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71800000004

第4章 快意时须早回头(2)

人生在世,精明一些,固然容易取得成就。精明的人具有才能,能够做那些别人做不来的事情,而且十分干练,自然会得到人们的羡慕。但功过得失,他人难免说三道四,道短论长,何必为此斤斤计较而浪费精力?“糊涂一点”,会减少很多烦恼!一个人一生当中,不知要和多少人交往,如果遇到不伤大雅、无关原则的事,不妨装聋作哑一番,豁达大度一些。

为了既能快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又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精明的人应该让自己显得糊涂些,把自己的精明掩藏在浑朴与厚实里来发挥。

糊涂的精明人信奉自己的哲学,踏踏实实地工作,豁达淡泊地生活。他的路子会越走越宽,人生会越来越愉悦。

刘睦是东汉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学上进,喜好结交有学问、有道德的名儒,长大后被封为北海敬王,忠孝慈仁,礼贤下士,深受百姓的爱戴。有一年的年底,他派一名官员去都城洛阳朝贺。临行前,他问这位官员:“皇帝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怎样回答呢?”这位官员说:“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官虽然不才,怎敢不把这些如实禀告?”刘睦听后,连连摇头说:“你如果这样说,就把我给害了!”这位官员感到很迷惑。刘睦又对他说:“你见到皇帝后,就说我自从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日只知吃喝玩乐,对正业毫不用心。”

刘睦不想让皇帝知道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因为在当时,宗室中凡是有志向的人都会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招来杀身之祸。刘睦故作糊涂人,实在是明哲保身的妙计。

人情世态拿不宜认得太真

《菜根谭》中写道:“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曰:‘昔日所云我,今朝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罥矣。”意思是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所以,对任何事都不要太认真。宋儒邵雍说:“以前所说的我,如今却变成了他;还不知道今天的我,到头来又变成什么人?”一个人假如能经常抱着这种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烦恼与杂念。

在世事的变化无常面前,人更应保持纯真无瑕的心性,抛弃追名逐利的杂念,处理问题适当糊涂些,圆滑些,灵活些,不过分刻板,不过分认真,生活中就会拥有更多的快乐,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林黛玉的聪明机敏怀有一定的印象。她进贾府后与姐妹们一起读书,同师同教,她却显得出类拔萃,深得宝玉的青睐,可见天分之高;她每次写诗总是“一挥而就”,或者“也不思索,只笔一挥,就有了一首”,可见其才思之敏捷。黛玉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口才敏捷,反应极快。比如,宝琴做了十首怀古诗谜,大家赞好,宝钗却跳出来说关于《西厢记》和《牡丹亭》那两首:“到底史书上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应该删去。”黛玉马上反驳说:“宝姐姐也太矫揉造作了,咱们虽不曾看过这些外传,不知底里,连这出戏还没听过?三岁孩子也知道。”这话立刻得到大家赞同。显然,黛与钗都读过这些书,却心照不宣,都自称没看过,不懂,演一出配合默契的双簧。

但黛玉比宝姐姐高明的地方是,把知道这故事的来源推到戏上,既保全了自己的淑女名声,又欣赏了好诗,两不耽误。谁说黛玉没有心计?她机灵起来比宝钗凤姐丝毫不差!然而,聪明伶俐的林黛玉在生活中过得并不是很顺心,其人生的结局也十分悲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小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周瑞家的奉命给大观园的女孩子们送花,她先转到迎、探、惜等人,最后送给林黛玉,可林黛玉却冷冷地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按照先礼后兵的顺序,本没有什么错;可林黛玉这么一说,不免让周围的人下不来台。即便周瑞家的真的做错了什么,林黛玉就惟独缺这朵花吗?不要了又能怎样?性格如此敏感,自然会在大观园这个温柔乡里,每天过的都是“一年三百六十年,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了。

悲观者看到的是玫瑰花下的小刺,而敏感的人就像生活在玫瑰园里,无时无刻不小心翼翼地欣赏着每一朵花。一个生性敏感的人,注定比其他人活得都累。同事窃窃私语,兴许说的只是家长里短,你偏要觉得他们在针对你,只能给自己增添烦恼。想过得快乐点开心点,就对周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是以《红楼梦》为例,那个憨憨的傻大姐整天吃得饱睡得香,即使在最后,一批丫鬟相继被迫害的时候,傻大姐还是活得很自在,大概“傻人有傻福”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告诉我们,不敏感或不太敏感也许会比较安全。也许,敏感不会伤害到别人,但是最先伤害的,往往正是自己。人生在世,万不可使某一种心态沿着一个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活得傻一点”,也是跟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余地。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对生活傻一点,生活也会对你傻一点;你对周围戒备十足,周围也会对你戒备十足。

古人说:“难得糊涂。”人生在世,切不可太聪明,太敏感,“活得傻一点”,适当糊涂一些,往往会使人际关系更加简单,心情更加愉快,生活也更加轻松。

做人不可机关算尽太聪明

《菜根谭》中写道:“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如何不败%”意思是说:一个富贵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容仁厚,可是很多人反而刻薄无理,担心他人超过自己,这种人虽然身为富贵人家,可是他的行径已走向贫贱之路,这样又如何能使富贵之路长久地行得通呢?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虚有礼不露锋芒的态度。反之,如果夸耀自己的本领高强,这种人表面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他的事业到时候又如何不受挫、不失败呢!

《红楼梦》说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古代的贤哲经常强调,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收敛锋芒,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以退缩求前进的方法。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可以说是一个“精明人”的杰出代表。小说中多处展示了她过人的精明。比如,小说第四十六回有这样的情节:凤姐因邢夫人叫她,不知道是什么事,就穿戴了一番,坐车过来。邢夫人将房内人遣出,悄悄地对凤姐说:“叫你来不为别的,有一件为难的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议:老爷因看上了老太太屋里的鸳鸯,要她在屋里,叫我和老太太讨去。我想这倒是常有的事,就怕老太太不给。你可有法子办这件事么?”

王熙凤万万没想到,婆婆将这样一件尴尬事推到自己面前。一方面,婆婆交办的事不好推托;另一方面,鸳鸯是贾母最信任的大丫头,如果插手此事,肯定会得罪贾母,更了不得。凤姐想了想,决意自己采取巧妙的办法,避免介入这件尴尬事。她对邢夫人笑着说:“依我看,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哪里舍得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免有点儿背晦,太太劝劝才是。比不得年轻,做这些事无碍。如今兄弟、侄儿、儿子、孙子一大群,还这么闹起来,怎么见人呢?”

王熙凤企图用这些话打消邢夫人帮贾赦占有鸳鸯的念头。但是,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的邢夫人不识相,王熙凤劝她别去碰钉子,她却先让王熙凤碰了钉子。邢夫人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我劝了也未必依。我叫了你来,不过商议商议,你先派了一篇的不是!也有叫你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你倒说我不劝!你还是不知老爷的那性子的!劝不成,先和我闹起来。”

王熙凤知道再劝下去,婆婆就会对自己有看法,忙将言语做个大幅度调整:“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一个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我先过去哄着老太太,等太太过去了,我搭讪着走开,把屋子里的人我也带开,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给了更好,不给也没妨碍,众人也不能知道。”

王熙凤这番话既为自己脱身,又为邢夫人出谋划策。邢夫人见她这般说,便又欢喜起来,说道:“正是这个话了。你先过去,别露了一点风声,我吃了晚饭就过去。”

凤姐心里暗想:“鸳鸯素昔是个极有心胸气性的丫头,保不准她愿意不愿意。我先过去,太太后过去,她要依了,便没得话说;倘或不依,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疑我走了风声。那时太太见又应了我的话,羞恼变成怒,拿我出起气来,倒没意思。不如同着一齐过去了,她依也罢,不依也罢,就疑不到我身上了。”这样做,既避免贾母怀疑她与邢夫人勾结,又避免邢夫人怀疑她从中作梗。

于是,凤姐儿向邢夫人撒起谎来:“才我临来,舅母那边送了两笼子鹌鹑,我吩咐他们炸了,原要赶太太晚饭上送过来。我才进大门时,见小子们抬车,说:‘太太的车拔了缝,拿去收拾去了。’不如这会子坐我的车,一齐过去倒好。”邢夫人见凤姐说的在理,便命人来换衣裳。凤姐儿忙着扶持了一回,娘儿俩坐车过来。到了贾母住的门口,凤姐又说:“太太过老太太那里去,我要跟了去,老太太要问起我过来做什么,那倒不好。不如太太先去,我脱了衣裳再来。”

邢夫人哪里知道,王熙凤以换衣服为借口逃离了“是非之地”,自己巧妙地躲开了。

邢夫人先与贾母说了一回闲话,然后到鸳鸯的卧房向鸳鸯摊了牌,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鸳鸯最后哭闹着来到贾母面前,表示了誓死不离贾母的决心。此时的贾母果然不出所料,气得浑身打战,把在场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臭骂了一顿:“我统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你们还要来算计!外头孝顺,暗地里盘算我!剩了这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邢夫人被贾母数落得满脸通红,浑身感觉不自在。

后来,王熙凤也来到了现场,贾母责怪她几句,她便用早已想好的几句中听的话哄得贾母没了脾气。

王熙凤为人处世就是这样的精明,但是,这样“机关算尽”固然能少吃些眼前亏,但是却活得太累、太苦,以至于“反误了卿卿性命”,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

历史上许多睿智的人都发现,生活中处处精明就会很累,因此,“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才具有了广阔的市场。

摆正自己的位置

《菜根谭》中写道:“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意思是说:即使有盖世超人的丰功伟绩,也承受不了一个骄矜的“矜”字所引起的反效果,假如居功自傲便会前功尽弃;即使犯了滔天大罪,也挡不住一个“悔”字,只要彻底忏悔,就能赎回以前的过错。

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质。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所以,我们做人必须切实排除这个“矜”字;反过来,犯下滔天大祸的人,假如能彻底忏悔,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邪念就会全消,罪孽也可能灰飞烟灭。做人最重要的就是时常检讨自己的行为功过,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齐国的相国晏子有一次外出时,乘坐的马车正好经过马车夫的家门。马车夫的妻子得到了这一信息后,便在家中打开一条门缝,向外观望。她本来只是为了目睹一下当朝相国的风采,却不想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国驾车路过家门时,竟是那样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前的大伞盖下,洋洋得意地挥舞手中的鞭子,目无行人,昂然前进,好像替相国驾车,自己也成了相国似的。

晚上,马车夫回到家中,白天那种自我陶醉的情绪还没有消失呢,妻子就闹着要与他离婚。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将马车夫打入了五里雾中,半天摸不着头脑。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问妻子闹离婚的缘由,妻子余怒未消地说:“晏子是齐国的当朝相国,学问名望在各国诸侯大臣中间有口皆碑,如雷贯耳。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车上,仪表端庄,态度谦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而你只不过是给他驾车的一个马车夫而已,却在车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自以为多么了不起,在赶车时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这样胸无大志的人,将来怎么会有出息呢?所以,我要与你离婚!”

妻子的一番数落,使马车夫发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顿感羞愧万分,无地自容。从此以后,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谦虚谨慎,终于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妻子的谅解。

马车夫的变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询其中的奥秘。马车夫坦诚地将妻子的批评和自己的决心和盘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动。他不仅欣赏马车夫的妻子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且赞佩马车夫知错即改、从善如流的精神。后来,晏子在齐国国君的面前推荐这位马车夫做了大夫。

只有浅薄无知的人,才会沾了点别人的光、得了一点势,就盲目骄傲。而善于听从别人的忠告,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并能认真加以改正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接纳和尊重,才能够有所成就,有所作为。

不炫耀自己的才华

《菜根谭》中写道:“真廉无廉名,立名者之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意思是说: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所以不一定有廉洁的名声;那些到处树立名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绝顶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看上去反而觉得很笨拙;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人处世必须要谦虚谨慎,尽量低调些。恃才傲物、有了一点点本事就喜欢卖弄的人是愚蠢的,最终只能给自己带来危害和损失,甚至招致失败的下场。

某座山飞瀑流泉,树木繁茂,风景十分秀丽。每年春天过后,满山遍野都长着野果。说不清是什么年月,一群猴子来到这山上安家落户,从此以后,一直过着不愁温饱、悠然自得的生活。

有一天,吴王带着随从乘船在江上游玩,当他在江两岸的奇山异峰中发现这风景秀丽的猴山时,感到异常兴奋。吴王令随从在猴山脚下的江边泊船,带领他们下船登山。

山上的猴子们往日的平和与宁静,突然被这么多上山来的人打破了。猴们面面相觑,它们吓得惊慌失措四下逃走,躲进荆棘深处不敢出来。

有一只猴却与众不同,它从容自得地停留在原地,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手舞足蹈,满不在乎地在吴王面前卖弄着它的灵巧。吴王拉开弓,用箭射它,这只猴子并不害怕,吴王射过去的箭都被它敏捷地抓住了。吴王有些气恼,便命令随从们一起去追射这只猴子。面对这么多人射过去的箭,猴子难以招架,当即被乱箭射死。

吴王回头对他的随从们说:“这个猴子,倚仗自己的灵巧,不顾场合地卖弄自己,以至于就这样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真是可悲。你们都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要恃才傲物,在人前显示和卖弄自己的一点雕虫小技。”

老子认为,大巧若拙是才智技艺达到精湛圆熟的最高境界。他指出,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才智极高的人,学习越深入,见闻越广博,越感到学海无涯而个人知识有限,因而更加谦虚谨慎,处处收敛锋芒,从不炫耀和显示自己。不像有些才智浅薄的人,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知半解之后,便自吹自擂,目中无人。这就是俗话说的“满罐不晃荡,半罐起波浪”。

真正大智大巧的人往往深藏不露,这是对大巧若拙的一种理解。此外,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即大智大巧者的智慧技巧,经过长期的修养磨练之后,达到朴实、自然、平易的化境,能够以简驭繁,寓巧于拙。

大巧若拙是个人修养的一种深沉、含蓄、圆熟的境界。用中包含着大智慧,拙中包含着大技巧,同浅薄外露的众生相形成鲜明的对照。

大巧若拙也是一种寓刚于柔、刚柔相济的理想性格。人的秉性有的刚烈,有的柔顺。刚与柔本身难分优劣,而且有互补作用,如果各走极端,就会成为弱点。古人说:“柔之戒也以弱,刚之戒也以躁。”性情柔顺的人要防止软弱,无主见,无原则,缺乏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性情刚烈的人要防止暴躁冲动,缺乏耐性和灵活性,缺乏圆融变通的处世方法。人的理想性格应该是刚柔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尤其是在己方处于弱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采用韬晦之计。

古代的一些政治家,当自己处于劣势、面临被别人吞并消灭的危险时,常常施行“韬晦之计”。韬即韬光,晦为晦迹。韬晦之计就是收敛锋芒,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行迹隐藏起来,以免遭受别人的注意和攻击。

《三国演义》中写了许多刘备施行韬晦之计的故事。

刘备志在天下,但实力不足,被吕布夺去徐州和小沛,连栖身之地都没有,只好到许昌投奔曹操。其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刘备虽然受到汉献帝的倚重,被封为左将军,但怕曹操猜忌谋害,于是韬光养晦,在后园种菜。一天,曹操约刘备饮酒,谈论谁是当今的英雄。刘备说了当时的群雄袁术、袁绍、刘表、孙策、韩遂等人。曹操认为这些人算不得英雄,然后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不过你和我罢了。”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的匙箸不觉落到地上。当时正好有雷声,刘备才趁机掩饰过去。

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过程中,始终是收敛锋芒,藏而不露,列举许多人为英雄,不把自己算入英雄之列。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采取这种态度是比较明智的。曹操虽然看出刘备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下之志”,但刘备的现实表现令他比较放心,不会对他构成威胁。这样,刘备才得以乘机逃出曹操设置的笼网,演出后来“三国鼎立”的故事,如果刘备当时自吹自擂,锋芒毕露,结局可能是另外的样子了。

在“煮酒论英雄”的开头,曹操说了关于龙的变化的一段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段话可以作韬光养晦、待时而动的注解。

韬光养晦,不仅适用于天下的政治人物,对我们一般人立身处世也是有启发的。南朝萧统的《靖节先生集序》中说:“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圣人和贤人把自己的名声和才能隐藏起来,不到处炫耀自己。老子所说的:“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思是说,国家锐利的武器不可以随便向人炫耀;同样的道理,个人的才能本领也不可以随便向人炫耀。这样,才能避免招致那些不必要的麻烦。

大智若愚拿大巧若拙

《菜根谭》中写道:“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意思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样子,这就是它们准备捉人吃人前的手段。所以,君子要聪明不显露,才华不自逞,这样才有肩负重大使命的毅力和能量。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得让人不以为聪明的人。

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恭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

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却又是另一副神态,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脱下了靴子,——靴子里的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

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那是我赏赐给他的。”

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

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道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来试一试我呢?”

现在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时的确有口难辩,而且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试探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的这种做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大智若愚又有所不同,他不只是装傻,而且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力辞干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这样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不做随波逐流之事。

放低姿态拿收敛锋芒

《菜根谭》中写道:“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藏的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意思是说:一个崇尚节义的人,对世事的看法容易流于偏激,增添些相互理解的温和想法加以调剂,才不至于跟人引发意气之争;一个功名事业有所成就的人,要保持谦恭和蔼的美德,才不会招致人们的嫉妒。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太露,这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安身立命的避祸方法。

中国古人极为推崇藏的于拙、韬光养晦的修养功夫。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说,谦卑对一个人很重要。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它被称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仔细观察这尊跪射俑你会看到:它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外披黑色铠甲,胫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形发髻,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

跪射的姿态古称之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击的两种基本动作。坐姿射击时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小,是防守或设伏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其他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是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

专家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1.97米之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倾倒、破碎。因此,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为人处世要学会内敛,少出风头,不争闲气,专心做事,保持谦卑的姿态,避开无谓的纷争,就能避开意外的伤害,更好地发展自己。

说话要讲方式方法

《菜根谭》中写道:“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毋巧。”意思是说: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遭受别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励;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计谋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有修养的君子宁肯沉默寡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话不随便乱说,绝不冲动急躁;做事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不自作聪明,显得高人一等。

说话直爽常被人们当做一种优点。但在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

这就涉及到讲话的方式方法的问题。聪明的人懂得,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不讲方式方法。而那些因说话直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出在方式方法上。

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白,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意见。再有一种情况,可能平时说话时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抵消前面话的副作用,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会谅解你。

不过,如果你一向说话很直,经常得罪人,你千万不要依靠道歉来取得别人的原谅。因为如果你经常伤害一个人,又经常向他道歉,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口是心非的或是有意伤害他。

你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场合,说话方式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为什么不以好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说话时先为对方着想,不要动辄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别人,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直率人。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后议论别人。中国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说者讨厌。

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因此,说话注意把握分寸是非常重要的。

说话要区分对象

《菜根谭》中写道:“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意思是说:假如你遇到一个表情阴沉,不喜欢说话的人,千万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表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个自以为了不起又固执己见的人,你就要小心谨慎尽量不和他说话。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所以,老于世故的人,说话前总是看看对象。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开口的,就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

在现实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况且,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随便说话的害处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假装不知,若无其事。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而从悲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虽然谨守秘密,从来不提及这件事,不料另有人识破机关,对外宣告,那么你无法逃掉泄露的嫌疑。你只有多多亲近他,表示自己并无二心,同时设法侦察泄露这个秘密的人。对方对你并不十分信任,你却极力讨好他,为其出谋划策,假如他采用你的话,而试行的结果并不好,一定会疑心你在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试行结果很好,他对你也未必增加好感,认为你只是偶然发现,不能算你的功劳,所以,你在这个时候还是不说话为好;对方获得了成功是由于采纳了你的计策,而他又是你的领导,那么他必然会怕好名声被你抢去,内心惴惴不安。你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极力表示这是领导的计谋,是领导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曾经出了什么力量。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说话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不然的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别人在说话时机、场合上的失误,拿他人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要有个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哪怕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与公司的事有关,如果你无意之中说给了同事,很快,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会成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这样,对你极为不利,至少会让同事多多少少对你产生一点“疑问”,而对你的形象造成伤害。

还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不可能在公司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地削弱了。

身为某公司总经理的查尔斯先生说过:“之所以要讲究说话的技巧,是因为许多人常常不假思索就信口开河,因而导致种种不良的后果。”他还说:“为了达到目的,说话时必须力求简单明了而且有说服力。但最重要的是,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不了解的事就不该说,甚至突然想起的话题,也应该尽量避免向朋友提及。”

说话应讲究“忌口”

《菜根谭》中写道:“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意思是说:口是心灵的大门,假如大门防守不严,内中机密全部泄露;意志是心的双脚,假如意志不坚定,就会像跛脚一般走入不正当的小路。

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是,假若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说话应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与人交谈时必须注意。

(1)不要探问别人的个人隐私

热衷于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是令人讨厌的。在西方人的应酬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

人们似乎都有一大爱好,那就是特别注意他人的隐私,而且尤以注意名人的隐私为重。那些街头小报一旦出现了一篇有关某某名人的隐私,如“某某离婚揭秘”、“某某情变内幕”之类,就容易被哄抢一空。

在与人交往中,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探问对方的隐私。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想一想,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到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到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地说,在日常应酬中,涉及隐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女士的年龄;工作情况及经济收入;家庭内务及存款;夫妻感情;身体(疾病)情况;私生活;不愿公开的工作计划;不愿意为人所知的隐秘,等等。

(2)不能当众揭对方的隐私和错处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恼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需“点到即止”,一般是会顾全自己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会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3)不能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外行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等。这种情况,对方本已十分尴尬,生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作为知情者,一般说来,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就不必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为“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了”,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来做取笑的笑料。这样做不仅对事情的成功无益,而且由于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结下怨敌。同时,也有损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人们会认为你是个刻薄饶舌的人,会对你反感、有戒心,因而敬而远之。所以,渲染他人的失误,实在是一件损人而又不利己的事。

(4)要给对方留点余地

在社交中,有时遇到一些竞争性的文体活动,比如下棋、乒乓球赛等,尽管只是一些娱乐性活动,但人的竞争心理总是希望成为胜利者,一些“棋迷”、“球迷”就更是如此。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取胜把握比较大的情况下,往往并不把对方搞得太惨,而是适当地给对方留点面子,让他也胜一两局。尤其在对方是老人、长辈的情况下,你若穷追不舍,让他狼狈不堪,有时还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让你无法收拾。其实,只要不是正式比赛,作为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文体活动,又何必酿成不愉快的局面呢?在其他的事情上也一样,集体活动中,你固然多才多艺,但也要给别人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你即使足智多谋,也不妨再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一言堂”、“独领风骚”是不利于社交的。

做事宜灵活变通

《菜根谭》中写道:“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人假如没有一点真情实意,就会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踏实;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没有一点圆通灵活应变的情趣,就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会碰到阻碍。能够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都是能谦虚圆通灵活应变的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执拗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人。

孔子说:有向学之志的人,未必能取得某种成就;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的人,未必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为人处世中,“诚信”是个首要原则,当然诚而善只是总体要求,办事还须灵活,尤其是具体事物应有变通之法,否则就会成为“执拗之人”,“处处有碍”。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叶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病人从病房望着窗外,看见窗外一棵树的树叶被风一刮,叶子便一片一片地落,而他自己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便触景生情,很伤感地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之后,就用他画的树叶去装饰树枝。你看,说谎也能成为一种维持生命的力量。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含蓄、深沉,有的活泼、随和,有的坦率、耿直。含蓄、深沉者可以表现出朴实、端庄的美,活泼、随和者可以表现出热诚、活泼的美,坦率、耿直者也有透明、纯真之美。人生纯朴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在各种美的个性之中,有一种共同的品性,那就是真诚。

真诚的低层要求是不说谎,不欺骗对方。但在复杂的社会和人生活动中,目的和手段要有一定的区别。医生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以利于治病救人,往往向病人隐瞒病情,编造一套谎话给病人。这样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但是,我们要把握住一点,真诚的核心和灵魂是利他,也就是与人为善。如果对别人来说,“谎话”更适宜和容易接受,又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利益,我们不妨放弃对“完全诚实”的固执;但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实。那些经常为私利表现不诚实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不要试图得到所有人的欢心

《菜根谭》中写道:“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意思是说:一个饱经人世风霜的人,任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反复变化,都懒得再睁开眼睛去过问其中的是非;一个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对于世间的一切毁谤赞誉都无动于衷,不论人们随意对他呼牛唤马一般的吆喝,都会若无其事点点头。

一位哲人在谈及成功的问题时说:“我不知何谓成功,但我知道失败是什么。失败就是想要讨每个人的欢心。”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完了,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着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经常按别人的反应来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类美丽的字眼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首先,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之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恭维是十分令人惬意的。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乐于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即使是轻微的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就够糟糕的了,然而如果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这就更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势必会在生活中遇到大量痛苦和烦恼。此外,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毫无疑问,你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它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

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

不可人云亦云

《菜根谭》中写道:“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惑就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不要太固执己见而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不可因个人私利,在背地里施小恩小惠笼络人心而伤害整体利益,更不可以假借社会大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人愿望,发泄个人不满。

事物是相对的,什么事一旦过度便变质,人固然要有从善如流的习惯,但决不能“人云亦云”。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多数人的意见有时未必合乎真理,一个人的意见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如果自己确信,就可以排除别人的疑问。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该坚持的原则决不可动摇。不过,有时自己的见解也未必高明,那时就要本着谦逊的态度多听听人家的话。择善固执与固执己见二者的分际非常微妙,如何取舍就完全仰赖自己的智慧了。一个人的能力,往往表现在能明辨是非,认识大体,在众多议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判断力。

从前有个盲人,因为自己看不见,总是担心人家会笑话他,所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是力求和人家一致,以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如别人的地方。

夏天暑热,到了傍晚的时候,大家都爱到村头的一棵大榕树下面去乘凉,这个盲人也不例外。大伙儿坐在树下面摇摇扇子、讲讲故事,倒也其乐融融。

这天黄昏的时候,盲人又来到树下,和人们一起享受着树阴下的徐徐凉风,很是惬意。不远处的一棵树上,两个孩子正在掏知了,人们便都饶有兴趣地瞧着。只见后面的孩子伸出沾满树胶的木棍想去粘知了,刚伸过去,没料到前面的孩子猛然一回头,好像想说点什么,被弄了一鼻子一脸的树胶,哭丧起脸,张开的嘴也忘了闭上,样子滑稽极了。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一起大笑起来,有的合不拢嘴,有的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有的连眼泪也笑了出来。

盲人正乘着凉,忽然听到一阵笑声,心里纳闷:他们笑什么呢?不管,我也跟着笑吧。于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大笑起来。大伙见他也笑,非常奇怪,就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也发笑?”盲人边笑边说:“你们所笑的,一定不错。”这下,大伙笑得更厉害了。

人的观察能力有所不同,见解也可能有高低之分,但不管怎样,都不能毫无主见、随声附和,企图掩盖自己的无知。

同类推荐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在浮躁的世俗社会中,很多人都试图从弘一法师的文字作品中获得智慧,继而获得内心的宁静,找到心灵的归宿,鉴于此,通过对民国时期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的查找甄别,本套从书收集了所有现存的弘一法师的全部文字,《弘一法师全集》由此而诞生。
  •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阐述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哲学,运用过去较少涉及的儒教经注、佛教北宗材料,把老庄等作为唐代道教的主流。认为安史之乱是导致隋唐哲学发生根本转折的主要事件;转折使儒教哲学趋于建立自己的心性论,使佛教诸宗归禅,使道教丹术理论心性化。分析深入,且揭示三教哲学发展趋势。
  •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浮躁的世俗生活,难得安心的生活现状做了有说服力的劝导。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有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创造力,发自信心。是值得一读的人生励志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 安心:星云禅话(禅画本)

    安心:星云禅话(禅画本)

    本书收录星云大师所写的禅话与高尔泰为之所作的禅画,古今富含意趣的禅门事迹与栩栩如生、意境悠远的禅画相得益彰,为读者学习参禅悟道提供一种艺术的方式,借由星云大师的娓娓讲述,传递出中国古代禅者的博大智慧。
热门推荐
  • 梦境逃生游戏

    梦境逃生游戏

    暂无固定男/女主。主角死亡另选。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 选择与放弃的人生智慧课

    选择与放弃的人生智慧课

    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到舞台上璀璨夺目的舞者,到美容美发行业的老板,再到巨海教育集团的金牌讲师,三次的人生转折,三次的选择与放弃,秦以金都在涅槃中华丽绽放,世事如棋,需要选择和放弃的太多,而人生的苦楚,正源于不会正确选择,不懂勇敢放弃。
  • 甄嬛之陵容重生

    甄嬛之陵容重生

    12年前看这部作品就十分同情安陵容这个角色,也不觉得甄嬛善良,关于她重生的作品很多,但是大家好像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安陵容的家世太差了。这也是我在文中一直想法子给他加成的,对部分人物性格进行了微调,但主体不变,我是一个男生视角的女生文希望大家喜欢
  • 冥辰王朝废材四小姐

    冥辰王朝废材四小姐

    她,本该是21世纪黄金杀手、绝世神医,一身活白骨的医术,一身令人胆战心惊的身法......一次背叛,让她死亡,却因黑白无常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失误,穿越到了冥辰王朝有名的花痴废物脑残四小姐身上。一次偶然的机会遇上了他,冥辰王朝的亲王殿下。三生三世缘分,就此展开......
  • 千金们的王子

    千金们的王子

    三大小姐强势归来,惹不起啊!逛酒吧,不爽砸了没商量!混嘿(黑色)---道,敢惹我?杀你没话说!守护友情,创造爱情,灭叛徒,立威信。无人可敌,除了你,我最爱的人。我要的爱情,不能背叛,不能不信任,不能不负责任,不能辜负,不能···不爱我
  • 薄先生请冷静

    薄先生请冷静

    薄子羡,云城人人仰望的存在。可他从六岁到二十八岁,二十二年,相思成疾。无数个夜里,他总是一声声温柔低唤“媚媚,媚媚”,回应他的却是一室冰冷。再遇见,他小心靠近,步步为营。景媚,娱乐圈十八线小明星,本可靠颜值,楞要靠实力。有一天薄先生温柔的对她说:“乖,我们不靠颜值,你的颜值是我一个人的;我们不靠实力,靠实力太累。以后靠老公!”
  • 热血神农

    热血神农

    一个少年入神农架考古时,随着一尊天下牛耳进入另一片天地。修圣路,踏歌行,逆天问斩。只待我神农作主。
  • 复仇小姐之泪公主

    复仇小姐之泪公主

    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有婚约,一个女生竟然是世界第一杀手,她,就是世界首富的女儿——欧阳翎一次次危险,一次次伤害她都很坚强,不软弱而又可爱希望的大家能喜欢这次我写的小说复仇小姐之公主泪我是第一次写小说,有什么不满可以提出来
  • 无穷劫

    无穷劫

    在无尽星河的边缘,七界交汇之地,他一袭白衣,漂浮在幽远的黑暗之中。他能执掌一界生死,可面对六界之主的围困,他也只能再一次毁天灭地,破碎星辰。一世一劫,生死轮回,无论是谁,终究也会迷失最初的本源,生死随意,无始无终。然而世事本无常!且看这一世,他要如何开眼,挣脱这太古二神的无穷劫!新人新书,努力码字,恳请诸位书友收藏,支持。吐槽、建议、讨论请加群312292891
  • 超级深海基地

    超级深海基地

    海底最深处:一个常年不被阳光照及,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暗世界。这里冰冷黑暗,强大的压力可以撕碎一切!然而就在那一片让鲨鱼都胆寒的暗流中,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宅院却傲然伫立着,宛若泰山,巍然不动。这是全球最先进深海探测器,在不小心滑入未知海沟时,捕捉到的一个令世人震惊的镜头。随后,无匹的压力瞬间将探测器挤成一堆废铁!一位少年劈开巨浪从深海中走出。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