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助孩子变轻松
我们可以协助孩子缓解压力,教导孩子面对压力时可采取的策略;也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增强对压力的敏感度与承载能力。这些方式虽然可以弹性调整使用于不同的年龄层,但是它们需要父母亲陪孩子一同体验、学习;每个孩子适用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唯有真正地去尝试并作适当的调整,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式。
2.聆听孩子的感受
让你的孩子告诉你出了什么问题。用兴趣、耐心、宽容和关爱,认真平静地聆听孩子的心声。避免急于去判决、责怪、说教或者跟孩子说他当时该如何做。这个方法使你可以聆听孩子的心声。尽量采取“之后发生什么了?”的问法去了解事实的全部。让你跟你的孩子都心平气和,不用着急。
3.指导孩子思考如何去做
给孩子一些能让孩子在面对压力时感觉舒服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想出更多的缓解压力的方法。需要的话,家长也可以帮他一起思考,但不要每次都这样做。家长要记住,不管什么决策,孩子活跃的参与可以为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必要的时候,家长要支持他们好的意见,还可以作些补充,例如你可以问:“你觉得这样做可行吗?”总之,家长要学会指导孩子采取正确的措施为自己缓解压力。
4.关心孩子的情绪感受
鼓励孩子用“语言”,而非“动作”表达情绪。以“我不开心”“我很生气”替代丢掷物品、对自己或他人的肢体攻击,若孩子需要用身体释放他的怒意,打沙包、挝枕头、跑步,都是可以采取的策略。父母亲要了解的是,情绪的释放在压力管理上是很重要的一步,积聚了过多的情绪只会造成更重的压力负担。而理性的问题解决模式,常在安全的情绪释放后才能有效地运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觉得孩子“懂得”该怎么做,却还是做不到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我们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放松精神的压力和身心的疲惫,并适当地、恰如其分地传达“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意识,使他们对成功和失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防止遭遇各种挫折后而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家长千万不要忘记给孩子释放压力,舒缓他们的身心,帮助他们成才!
谨防孩子的“青春期抑郁”
青春期忧郁症是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事。原因是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体内的激素分泌不平衡,会使人有一种压抑感,也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口中常说的“郁闷”。再加上由于性的成熟,学习的紧张,神经系统承受的压力更大,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烦恼的情况下,神经系统的功能很容易失调,以致发生抑郁症。另外,从儿童期到青春期,身体发生了质的飞跃,而心理意识上还处于幼稚的儿童阶段,对失败、挫折、缺点不能正确的认识,也可促进抑郁症的发生。
青少年抑郁症的典型特点为冲动、疲劳、抑郁和自杀的念头。青春期抑郁普遍存在于学校学习失败或其他行为障碍中,如约一半的抑郁青少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青春期抑郁临床表现还有:抑郁或易激惹;兴趣下降或抑郁寡欢;体重下降或增加;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激动不安或迟缓;疲劳或无力;感到无价值,过多的或不适当的内疚感;思维或归纳能力减弱。当这些症状持续2周以上时间并每天发生,不管伴有或不伴有反复死亡的想法和自杀的念头,则应诊断为重症抑郁症。但如果在3个月内在同一应激源作用下出现这些症状,则不能够诊断重症抑郁症,而应考虑是否为调节障碍伴情绪抑郁。
明明是个16岁的男孩子,今年上高一。
明明从小就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乖孩子。但是让明明的父母不能相信的是,孩子上高中以后,变得越来越沉闷,最近一段时间更是整日愁眉不展,有时还唉声叹气,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用大嗓门跟父母发火,有一次还摔了杯子。
与此同时,明明的成绩也直线下降。升入高中的时候,明明的成绩排名全班第二名,但是高一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明明仅仅得了全班第十一名。
为此,明明的父母很是困惑,明明究竟是怎么了?万般无奈之下,明明的父母带明明去看医生——原来明明得了“青春期抑郁症”。
其实,对于已经是青春期的孩子或者即将要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讲,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发育,自我意识越来越明显,生活中或者自身的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都可能引起孩子的“抑郁”,例如:
(1)对自己暂时无法改变的某些条件不满意,如身体残疾、个子矮、相貌平平、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班主任脾气暴躁、偏听偏信等。
(2)期望值太高,自以为该满足的需要不能满足。如买一件时髦的衣服,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获得友谊和爱情,得到信任、尊重、表扬等。
(3)有些孩子由于生活十分单调,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思想闭塞,情绪压抑,否认忧伤、喜悦、痛苦或欢乐,都无法充分发泄。
当然,随着生理发育趋于平缓,内分泌也逐渐正常,青春期抑郁症也会自然消失。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调节,“青春期抑郁”持续时间太长的话,也有可能逐渐成为“终身抑郁症”,影响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情绪,一旦发现孩子有“抑郁”的苗头,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节,帮孩子摆脱“青春期抑郁”。
1.家长应教育孩子乐观的接受现实,接受自己的一切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任何人都不太可能处处满意,时时顺心。不满意怎么办呢?那就要先接受事实,在考虑那些可以改变,怎样改变。如果是不能改变的事情,那么就要乐观地去接受它,在从别的地方寻求补偿。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一个自卑的孩子不可能会有乐观开朗的心态。这就从反面证实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智力或能力都有限的孩子,家长务必多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并能适时地多给他们以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肯定对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是十分有益的。而克服自卑和树立自信则是“青春期抑郁症”的“死敌”。
3.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
与他人融洽相处有助于培养快乐的性格,有助于孩子远离“青春期忧郁症”,因为与他人融洽相处者心中较为光明,心中不会积累太多的忧愤。家长可以带领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融洽相处。此外,家长们自己也应与他人相处融洽,热情待客、真诚待人,给孩子树立起好榜样。
4.适当降低孩子的期望值和欲望
青少年有一些物质的精神的欲望也是无可厚非的,更应该有理想,但期望值一定要适度。经过努力的争取,如果仍然不能满足也要坦然接受现实。切不可因为过高的期望而打击孩子的自信,以至于使孩子患上“青春期抑郁”。
5.教会孩子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
教会孩子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要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不要盲目地把自己同别人做比较,不管别人是否比你得到更多的好处,你都不要在意,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觉;教会孩子常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鼓励自己,从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和快乐;更要让孩子看到事物的光明面,不把事物看成是非黑即白,遇到不愉快的事,要从好处和积极方面着想,以微笑面对痛苦,以乐观战胜困难。
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家长的脑子里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学习第一,至于人际交往的能力,上了大学,找了工作再学习也不迟。”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理念。我们都知道,交际能力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能力。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的人,其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放眼现实世界,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任何取得卓越成功的人无不和突出的交际能力连在一起。
具体来讲,掌握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生的影响有: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身心健康。心理咨询的实践证明,人际关系的处理妥当与否,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极为明显。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心理学家克林格经过广泛的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与别人是否关系良好。
(3)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成功,这一点家长都很明白。
(4)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完善自己的性格。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那么他的个性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可见,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绝不能等到上大学再培养。否则的话,我们会为我们错误的教育理念付出代价的。
以下是一位家长的苦衷:
我的女儿平常在家时行为举止正常,只是一见陌生人就胆怯退缩,不敢说话,躲在一边。在班里她从来不主动与同学说话,也不与同学玩。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时,说话声音像蚊子一样,下课从不出教室,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敢动。近来,女儿因其他原因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她却因此不想再上学了,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我真不知该如何才好。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实际上就是由于长期缺乏交际教育造成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以为戒。“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要想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值得家长重视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长说了算。
2.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家长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作客。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家长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他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这对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好,怎么与人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所以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先要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家长可以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进行辩论;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家长要做必要的纠正,及时帮助孩子提高认识;有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4.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人与人直接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更重要的是胆量,这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活动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竞争对手,而这种寻找,实际上就是一种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孩子的伙伴。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交朋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发展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寻找友谊。引导孩子觅得真正的友谊,从朋友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从友谊之中获得快乐与幸福,是每一个家长的职责。纯真的友谊会让孩子受益无穷。
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出于很多种原因,在“孩子交朋友”这件事上为孩子列出了许多条条框框——限制孩子交朋友。
家住南京的刘颖是一个乐观、开朗、喜欢交朋友的孩子,特别喜欢帮助人。但是最近她很苦恼。
刘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佼佼者,始终名列前茅,她的妈妈总是以她为骄傲。而和刘颖同桌了三年的江泓,学习成绩却始终上不去,但是两人的关系特别好,每天都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值日、一起出去玩。
自从刘颖的妈妈发现刘颖和江泓很要好以后,就给她下了命令:不允许她总和江泓一起玩。刘颖很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因此还是一如既往地和江泓一起玩。
有一天,老师给刘颖换了一个同桌,江泓被换走了,刘颖很失落。后来,刘颖才知道,她的妈妈居然悄悄地去班主任那里,给自己申请换了个新同桌,因为她的妈妈怕江泓学习成绩不好会影响她。
为此,刘颖非常生气,还和妈妈大吵了一架,母女俩好几天相互不理睬。刘颖的情绪也因此低落了好久。可是妈妈还是始终认为这是为了刘颖好。
例子中“刘颖的妈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例如,相关调查机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家长并不允许孩子自由地交朋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对孩子而言,交朋友是件令人激动的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交朋友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许多研究显示,若少年时期缺乏友伴或者被同伴拒绝,不仅会造成情绪上的伤害,出现害羞、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症状,也会影响孩子日后性格的发展。
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和爸爸妈妈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有很多家长,固执地认为,社交能力差的孩子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会好起来。但实际上并不如此,交际能力的好坏与年龄并没有直接关系,它是在交际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在对待孩子的交友问题上,很多家长总乐意让孩子找爱好、志趣乃至性别相同的孩子交朋友,甚至于代替孩子来选择他们的朋友。实际上,这样做的局限性和危害性都非常大,会在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而且这种思想的灌输也极易导致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
孩子们长大以后要走上社会,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在孩子阶段就限制他们的交友空间,那么孩子们从小就学不会与各种不同的人相处。而且他们也在遇到兴趣不同的人的时候,不自觉的会产生排斥心理,也不知道怎样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家长们应该提倡让孩子自己交朋友的原则,不要排斥男孩和女孩交朋友;学习好的学生可以跟学习差的学生交朋友;城市孩子可以和农村孩子交朋友;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可以和家庭困难的孩子交朋友等等。让不同类型的孩子在一起交往、相处,会使他们认识更全面,见到的事情也就更多,有能力与社会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孩子交友的空间很狭隘,会很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孤独、怪癖的,只会与少数同类人相处的人,相信每个家长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孩子。
因此,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请放开你的手,让孩子自己去交朋友吧,天才的成长离不开交际能力的培养。
谨防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
孩子的交际能力要从小培养,但很多父母好像忽视了孩子这一方向的教育。当然,更加严重的是,很多父母会限制孩子的交往。其实从孩子的成长的角度来看,过多地限制孩子的交际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一点好处都没有。如果弄不好还可能使孩子患上“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症又名交际恐惧症,是与多人或一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出现的不敢与人对视、脸红耳赤、心跳加速、极度尴尬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尤其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对上级的恐惧、对集会的恐惧。多数患者还会发展到对电视、图片中人物的恐惧。
一般来讲,孩子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其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下面这个孩子:
丽丽,女,18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丽丽的父母对丽丽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在学习上,丽丽的父母不允许丽丽有稍微的闪失,必须每次都考出好成绩。丽丽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不理想,父亲把笔甩到她脸上,刺伤了她的脸。
当然,更让丽丽难以接受的是,父母根本不允许丽丽交很多朋友。他们认为,上学期间交朋友太多会养成贪玩、攀比的不良作风。至于与男孩子交朋友,更是不允许。丽丽记得自己上高中以后都很少和男同学说话。丽丽的父亲还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除了学校和家,不允许她在外玩耍。所以丽丽从小到大,朋友都特别少。
也许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丽丽从小就非常内向、胆小、害羞、孤僻。上大学以后,也不会和别人交往,一度换上了孤独症。
这个例子中的丽丽正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教育而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不敢想象,如果所有的父母都像丽丽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英才可言?一个学习再好,学历再高的孩子,如果不会交往,如果连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没有,那么将何以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更不用说成为社会的栋梁或者英才!恐怕正好相反,只会成为社会的拖累!所以,如果想培养出真正的英才,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谨防自己的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
第一,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有必要时则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在医生帮助下查找孩子的心理问题。
第二,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社交恐惧的症状时,要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恐惧。告诉孩子,自己与对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还要注意训练孩子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打下基础。家长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次,每日做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第三,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因此,平时要让孩子多学习一些关于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不要让孩子只是一味地把精力用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其实,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常识,有了知识会帮助你的孩子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带孩子参加一些适合的聚会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这样的孩子。他们在社交场合往往不知所措,他们没有一点社交的知识,有的甚至可以说一点不懂礼貌。比如,有的孩子不知道适时交谈或挂断电话,只听他一人喋喋不休,视而不见别人的明示暗喻;有的孩子任何时候的话题中心都是他自己,全然不顾及别人,哪怕你想方设法转移话题,他仍旁若无人地自说自话;有的孩子喜欢追根究底地打探别人的隐私;有的孩子在别人交谈之中不管时间场合进行插话;有的孩子在严肃庄重的场合,衣服鞋帽穿戴得随随便便;有的孩子在宴请时,主人没发话,自己一个人先动起筷来。一个社交场合,若有这样的孩子出现,常常会破坏整个气氛,使别人尴尬窘迫。这样的孩子自然也不会成为英才!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很多家长并不是很愿意带自己的孩子到一些社交场合,怕“丢脸”!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赵建夫妇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回避一些家庭式的聚会。无论是自己家的聚会还是去赴会,他们都尽量让他的孩子参与进来。每次在家里聚会,他们都让他的孩子到门口去迎接客人,告诉他的孩子来的客人的身份和称呼等等,而客人也没觉得让一个孩子来迎接并没有什么不礼貌,而且小家伙彬彬有礼的表现反而让客人觉得很高兴。在客人进门之后,孩子会主动给客人让座、倒水等等,俨然一副小主人的模样,一点都不怕生。
赵建夫妇还经常带着他的孩子出席一些聚会,在赴会之前,他都告诉他的孩子是什么类型的宴会,告诉他该怎么说话,生日宴会说什么、庆祝升学的宴会说什么等等,在适当的机会还送一些小礼物。在他们的教导下,孩子的思维方式得到了锻炼,学得非常有礼貌,人见人夸。
赵建夫妇也十分有成就感。
我们知道:孩子自来到这个世界就投入了人际关系之中。如果在有合适的聚会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参加,这是对孩子的一次锻炼机会,不仅能使孩子认识到很多新鲜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如果在自己家里举行一些家庭聚会,尽量要让孩子参加进来,安排他们为聚会做一些事情,例如:擦擦桌子,扫扫地等。客人来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回避,因为孩子也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如果让他们回避的话,他们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孩子们将会养成冷漠、不热情的性格,家里来了客人也不知道打招呼。家长以为这是有礼貌的表现,但是,这恰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另外,当亲朋好友来作客的时候,家长也要试着给孩子创造当“小主人”的机会。这时,家长不必急于求成,可按以下步骤进行:能向客人问好;帮助大人招待客人,为客人送递茶水等;鼓励孩子与客人交谈或为客人表演节目。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循序渐进,逐步对孩子提高要求,不要强迫孩子做不能胜任的事,等孩子习惯了前一种做法,可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步。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成功的“英才”,本身就是一个超级成功的社交专家。你的孩子也想成为英才的话,先必须成为一个社交家!你准备好了吗?趁孩子还小,尽快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吧!这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礼仪素养的学校。不要因为孩子一到外面会给自己丢人,就尽量避免带他们出去,其实,孩子是最善于学习的,他们是一张没有污点的白纸,就看家长在上面画什么、怎么画了。
别让孩子交上“坏”朋友
晋朝《太子少傅箴》中有一句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的意思是说:常常接触朱砂,自己就会被染红;而接近墨水,就会被染黑。意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同什么样的人交往,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代代相传,久经考验,放之天下而皆准。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样,跟着巫婆会下神。所以,要想成才,就应该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与他们一起工作、学习,受他们的影响、熏陶,自己会不自觉地跟着勤奋、进取。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与之相反,如果常跟消极、懒惰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就会变得悲观厌世、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最终一事无成。
解放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这可谓是对“近墨者黑”最好地诠释了。
可见,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他的人际关系圈直接影响着他的人生发展轨迹。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的影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好孩子交朋友。但孩子到底交什么样的朋友却不是家长所能左右的,这也是让不少家长头痛的事情。
张晓燕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有一个12岁的孩子。张晓燕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什么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但是令张晓燕烦恼的事是,最近她发现儿子经常跟一些“问题少年”混在一起。张晓燕为此很怕儿子会学坏,但跟儿子谈,儿子却说自己有交朋友的权利,而且保证不会跟他们学坏。他说喜欢“那些朋友”的原因是他们很照顾他,可以替他出头让他不被欺负。
儿子尽管这么说,但张晓燕还是很烦恼,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实,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孩子交了“坏”朋友该怎么办呢?家长一定不要着急,专家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
1.家长要应保持冷静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交了坏朋友,应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下情况。比如,可以找孩子或孩子的同学,也可以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但这种了解事先必须经过精心考虑,对如何问和可能碰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还要选择适当的场合,注意孩子情绪上的变化。必要时父母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阻止他们的交往,使他们能更快地摆脱那些品德不良的坏朋友。
2.家长不要太冲动
当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冲动,或是打骂孩子,或是把孩子禁闭在家,更不能把孩子赶出家门,放任不管。否则只会起到反作用,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此时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耐心说服,积极引导,继续给孩子以关心和爱护,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只有家庭才是最温暖的,父母才是最关心他的。这样才可避免孩子到外面寻找“知音”的安慰,等到孩子情绪稳定正常后,再让孩子与坏朋友逐渐断绝来往。
3.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家长除了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外,还可以转移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他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孩子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寻找兴趣,这是很关键的。即使孩子有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坏朋友、坏习惯断绝关系,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仍然需要有健康的兴趣和爱好。所以转移孩子的不良兴趣,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引导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对帮助孩子正确选择朋友也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也许我们都听说过“财商”这个词汇,但对它的理解却不甚清楚。简单地说,“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或者说,“财商”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具体来说,“财商”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三大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之一。也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了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了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财商则反映了人作为经纪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事实上,“财商”与“智商”“情商”一样,都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财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其他智慧和能力密切相关的。
财商往往是人们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能力。我们也可以想象出,一个漠视“财商”的人,一定是一个现实感很差的人。因为,“财商”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判断金钱的敏锐性,以及对怎样才能形成财富的了解,它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
从教育方面来说,“财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学家们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新青少年”,要想在未来的人生里获得卓越的成功,必须从小接受系统的理财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讲,要想收获优秀的孩子,要想培养出天才,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财商”的培养,一定要把“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提上家庭教育的“日程”。否则的话,不懂理财,你留给孩子的财富再多也无用。
日本便曾发生过这样的例子:
有一位母亲,一辈子省吃俭用留下上亿元遗产,满心希望提供给儿子最好的物质生活。结果从她过世后,年近三十岁的儿子即大肆买房、买跑车、出国旅游,肆意享受人生,结果不出三年,上亿元的遗产挥霍一空。
英国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形:
一对在金融界打拼多年的父母,去世后留给未满二十岁的儿子几十亿英镑的财产。结果,这个小孩太早拥有财富,又不懂理财,于是一时挥霍成性,最后竟然因为吸毒横死街头。
由这些案例不难得知,若没有尽早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理财智商,留给他们再多的财富,终究会让他挥霍一空。
然而遗憾的是,现如今,当很多家长在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的时候,无意之中仍然疏忽了对孩子的财富教育。同样,长期以来,学校提供孩子们语文、数理、音乐等学识训练,但学习“理财”的本领却从来都被排除在外,生怕孩子们就此染了铜臭味。但相关教育专家认为,这种观念是十分不正确的。正如其他任何优秀的品质一样,孩子的财商和财富意识也需要从小培养。
犹太人比起其他民族更善于积累财富,这源于他们对子女的财富教育。犹太人从小就能受到很好的财富教育,例如他们:
3岁能辨别不同硬币和纸币的价值;
4岁能懂得不能见什么买什么;
5岁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东西,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区别不同面值的一些钱;
7岁能学会看简单的价目表;
8岁教会出去打工赚钱,能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上;
9岁能自己安排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
10岁懂得节约的意义,每周省下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之需;
11岁知道从电视中了解有关的广告;
12岁看穿广告包装的假相,设定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常用术语等等。
没有任何孩子生下来就懂得珍惜财富,就会理财。理财意识需要后天的教育。当然,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不仅仅要说在口上,更要付诸于行动。作为家长,要想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培养孩子的财商,提高孩子的理财意识,帮助孩子理财。财富教育,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如何开启孩子的财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呢?相关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中的理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
如果让孩子花钱之前想一想,过完这一周期,钱还够不够用,就可以逐渐养成孩子储蓄的习惯。培养储蓄观念主要是为了避免孩子有过度消费的行为,让他知道买东西还得量力而行。
2.培养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
记账能使我们清楚自己的花费情况。对于孩子来讲,也是如此。父母可以陪着孩子在每次领到零用钱时,把未来一个周期内所需要的花费记录下来,如有额外支出也要一一记录,养成记账习惯。然后,到一定时期,父母就可把记账表作为与小孩讨论是否有浪费的部分,或者奖励孩子节俭的依据。
3.教孩子合理使用自己的积蓄
家长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有些消费让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去开支。例如,孩子想买网球拍、自行车等或去旅游,指导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储蓄。这样,孩子就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愉快和兴奋,而且也培养孩子学会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
4.教会孩子与人分享金钱的快乐
在金钱的使用方面,家长应该教孩子乐于分享,体验捐献和助人的喜悦。
5.为孩子建立一个理财目标
家长可询问孩子储蓄是否要达成何种目标,如买脚踏车、玩具等,帮助他规划出时间表,估计大约花多少时间可以达到梦想,建立孩子的理财目标及投资观念。
6.家长要用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许多时候父母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所以家长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储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理财方式。要想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教会孩子储蓄。让孩子认识、理解储蓄是怎么回事,可以让孩子明白借款和存款的区别,两种方法的差值有多大,能使他懂得储蓄是比借贷更好的方法……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储蓄意识。但是,相当多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或许是以为孩子还小,即使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也不一定要让孩子去进行储蓄活动。殊不知,如果孩子没有储蓄观念,就不会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
有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
在她任教的班里,有一位家境很好的女孩。平时上学放学,都是父亲或父亲的司机用小车接送。她穿的衣服也是全校中最时髦、最流行的款式,并且这种款式必须是班上独一无二的。但这个女孩上学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原因是若没有小轿车送,她就在家里赖着死活不肯上学。另外,若哪位同学在穿衣方面超过了自己,回家后就要吵着让父母买新的。父母不同意买或没及时买,就又哭又闹,誓死也不去上学。
更让人害怕的是这孩子一点财富意识都没有,虽然只上中学,但花钱就已经大手大脚。有一次,她过生日,她收到全班同学送的生日礼金2700多元。生日的第二天,她花了700多元给自己买了一双盼望已久的名牌运动鞋,还剩下的2000元就请全班同学到五星级大酒店吃了一餐饭。
很明显,例子中小女孩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尤其是财富教育更加失败。只上中学尚且如此,那长大了将成何体统?即使家里再有钱,也不够她挥霍。作为父母,是不是应该试着培养孩子的财富意识,教会孩子节约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孩子已经不在少数。试想一下,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帮孩子养成储蓄的好习惯,或许这样的状况就不会发生。
董太太今年四十五岁,负责媒体业务工作,有两个儿子,一个十五岁,一个十七岁。对于儿子压岁钱的理财规划,董太太表示,她使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帮两个小孩做理财规划,儿子出生不久后,她即以自己的名义在银行开了一个活储户头,将亲戚朋友所给的满月礼、压岁钱都存在账户内。
这个户头并未申请银行卡,只有存折本,她将存折本给儿子,印章则放在自己身边,孩子若要买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时,需跟她讨论,金钱才能从账户内扣除。如此一来,将使孩子随时知道自己账户内有多少钱,也借此可以使孩子养成理财的习惯。
果然,在这样的培养下,董女士的两个孩子从小就非常具有储蓄意识,有点零花钱就自己存起来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乱花自己的“存款”。
其实,当孩子开始在管理自己责任方面更加在行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个人储蓄计划来帮助他们实现某项特别目标。这项计划不是事先借款,而是父母先记下一笔预存款,然后每个月要求孩子在账户里存一笔钱以最终实现目标。在执行家庭储蓄计划时,家长应该确保孩子的存款达到规定的数额时,他们可以得到目标物。孩子开始赚钱朝着目标努力的时候,家长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额外的刺激让他们更快地达到目标。他们最终实现目标后,家长也可以再强调一下借款和储蓄的差别,要帮助他们理解两种方式都会在他们日后的生活中伴随他们,两种方式都非常重要。如果家长能经常这样帮孩子作借款和储蓄的练习,一定可以培养起孩子借款时的责任感和储蓄意识。
具体言之,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中,学会如何培养孩子储蓄的好习惯。
1.储蓄优先
一般来讲,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把储蓄这件事延后再做,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没钱可存了。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在做其他事之前先把钱存起来。
2.为特定的目标设定期限
家长可以有意地为孩子设立特定的储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设定期限。例如如果孩子要存钱买一组电视游戏机配件,建议他找张配件的照片,然后在上面写上希望购买的日期,用磁铁把照片吸在冰箱门上或贴在卧室的门上,让他能时时看到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会刺激孩子努力储蓄。
3.一起决定应该存多少钱
家长平时应该根据孩子平常的花销,和孩子商量着计算出每天可以节省多少钱,建议孩子将这些钱存起来。当然,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要买东西的价格,制定出每天应存多少钱。
4.让孩子明白金钱得来不易
当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或是幼儿园大班),第一次给他零用钱时,家长就应该告诉他:那些钱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赚的,要珍惜它,不要随随便便浪费掉,让孩子明白金钱得来不易。
5.指导孩子合理地使用“零花钱”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计划,什么东西是必要的,急需的,应优先考虑。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有一些自己支配的零钱,由孩子花销,父母应予指导和监督。
要引导孩子合理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