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性格开朗的孩子
谁都喜欢开朗的孩子,开朗的孩子总是情绪良好,笑口常开;开朗的孩子不小心眼,不爱生气;开朗的孩子善于与人相处,不孤僻。当然,更重要的是,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开朗的孩子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开朗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就必须学会让孩子活泼与开朗。
赵女士发现自己的儿子小龙比别的孩子畏缩,而且不合群、不开朗。赵女士认为,这样下去必将影响孩子的成长以及以后的发展。后来,赵女士首先对自己进行了反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在自己,是自己望子成龙太过心切,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了,并且有些急于求成,方法太简单,并且对孩子约束太多,说教太多。找到这些症结,赵女士采取了以下的方法改变孩子的性格:
一、坚持让孩子住校。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锻炼,影响孩子的性格。在集体生活中,孩子往往能很自然地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让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和性格开朗、活泼的孩子交朋友,利用同伴相互作用的效应感染孩子。小龙开始不太习惯,后来慢慢地和小朋友们相处地很好,每天都玩得很高兴。
三、放开手让孩子自由、自主地活动,多走出家门,融入到外面精彩世界中。小龙喜欢玩足球,于是她经常让小龙自己拿着足球去家附近的空地找同伴玩。小龙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每个周末都找时间自己出去玩一会。
四、经常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常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比如看见小龙拿着足球蹦蹦跳跳地从外面回来,林女士就会问:“今天有什么好事吗?看看我儿子笑得这么灿烂。”小龙这个时候往往就真的会露出很阳光的笑容。
就这样,赵女士坚持了两年。两年以后,小龙的性格明显开朗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扭扭捏捏、不合群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事例中赵女士的耐心。出于母亲对孩子的一片希望,我们也能理解赵女士的一片苦心。当然,赵女士的教子经验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你的孩子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了,试着从小改变孩子的不开朗性格吧,否则就迟了。
如何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呢?
1.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适当让孩子做主,如穿什么样的衣服、看哪些课外书以及选择哪些朋友。当然,父母也要适时给出建议。
2.生活俭朴点
物质生活有所限制的孩子知道得到一件物品的不易,因此一旦得到就会开心。同时,物质上的限制会让孩子利用所有条件将乐趣最大化,这对孩子形成好个性很有利。
3.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只做有限的事情总会让孩子感到厌倦,如果他们又喜欢看书,又喜欢运动,还爱好艺术,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就会很多,这也有助于孩子变得开朗。
4.鼓励孩子多交友
多带孩子出去和同龄人交往,或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里来。如果朋友的孩子跟你的孩子年龄相仿,几家人不妨多出去聚餐或游玩。还要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父母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大人的聚会,让他们接触不同年龄、职业和性格的人,并要求孩子主动和这些人讲话。
5.要善于激发孩子的良好情绪
良好情绪和情感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非常必要的条件。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真正发挥身体技能的潜能。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更有益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学龄期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复杂的情绪经验,他的这种情绪经验已经不仅仅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如果能够经常处于一个乐观的情绪之中,能够体验每个情感,那么他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容易培养。
6.让孩子亲自感受自己情感的表达
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在情感的表现上也不一样。有的孩子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的孩子则善于把事情憋在心里,不会宣泄出来,也不会表达出来。作为家长要倾听孩子述说,要引导。在行为上引导他克制自己的情绪,另外还要教给他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7.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
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的。一个宽松的环境比一个****的环境更能够使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其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独立、直率、活泼、大方、开朗,有协作精神、有活动的能力,而且善于和同伴相处。相反,过分严厉,过分迁就、放纵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反复无常。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半性格是不稳定的,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良好的性格很难形成。
给孩子一颗勇敢的心
勇敢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因为人在一生中要不停地向前努力拼搏,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和坎坷,在这个过程中,勇敢是一种必备的力量和态度。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胆小的人在追求目标时,总是缺乏主动性、勇气和信心,所以可能因此而错过原本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所以家长朋友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敢性格。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机智勇敢、聪明能干,但是不少孩子在公众场合不敢发言,在面对陌生人或不熟悉的环境时容易局促不安,不能与人坦率自然地交往。
丽丽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孩子,从小就非常内向,见了陌生人就吓得满脸通红,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有一次,丽丽的妈妈带孩子到一个亲戚家去参加婚礼。
婚礼上人山人海,那么多的陌生人一下子让丽丽紧张起来。一上午,丽丽的手都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现场也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但是丽丽根本不敢参与到小朋友们之间去玩耍。妈妈催了她好几次。丽丽都拒绝了:“我根本不认识他们,我怕他们欺负我!”
后来,一个远方亲戚看到丽丽很乖地呆在妈妈的身边,走过来用手捏了捏丽丽的脸:“看,丽丽真乖!”没想到丽丽一下子“哇哇”大哭起来。
丽丽这一哭,让本来欢快的婚礼现场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丽丽的妈妈感到尴尬极了。
可能很多胆小的孩子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尴尬。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孩子的话,家长朋友,你一定要注意了。孩子胆小到这种程度,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悲哀。虽然说孩子由于缺乏生存经验和成熟的世界观,经常会流露出怯懦、胆小、对陌生事物害怕的情绪;虽然说勇气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家长完全可以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赋予孩子一颗勇敢的心。
1.要注重父母的榜样力量
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另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从你的身上他可以知道,这些事物并不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2.要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
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而实际上他是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3.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地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因此,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生活。譬如:夜间让孩子独立上厕所,自己到奶站取牛奶;父母暂时离开时,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够独立而不害怕;当发生意外事情时,不惊慌、不哭泣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品质很有益处。
4.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并将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5.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让他觉得无地自容,脸上无光而羞于见人,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弱点。如果确实需要指出孩子的缺点,应在肯定孩子成绩的前提下,用提建议和希望的口吻指出孩子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都会乐意接受的。
6.要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惧心理
有些孩子从小就从小人书和童话故事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害怕鬼怪。作为父母,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无用的。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害怕心理。
7.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很多我们认为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
学会培养孩子的果断性格
果断的性格是一个人具有出众自我决定能力的体现。有些人在社会上办事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缺乏应有的气魄,当决不决,应断不断。自己刚刚决定的事情,马上又推翻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小心谨慎,而是自己缺乏果断性。一个人遇事反反复复,犹豫不决,总拿不定主意的现象,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选择能力的形成,而选择能力的强弱又与人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是在各种各样的选择中度过人生的每一步的。其中,有些选择会直接影响自己或他人一生的命运。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正是选择的大敌。
有关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当被问及“你要喝什么”时,回答“我想喝咖啡,不想喝红茶”的人比起回答“什么都可以”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更有作为。显然,这里的关键就是“果断”与“优柔寡断”的区别。当然,对于孩子来讲也是如此。做事果断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决定力,这是孩子未来能取得成功的关键。经常有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做起事来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把他放在哪里他都不‘显眼’,将来能有什么出息”。事实上,家长们往往意识不到,孩子不具备果断的性格很有可能是家长的教育问题。
阳阳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她是个听话的孩子,她的学习成绩也很优异。可是阳阳有一个毛病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自己都拿不定主意,总是要别人给他做决定,例如每天穿什么衣服,要不要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总是不能自己来拿主意。这让阳阳的家长很苦恼:如果孩子老这样,什么事都做不了主,长大了可怎么办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像阳阳这样做事优柔寡断的孩子还很多。可能是由于父母的要求过严造成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最好,孩子因此不知道怎样选择才最符合父母心意,于是就干脆推给父母去决定,那样自己就不用承担最后的结果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正如事例中的阳阳一样。
因此,父母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果断性格。具体来讲,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果断性格,可以采取以下几条建议。
1.帮孩子摆脱依赖心理
遇事能够借鉴他人意见,借助他人智慧自己做出正确决策,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缺乏主见的孩子不是这样。他们遇事总是去问别人该怎么办,完全等着别人拿主意,这是孩子的依赖心理在作怪。此时,家长必须想方设法帮他拿掉这个“拐杖”,这样,孩子的自主意识才能成长起来。如当孩子遇事向父母讨主意时,父母不要马上说三道四,而是要引导和鼓励他拿出自己的意见。哪怕孩子说出的意见没有多少价值,也要先予以鼓励,然后再帮其完善,最后要让孩子自己做出确定是正确的结论,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时间一长,果敢性格就会逐渐形成。
2.从意识上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来对待
家长应反思或回忆一下:在关系到孩子个人生活和学习的事情方面,我们是否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是否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就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如果家长不能从自身的意识上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那么即使你机械地采取了多么先进的教育思想,你都不能把孩子教育和培养好。教养要从“心”开始,英才教育更要把对孩子的“心”的教育放在首位。对孩子的尊敬和肯定正来自于家长“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来对待”的教育理念。只要从这样的教育理念开始,完完全全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教育,孩子的性格才会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果断,孩子的决定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鼓励孩子当机立断,勿求“万全之策”
有些孩子遇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主要的原因就是总怕自己考虑的不够周全。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周全与否是相对的。万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很多人就在追求完美中犹犹豫豫,甚至失去了很多机会。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凡事能有七八成的把握,就应该下定决心,这对培养孩子的果断性格大有益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优柔寡断”的“苗头”,一定要下定决心,把孩子“优柔寡断”的“嫩芽”连根拔除。
自信是孩子成为“英才”的基础
自信是情绪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源于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以及自我接受的程度。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无论你认为自己能还是不能,你都是对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自己坚信自己就是对的,就有足够的信心来完成;如果认为自己不能完成,也是对的,因为你没有完成这件事情的自信心。这就说明,自信心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完成一件事情的主要动力。在困难面前,有足够的自信去战胜它,那么就会事半功倍;而如果困难一出现,虽然自己本来有能力解决,但是不相信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即使再容易的事情,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一定不会成功。
所以,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如果你真的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英才,那就一定不能忽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因为,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自信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自信是成为“英才”的基础。自信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会受到他人的重视,会时时保持一个乐观活泼的个性。
一位哲人说的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其实很多时候,自信就是这么“可怕”,它有无限的力量,它无时无刻不激发着我们的孩子去努力、去奋斗。可见,拥有自信,我们的孩子才能成功;拥有自信,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英才。
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还是沿用最原始、最粗陋的“棍棒教育”。殊不知,“棍棒教育”是最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的。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家长的尊重。家长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而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然而经常遭父母打骂的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所以,家长朋友,你还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英才吗?那么,从现在开始呵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吧!
培养孩子的卓越自信心
主宰一个人命运的并不是财富,而是勇气和自信。因为自信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自信心是人们做事情的最原始的动力。自信心的强与弱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准则。
1968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庞大的心理学试验,要求校方配合。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班中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教授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试验的正确性。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当初上了名单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个个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教授随机抽选出来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这个八个月里,当初那份“最有前途者”的名单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评价,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热爱和期望,从而使他们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优秀”,先必须给他一种“你本身就很优秀”的自信。也就是说,作为家长,要重视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是成就一个优秀孩子的先决条件。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呢?具体来讲,家长朋友们在培养孩子自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尊重和信任孩子
尊重孩子,使他切实地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信任孩子,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和表扬,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这样既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善于发现并时常肯定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活动十分投入、十分自信。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是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3.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
父母的责任在于“怀抱一颗期待的心”,帮助孩子建立自己每一阶段的适合自己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要合乎孩子的能力。否则父母期望过高,目标定得太高,超过了孩子能达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丧失信心。当然,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轻而易举,就会变得轻率和骄傲。
4.允许孩子犯错
一个不曾犯错的孩子,永远不能够成长。父母有必要与孩子分享自己过去曾面对的过错与失败,让孩子了解到爸爸妈妈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失败、挫折与过错,并让他有机会为自己所犯的错做出解释。之后,父母再从旁协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再次尝试。如此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在不断尝试中得到了保护。
5.不要贬低孩子
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殊不知,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会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不要滥贴“标签”,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6.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
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但家长要注意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孩子的自我表现欲。
多一点鼓励,孩子更自信
为人父母者,无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几乎所有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英才,这种愿望的出发点是好的,无可非议。然而,许多家长的教育方法却相当的简单粗暴,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对孩子批评责骂的多,鼓励表扬的少,有的甚至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殊不知,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不仅缺乏自信心、上进心,影响身心健康,更严重的是,一旦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会自暴自弃、自轻自贱,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已经讲过,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英才,不能忽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而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例如家长一句鼓励的话往往会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致;而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贬损的话,往往会让孩子在学习上裹足不前,甚或自暴自弃。
比尔·盖茨是全球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惊人的财富,成为世界首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当他在创办微软公司,功成名就后,给他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小时候你们从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尽管我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别的孩子,可你们总是会对我说:孩子你不比任何一个孩子差,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正是你们阳光般的鼓励,使我拥有了强大的自信心做动力,让自己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对善于欣赏、赞扬和鼓励儿子的家长,比尔·盖茨才成为一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才电脑专家,比尔·盖茨是幸福的。
无独有偶,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成功也与她母亲对他的鼓励分不开:
达尔文小的时候学习很差,而且沉默寡言,只喜欢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因此,达尔文在家里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他的父亲经常教训他:“除了看那些小花小草,你还会什么呢?”
只有母亲怜悯达尔文,她对达尔文的父亲说:“难道他的这些爱好就是错的吗?你必须对他公平,他会慢慢学会改变的。”母亲对达尔文的这一爱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有一次,母亲让达尔文和他的姐妹们到花园去,让他们辨认一些花的品种。达尔文认得又快又多,而且他回答出了姐妹们无法回答的问题。
之后,母亲在他的额头吻了吻,这一吻,使得达尔文倍受鼓舞。
也许就是这一个吻使得达尔文多年后成为了生物学家,并创立著名的“进化论”。
看到比尔·盖茨和达尔文的经历之后,家长们也许应该明白鼓励孩子的重要性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积累正是来源于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句鼓励。虽然,我们的孩子不可能都成为比尔·盖茨或者达尔文,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卓越的孩子,需要一份卓越的自信;而一份卓越的自信少不了家长的鼓励。这也正如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大师所说的:“多一点鼓励,孩子更自信!”
所以,学会鼓励孩子,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教育孩子的必备素质。那么,怎样鼓励孩子呢?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没有意识到“鼓励”对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只是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如何去鼓励孩子。相关教育专家认为,在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时候,家长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避免道德评价式的鼓励
用“我早就告诉你……”的语气,鼓励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不要希望一次好的行为就成为永久性的行为,像“这次你做得很好,你为什么不总是这样”一类说法都要避免。
2.物质奖励的度应该恰当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挑选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两组。A组孩子得到了一个许诺:“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则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3个星期以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则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可见,对于孩子们来说,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上的奖励重要得多。
3.让他了解自己的特长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出色才能时,会明显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特长,也能提高他的自尊心。所以在鼓励孩子的时候,要刻意让孩子知道你在鼓励他的什么地方。这样就能让他了解自己的特长,让他更自信。
4.鼓励应对孩子本身进行比较
家长或教师应对孩子本身进行比较,并明确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例如孩子画完一幅画给你看,你可以说:“这幅画比上一次画得好,你把小朋友的眼睛画得很传神。”而不要对他说诸如“你比小哥哥画得还好”的话,这可能会增加他的自负,也可能给他带来压力,怕下一次画得不如别人。
5.要善于用孩子过去的成功经验来鼓励孩子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成功的经验能极大程度地加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增强一个人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时,你可以帮助他们回想起以前类似活动的成功体验。这类成功的经验与当前活动的时间越接近,激励作用就越大。
6.家长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暗示孩子,使他们产生紧张感
当孩子感到为难或焦虑时,家长应使自己保持平静。例如,当孩子要去参加演出或比赛时,父母必须首先做到心平气和,既不要自己紧张,也不要老对孩子讲“别慌”“别紧张”。因为这些言语具有很大的暗示性,更容易导致孩子紧张。
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