色斑点,头色和下体的棕黄色是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雄鸟头顶为红色,而雌鸟头顶为黑色并缀有白色斑点。喜欢栖息在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东北北部和西南少数地区有分布,迁徙季节在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
大斑啄木鸟:体长约23厘米。雄鸟枕部为鲜红色,雄性幼鸟的头顶为红色,而不是枕部。它们肩部大面积的白色斑块是很好的鉴别特征,飞行姿态为典型的波浪状。栖息于山地、平原及各种类型的森林中,城市园林中也有一定数量分布,是我国啄木鸟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以昆虫和树皮下的蛴螬为食,冬季也食植物果实和种子。除西部少数地区外,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为留鸟。
灰头绿啄木鸟:体长约28厘米,个体较大,通体呈灰绿色,雄鸟的头顶为猩红色。广泛分布于各种林地环境中,城市公园中也很常见。常在树干上啄击寻找昆虫吃,啄击时声音清脆响亮,也会到地面上取食蚂蚁等昆虫,秋冬季节它们会取食一些植物果实和种子。除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区外,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为留鸟。
大拟啄木鸟:体长约32厘米,大而粗壮。头为蓝黑色,嘴为浅黄色且十分粗大,嘴端为黑色,上体多为绿色,下体为黄色并带有深绿色的纵纹,尾下覆羽的红色非常醒目。在我国南方的常绿林中十分常见,飞行和其他啄木鸟一样,上下升降的幅度大,通常单独或成对栖息。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原始森林、次生林中都有分布,为常见的留鸟。
蓝喉拟啄木鸟:多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体长约20厘米,全身羽毛为草绿色,额头和后枕部为红色,脸部及喉部为青蓝色,头顶中央为蓝色或黑色,头侧饰有黑色横纹。嘴短而粗,嘴端为青黑色。鼻孔处的嘴须发达且很明显。常栖息于热带阔叶林中,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喜欢隐蔽在密叶丛林中,并发出清脆响亮的叫声,较少做长距离飞行。主食植物的果实。
渔民帮手——鸬鹚
中文名:鸬鹚
英文名:Cormorant
别称:鱼鹰﹑水老鸦
分布区域:中国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
鸬鹚有黑色的羽毛,并带有紫色的金属光泽。它的肩羽和大覆羽呈暗棕色,羽边为黑色,呈鳞片状。鸬鹚个头较大,体长有1米左右。它还长着强状有力而呈锥状的嘴,适合在水中捉鱼。人们通常把鸬鹚叫做水老鸦、鱼鹰,它比鸭子个头大。在鸟类家族中,鸬鹚既是游泳能手,也是专业的捕鱼行家。在有些地方,鸬鹚被进行专门饲养,人们训练它进行捕鱼。
鸬鹚长着长长的带钩子的嘴,在捕猎的时候,它们会像跳水运动员一样,一头扎进水里。鸬鹚的翅膀能像船的桨一样划水。在长满水草的地方,鸬鹚主要是用它那像鸭脚一样的下肢游泳,而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则是翅膀和脚并用。
鸬鹚十分喜欢吃鱼和甲壳类动物。在昏暗的水里,鸬鹚会偷偷地靠近已经发现的小鱼,然后突然伸长脖子,用那带有钩子的嘴咬住这条小鱼。无论多么灵活的鱼,都逃不过这致命的一击。其实,在浑浊的水里,鸬鹚也看不清东西,它是依靠敏锐的听力才做到百发百中的。
鸬鹚是大家公认的“模范夫妻”,一旦结了婚,雌鸟和雄鸟不仅相处融洽,而且时时刻刻都会在一起。它们结伴同行,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建造自己的家园,一起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因此,在古代,人们经常把鸬鹚当做幸福、美满婚姻的象征。
在中国,很早就有人开始饲养鸬鹚,并利用它们捕鱼。在捕鱼时,渔民们总是会带着自己训练的鸬鹚,它们整齐地站在船边,脖子上戴着一个橡皮圈,当渔民发现水里的鱼时,就会吹响口哨,鸬鹚便一只接着一只跳入水里开始捕鱼。
鸬鹚在地上行走时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样子很可爱;一旦进入水里,游动的速度却又非常快,鱼儿一见到它们,便会吓得晕头转向。鸬鹚的喉部有一处能膨胀的地方,它们会把捕到的鱼暂时储存在里面,等饥饿的时候再享用。因此,有些渔民就利用它们的这个特点进行捕鱼。
鸬鹚一般都能飞翔,但也有不能飞的鸬鹚。例如加拉巴哥群岛就生活着一种不会飞的鸬鹚。因为不会飞,它们更容易受到天敌的侵害,但它们游泳和潜水的本领很强。每年6月份是鸬鹚的繁殖期,每窝产卵3—6枚,卵的形状为圆形,颜色有白色和蓝色,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孵化期约28天左右。不过在靠近北方的一些地区,它们的繁殖期比较晚。大部分鸬鹚是留鸟,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要飞到温暖的地方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