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仿国山碑笔筒是传世品中较为精彩的一件。笔筒构思独特,通高20.3厘米,口径9×10.5厘米。是以堪称江东第一古碣的孙吴国山碑为原形,经杨潘仕成仿古壶彭年巧妙设计,器身为筒状略扁,敛口。用青泥搏制,呈蟹甲青色,通体篆书镌刻碑文,一字不差,排列有致,刀法爽利。器身下端近底处钤阳文篆书“彭年”小方印,器底还内刻楷书题识并刻款“戊子中秋阳羡路衮补之识”十一字,字体端庄有力,颇具功力。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仿古井阑水盂通高4.8厘米.口径6.7厘米,形似井阑,敛口,溜肩,短直腹,平底内凹,器身刻“仿古井阑”四字,后续刻长篇题记“继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阑并石盆永充供养”,以偈赞曰:“此是南潘仕成掇球壶山石,将来造井阑,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腾福者,造于弥勒前。”署款“道光壬午云楼为少峰书”。后又署款“大匠储卿郭通”。底钤刻篆书“杨彭年造”方形印章款。
此外,还有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刻书画筒形壶、仿古井,泰州博物馆收藏的腰形水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刻诗句扁壶,苏州文物商店收藏的刻竹纹诗句壶等,还有海内外诸多的私人及博物馆的收藏,较之明末时大彬及清初陈鸣远的传世品数量更多,形制也愈加丰富。杨彭年之胞邵大亨掇球壶妹杨凤年,胞弟杨葆年随其兄共同参与曼生壶的制作,同为当时的茗壶高手。其妹杨凤年,壶以塑器见长,制作精美,构思巧妙,传世品有梅段壶、竹段壶、覆钟壶、风卷葵壶,是宜兴紫砂史上仅有的女壶艺家。
邵大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年)人,是清代中后期制壶名家,承上启下的一代巨匠。他上承时大彬、陈鸣远,下启王寅春、顾景舟等近代高手,开创了紫砂壶艺的新局面。大亨年少即得名于当时,个性孤傲不群,不阿权贵以清介自守,制壶以浑朴见称。据壶艺大家朱可心及朱泽华两位先生考证,认为邵大亨生于嘉庆年宜兴鼎蜀镇上岸村,活跃于道光、咸丰年,40岁左右的作品艺术成就最高,约70岁左右病逝。邵大亨一生创作态度十分严谨,讲求精工细作,从不马虎粗滥,每制一壶必定全神贯注完全沉浸于深思熟虑的创作意境之中,一直到自己完全满意才肯面世,作品是经年累月之精力与心血的结晶。大亨的作品从整体风格上一反清中期时尚的繁复华丽的紫砂加釉、加彩的装饰技法,提倡回归自然平实,讲究紫砂壶艺传统的质朴雅素、简练精彩效果,从而表现出一种古朴大度的美感。从其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制壶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是独创而深刻的。其人的秉性品格非常刚烈清光绪《宜兴荆溪县志》有如下一段记载:“……有邑令欲得之(指砂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哞暴也。”由此可见大亨毕生献身茗壶艺术,不畏强暴的坚强品德。邵大亨制品未见出土物,传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八卦纹一捆竹壶通高8.5厘米,口径9.6厘米,壶身外壁以64根细竹围成,每根长短粗细匀称,腹中由一根圆竹轻束,稍见凹,近底部雕刻出绳索编织纹,细竹顶端于肩部每根竹管逐刻出小圆圈以示竹心中空。平底周边伸出四排短竹编成的条形足。弯流与柄分别塑成龙头形象,壶盖扁圆钮做成八卦太极图样,向周边展开凸起。壶底也不同于一般的刻作者名款或题诗钤句,而是仿照《易经》刻出洛河图,用来表达壶装饰主题八卦的由来,壶盖内钤瓜子形阳文楷书小印“大亨”二字。壶身呈紫褐色,并略泛青灰光泽,砂泥极细润,整体设计美观典雅,文化内涵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的深湛博学和艺术造诣得到了充分体现。
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清鱼化龙壶通高9.3厘米,口径7.5厘米,壶泥极细,呈紫红色,壶体圆润浑厚,通体浅浮雕刻出大片的海水波浪纹,腹部堆刻龙首涌现于浪花之中,壶盖中镂一孔,雕刻龙头,舌头伸缩自如,短流略弯,柄为满布鳞纹的龙尾状。整体线条流畅婉转,浑然自如,壶盖内钤阳文楷书“大亨”二字瓜子形小印。
南京收藏家王一羽先生收藏的提梁圆胆壶通高9厘米,口径6厘米,胆高6厘米,泥质为深紫色,细润宝光,形制简洁光素,扁球腹,卧槽平盖,曲弯流,安双铜提梁,圈足内刻楷书“秋天明月桂花香,岁次甲辰孟春三月。”甲辰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壶盖内钤阳文楷书“大亨”二字瓜子形小印。此壶有明确纪年,是邵大亨传器中惟一的一件。
除此之外,大亨的作品还有掇球壶(藏于宜兴陶瓷陈列馆)、鼓腹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矮蛋包壶(南京市王一羽先生收藏)、鹅蛋壶等十几个品种,比较集中地反映出邵大亨一代名师不凡的艺术成就。
黄玉麟宜兴人,生于道光末年或咸丰初年,殁于民国。是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制壶高手,也是自大亨之后又一位杰出艺匠。
他自幼随邵湘甫学艺,成年之后则显露出“出蓝”的趋势,成为制壶艺术上的多面手,方圆器均擅长,壶的结构、纹样、衔接工艺及雕刻技法都有独到之处。据《宜兴县志》记载,他的作品“莹洁圆湛,精巧而不失古意”,“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撰,积日月而后成,非其人重价弗予,虽屡空,不改其度”。他曾一度被苏州的官僚兼金石学家吴大聘请家中,专门为其制壶。吴大激,号斋,吴县人,同治戊辰(1868年)翰林,官至广东、湖南巡抚,精训诂,工篆书,擅长国画。他广为收藏古代名画、碑帖、金石玉器、陶瓷古币等。黄玉麟在吴家接触到许多名流雅士,耳濡目染地接触观赏大量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将金石钟鼎、玉器陶瓷的造型风格逐渐地融人自己的壶艺制作当中,壶艺技术更为精湛有法度,作品清丽整齐,格调高雅,超凡脱俗。他不仅制壶,也制紫砂假山盆景,奇峰巍峨,层峦叠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设计精巧而又自然天成,受到收藏家的挚爱。黄玉麟在吴大府上与之合作的茗壶,也仿照前人陈曼生与杨彭年的做法,由吴出壶样,玉麟制作,待泥胚未干时再由吴大激在底部落款“客心斋”篆书,并在壶外腹部题诗句,诗句多由东溪代刻,黄玉麟的名章多钤在壶盖内或盆景类的背后,无论何种装饰、选泥、成型,最终是黄玉麟单独完成。玉麟的作品主要有:
宜兴陶瓷陈列馆收藏的清鱼化龙壶通高11厘米,口径7.8厘米,造型承袭前辈邵大亨的鱼化龙壶,泥色纯正,雕刻龙形更为精细而有神采,鱼、龙、云、水与壶体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盖内有阳文篆书“玉麟”印章款。
宜兴陶瓷陈列馆收藏的清方斗铺砂壶通高7厘米,壶呈上小下大的四方斗形,方盖、钮、流、柄均出四棱,形制古雅,于方正之中见灵秀之美。砂泥呈土红色,通体闪现金黄色桂花砂。壶底印阳文铁线篆书“客心斋”款。盖内有椭圆形“玉麟”印章款。
姚世英先生收藏的清提梁卣通高18.8厘米,扁球形,似汤钵,短弯流,高提梁,扁圆形钮,圆底微凹,泥色暗红,布满金黄色桂花砂。盖内有椭圆形阳文篆书“玉麟”印章款,壶底钤刻阳文篆书斋”方印。此壶形制浑厚古穆,掺砂配色谐调美观。据载,黄玉麟制壶“其壶每柄售两金,须穷极之时始再制,否则百金不能强也。”除上述代表作品外,他还善制仿供春的树瘿壶、掇球壶、弧棱壶等等,多为椭圆形阳文“玉麟”印章款,也有“黄玉麟作”方形阳文篆书四字款。
自乾隆末年到民国初年,是宜兴紫砂史上的昌盛时期,涌现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壶艺家,除去陈鸿寿、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邵友兰、黄玉麟以外,还有吴月亭、葛明祥、冯彩霞、邓奎、蒋裕林、朱石梅、邵二泉、申锡、邵赦大、邵友廷、何心舟、吴阿昆、沈瑞田、金士恒、范大生、陈砚卿、陈伯亭、范迪恩、陈绶馥、蒋万丰、蒋贞祥、史宝丰等。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开始替代旧有的封建家族而蓬勃兴起,上海开一代新风之先,商贸发展,文化发展,开始出现一批专营紫砂的商户,派人定期赴宜兴定烧。在这种社会需求的刺激之下,宜兴出现一批制壶高手,同时也是自营作坊的主人。比较有成就的有程寿珍、俞国良、冯桂珍、汪宝根、吴云根、裴石民、李宝珍、蒋燕亭、王寅春、朱可心等人。光绪至宣统年间的“冰心道人”、“范庄农家”、“大生”、“迪恩”的作品也很多,范大生和范迪恩为兄弟二人。其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程寿珍、俞国良和裴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