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蛾科属鳞翅目,大多分布在广西、广东等省区,主要寄主植物有龙眼、荔枝、杧果等。幼虫啃食果树主干和较粗大枝条的皮层,发生严重时致使果株长势衰弱。
雌成虫体长7.5~8.5毫米,翅展21~23毫米。全体灰白色,头顶鳞毛白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基半部灰白,后半部带黄褐色。小盾片长卵形,基部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的毛丛和圆形黑斑。颈片鳞毛白色。前翅白色,基部有6个不甚规则的黑色鳞斑,中横线深黑色,由前缘斜向内缘,但两端不达各自的边缘。外缘黑褐色,缘毛灰白色。前、中足的腿节、胫节内侧黄白色,胫节外侧和跗节黑色;后足除跗节黑色外,其余为灰白色,胫节上的绒毛银白色且较长,胫节的前半段上和末端各有两枚距。后翅全白色,外缘淡黑色,缘毛白色。
雄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7~19毫米。触角羽状,前翅面黑色。卵红枣状,长径约0.4毫米,横向联合径0.2毫米。卵的顶部有一乳状突起,表面有横置的刻纹,初产时黄白色。
蛾都吃什么
常见的飞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种类吃的东西也有区别。而且成虫(即所谓的飞蛾)与幼虫吃的也很可能不同。大部分的飞蛾幼虫都以农作物为食,所以为害虫。而成虫则很少危害农作物,一般吃植物的汁液,有吸食花粉的,也有吃露水的。据说还有吸人血的,不过不用害怕,决不会厉害过蚊子,而且那种也不是常见的飞蛾。
巢蛾类危害的防治
1.人工防治:①对此虫易发生为害的果园,于4~5月间,用石灰浆涂刷树干和较粗大枝干,防止成虫产卵。②在幼虫发生初期,可用竹扫帚或钢刷扫刷树干上“网道”,以杀死幼虫。
2.药剂防治: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于6~7月选用15%的8817乳油2000倍液,或10%氧氰菊酯乳油加40%乐果乳油(按1:1混合)2000倍液,或90%晶体******1000倍液加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洒。
3.生物防治:凡人工防治可控制此虫发生时,则不必采用药剂防治,这样有利于保护利用天敌。
幼虫只有原生刚毛,前胸气门前有3根毛,腹足趾钩为多行环。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3~14.5毫米,胸宽2.8毫米,扁平。体背黄褐至紫红色,腹面黄白色。头黄褐色,蜕裂区锐三角形,无颅中沟。单眼6个,黑色。胸足3对,正常;腹足4对,第1对短小,第2~4对正常。第1对腹足趾钩前方列发达,后方略短小,而第2~4对腹足和臀足则相反。腹、臀足趾均为双序缺环。
巢蛾科的蛹大多呈扁梭形,黄褐色。将羽化时翅背呈灰褐色并可透见斑纹。头前方不突出,中缝线从前胸前缘伸至小盾片后缘,小盾片长卵形,其后端伸至后胸的2/5。腹部第2~6节背的前后缘各有2列小刺突,第7~8节仅有1列,第8节的后方两侧各具一枚瘤状刺突。腹端无刺。此虫在广西南部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每年的3月下旬至5月初陆续化蛹,4月中旬为化蛹的盛期。蛹历期13~20天,成虫羽化盛期于5月下旬。成虫多于白天上午羽化,当晚可行交尾,次日夜间产卵,卵散产在树干或较粗大枝条的皮层缝隙间。成虫连续产卵约3天,寿命5~7天。幼虫孵出后吐丝交织呈条状或斑块状的“网道”,并匿居其中取食、生长。低龄幼虫结成的网状块较小,近圆形,随虫龄的增大,食量加大,将红褐色粉末状粪便和屑末黏附在“网道”表,“网道”随之加大加厚。一般同一“网道”内有幼虫1至数头。幼虫历期很长,约300天以上。老熟幼虫在“网道”下吐丝结一梭形的茧后化蛹,预蛹历期4~5天。
凡树龄大且较荫蔽的果园和老果园,此虫发生为害较普遍。每年4月上中旬寄生率达10%左右。
该虫幼虫期的主要天敌有寄生蜂,属金小蜂科和姬小蜂科。
世界上飞蛾的种类
飞蛾种类很多,形状略似蝴蝶,但腹部短粗,触角呈羽状,静止时双翅平伸,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一般称毛虫,多为农业害虫。绝大多数为夜间飞行的昆虫,有15万多种。
较有名的蛾科包括:麦蛾科,危害棉花、玉米、番茄和其他作物的螟铃就属于此科;卷蛾科,卷蛾是森林害虫;毒蛾科,包括毒蛾以及森林害虫舞毒蛾;灯蛾科的灯蛾有许多颜色鲜艳的热带种;
小卷蛾科包括几种有害的种类,如苹果小卷蛾和梨木食心虫;夜蛾科,包括夜蛾,是鳞翅类(2.1万种)最大的科;天蚕蛾科,即大桑蚕,包括最大的蛾;尺蛾科包括尺蠖蛾、波蛾、凤蛾和地毯尺蛾。