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识人方面,一向有独到眼光,尤其是那些正人君子。所谓“君子之交决不出恶声”。即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亲密交往时,需诚意待人,纵使交恶断绝往来,也不可出恶言,说对方的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无论持何种理由,即使中断来往,也不会口出恶声,诽谤对方。这是因为:
首先,倘若说了绝交者的坏话,等于承认自己识人不清,有眼无珠。其次,说他人坏话,诽谤他人,对方终究会有所耳闻,也会将对自己的怨恨一并发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择友漫无目的,只要在一起饮酒,便掏心剖肚地推心置腹,可谓酒肉朋友。这种关系往往靠不住。一旦遇事翻脸,立即口出恶语,互相漫骂不休。这实在太幼稚无知了。须知,道人之短者,除了对自己名声不利外,是捞不到任何好处的。所以,交友时一定要慎重,绝交了也不要恶语谤人。否则谁还敢接近你呢?
生活中,“多个朋友多条道,多个敌人多堵墙”,这个道理是无所不在的。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在生活中迈不开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麻烦。
要避免树敌,你首先要养成这么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后寻机报复。
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好像是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又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凡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可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满足,可以“以爱消恨”。
假如由于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向人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你们会相处得更好。“不打不相识”这一民谚富含了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别人,当时你自己一定得到某种“发泄”,与其等待别人“回泄”——不知何时飞出一支暗箭,远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
为了避免树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与人争吵时不要非占上风不可。实际上,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使是口头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立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争吵总有一定原因,总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绝不要采取争吵的方式。
争吵除会使人结怨树敌,在公众面前破坏自己温文尔雅的形象外,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只是日常生活中观点不同而引致的争论,就更应避免争个高低。如果你一面公开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又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可是太不明智了,几乎等于把自己孤立起来。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结怨于人,既不利己,还有碍于人而使自己树敌,实在是不足取。
汉朝初年,直不疑被晋升,有人嫉妒他,诋毁说:“听说此人和他的嫂子私通。”这句谣言不久就传到直不疑的耳朵里。事实上,直不疑并没有哥哥,根本不可能和什么嫂子私通的。但是,直不疑并没有站出来,在大庭广众之下,举证辟谣。因为,那样听到他辟谣的人毕竟是少数,再者,造谣者一计不成,还会造其他谣言的,他只是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我根本没有哥哥,怎么会……”对于谣言,你越争辩反而传播得越快,越是用权力、武力压制,就越会显得神秘而真实。直不疑对中伤根本不予理睬,反而很快就止住了中伤。
直不疑和几个人住在一起时,同屋的一个人假期回家错拿了另一个同僚的钱。这个人发现钱没了后,怀疑是直不疑偷的。直不疑不仅道了歉,还赔了钱。事过不久,那人从老家回来,把拿错了的钱如数还给了失主。那个曾怀疑过直不疑的丢钱人,觉得自己如此草率很不好意思。这件事后,“直不疑成了了不起的人物”,这种评价很快就传开了。
直不疑就是用这种不是策略的策略在激烈的官场旋涡中周旋,一直升到了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